基本信息
书名: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 听课的变革
定价:22.00元
售价:17.8元,便宜4.2元,折扣80
作者:林存华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5041400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听课是认识课堂、研究课堂的重要方式,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听课,不再仅仅是教师学习他人经验的手段,不再仅仅是教师记录课堂活动的技术行为,而是研究自身、观察他人、汇集经验、提炼智慧不可或缺的工具。明白新课程背景下听课的目的与作用,掌握听课的流程和各阶段操作要点,熟悉定量与定性的听课技术,了解听课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目录
导言
一、明晰听课的概念
(一) 听课的目的
1.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
2.诊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评判教师教学的大致水平
4.学习借鉴同行的优势长处
5.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 听课的作用
1.监督检查
2.评估指导
3.探索研究
4.提高促进
5.沟通协调
(三) 听课的种类
1.研究类听课
2.指导类听课
3.考评类听课
二、经历听课的“实战”
(一) 课前准备:知己知彼的一步
1.不可忽视的听课准备
2.听课准备内容的“盘点”
(二) 课中观察:有的放矢的行动
1.观看
2.倾听
3.记录
4.思考
(三) 课后分析:及时有效的省思
1.为课后分析做更多准备
2.多角度进行课后分析
三、掌握听课的技术
(一) 定量课堂观察的技术
1.编码体系
2.记号体系
3.等级量表
(二) 定性课堂观察的技术
1.描述体系
2.叙述体系
3.图式记录
4.工艺学记录
四、建设听课的制度
(一) 听课制度的必要性
1.良好听课制度的特点
2.听课制度的作用
(二) 听课制度的建设
1.听课制度的建立
2.听课制度的落实
3.多种听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五、关注听课的“问题”
(一) 听课的认识误区
1.开课者的错误想法
2.听课者的认识倾向
(二) 听课者的角色
1.授课者角色
2.学习者角色
3.指导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三) 听课的原则与要求
1.听课的原则
2.听课的一般要求
3.听课的具体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长期处于教学一线、却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的教师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我一直以来都关注教育领域的动态,特别是那些能够切实解决教师实际教学问题的著作。当我第一次看到“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这个标题时,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期待感。而“听课的变革”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击中了许多教师内心深处的痛点。 在我看来,听课,不仅仅是教师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更应该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实中,很多听课活动流于形式,听课者要么机械地记录,要么敷衍地评价,真正从中汲取养分、反思自身、改进教学的却寥寥无几。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听课时间,更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林存华先生能够以如此深刻的视角,探讨“听课的变革”,我认为这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特别想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定义“有效的听课”的?它与传统的听课模式又有何本质区别?作者是否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和工具,来帮助教师转变听课的观念和方式?例如,在听课前,如何设定明确的听课目标?在听课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关键点?听课后,又该如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改进?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知道的。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如果能够真正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的听课实践中,那么听课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而会成为一场充满智慧和启发的学习之旅。每一位教师都将有机会在听课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这本书,去感受作者的教学智慧,去探索“听课的变革”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示,帮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通读者,当我第一次了解到《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以及其中的“听课的变革”这本书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听课工作虽然被列为常规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专业成长效果。因此,一本能够深刻剖析“听课”问题、并提出有效变革方案的书籍,对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非常好奇,作者林存华先生,将如何从“变革”的视角出发,去重新审视“听课”这个概念。是会从听课的“目的”上进行升华,还是在听课的“方法”上进行创新?又或是从听课后的“反思与实践”上进行拓展?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听”的层面,更会深入到“听了之后怎么办”、“如何让听课真正驱动课堂行为的改变”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变革”实践案例。例如,是否有关于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听课文化,让教师们更愿意分享、更乐于学习?是否有关于如何设计更有针对性、更具启发性的听课指标,来引导听课者关注教学的本质?是否会提出一些跨越学科、跨越年级的听课模式,以促进不同教育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书籍,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能够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听课变革”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那么它必将成为广大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教学改进的宝贵财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听课”这个看似简单而又极其重要的环节,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让我这个普通的教学实践者,看到了希望和方向。长久以来,我们作为教师,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场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如何让课堂真正焕发生机,如何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而“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这个系列,以及其中“听课的变革”这本厚重之作,仿佛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林存华先生,是如何从“听课”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入手,去撬动整个课堂行为的变革。在我看来,听课,往往被视为一种监督、一种评价,甚至是一种负担。然而,如果能够重新定义听课,将其视为一种学习、一种反思、一种合作,那么它所能产生的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本书中,是否详细阐述了这种理念的转变过程,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观念上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变革”策略。例如,在“听课”这个动作背后,究竟蕴含着多少值得挖掘的学问?听课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听课智慧”?如何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洞察教学的精髓,捕捉到课堂的亮点与不足?作者是否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听课视角,例如,从学生行为、教师提问、课堂互动、教学节奏等方面,去深入剖析课堂的真实状态? 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够帮助我们,让每一位听课者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一个能够真正从听课中受益,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教学改进的“行动者”,那么它将具有非凡的价值。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打破传统听课的桎梏,为教师们带来一场深刻的“听课革命”,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评分对于《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听课的变革》这本书,我怀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去期待。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教师的听课不再是走过场,不再是形式主义的堆砌,而是真正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而“听课的变革”这个主题,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切的渴望。 我猜想,作者林存华先生,一定是一位对课堂有着极其深刻洞察的教育者。他一定看到了传统听课模式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并试图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一条全新的、更具实效的听课之路。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听”与“思”之间的关系?他会否强调,听课不仅仅是“看”,更是“听”和“思”的有机结合?他是否会提供一些方法,来帮助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培养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一种深刻的分析力,以及一种批判性的反思能力?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将听课从一种“评判”的工具,转变为一种“赋能”的契机。换句话说,如何让听课者在观察他人的教学时,也能同时激发自己对自身教学的反思,从而获得双重的成长?是否会提出一些打破师生界限、评价界限的听课方式,让听课者能够更平等、更深入地与被听课者进行交流和学习?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听课这一行为的巨大潜力,它不再仅仅是观察一个人的教学,而是可以成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一种学习、一种互动、一种共同的成长。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高效、更加智慧的听课新时代。
评分当我拿到《教师课堂行为变革丛书·听课的变革》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探索欲。作为一个在教育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教师,我深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深切体会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而“听课”,作为一种传统的、普遍的教师专业发展手段,似乎总在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中徘徊,难以激发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我非常好奇,林存华先生是如何从“变革”的角度来审视“听课”的。传统的听课,多侧重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记录和评价,有时甚至带有评判的意味,这往往让被听课者感到压力,也让听课者流于表面。而“变革”则意味着一种颠覆性的思考和创新的实践。我猜测,这本书一定在重新定义“听课”的内涵和外延,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学习者,甚至是一种共建者。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前瞻性的听课方法论。例如,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听课工具或模型?如何引导听课者从单一的教学行为观察,转向对课堂生态、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状态、教学策略背后的意图等更深层次的洞察?是否会打破固定模式,提倡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听课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我也十分关注书中对于“听课后”环节的处理。很多时候,听课的价值止步于听课结束,之后的反思和反馈往往不够深入和有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教师将听课所得转化为可行的教学改进措施,并形成一个持续学习和改进的良性循环。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听课这个看似平凡的活动,蕴含着无限的变革潜力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