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元和中興 | 作者 | 司馬光,柏楊 |
| 定價 | 25.00元 | 齣版社 | 萬捲齣版公司 |
| ISBN | 9787547020616 | 齣版日期 | 2013-03-01 |
| 字數 | 頁碼 | 208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元和中興》內容介紹:唐十四任帝(憲宗)李純坐上寶座,共在位十六年,有八件大事:一、擊斬西川戰區叛將劉闢;二、擊斬夏綏戰區叛將楊惠琳;三、擊斬鎮海戰區叛將李□;四、昭義戰區司令官盧從史;五、收復魏博戰區;六、擊斬淮西戰區叛將吳元濟;七、成德戰區呈獻德棣二州;八、擊斬平盧戰區叛將李師道。一連串獲勝的軍事行動,使中央重振,史稱“元和中興”。雖然隻是曇花一現,但也激起當時人們的興奮之情。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一部《資治通鑒》,記錄瞭大小數以百計的戰爭,許多人物因馳騁疆場而名垂青史。但他們的命運,仍逃不脫其背後的陰謀政治的黑手操縱。《資治通鑒》也記錄瞭許許多多政治陰謀羅織的故事,給後人留下警示。但類似的故事,仍在曆史上不斷循環地演齣。多少英雄末路如此,使人興悲。 這本《元和中興》(作者司馬光)是“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係列之一,講述瞭“元和中興”時期的故事。 |
| 文摘 | |
| 2宣武戰區(總部設汴州【河南省開封市】)自劉玄佐(劉洽)逝世(參考七九二年三月十六日),迄今八年,發生過五次兵變(七九三年十二月拒絕劉士寜,擁護李萬榮;七九四年四月韓惟清兵變失敗;七九六年六月李適擅自主管軍政失敗;七九六年十一月鄧惟恭兵變失敗;去年【七九九年】二月殺陸長源,)官兵越發驕傲蠻橫,從內心裏看不起統帥。現任戰區司令官(節度使)韓弘,接事幾個月(參考去年九月),把每次兵變的主謀,都查得清清楚楚,有一位中級將領(郎將)劉鍔,經常是他領頭發難。 三月,韓弘在營門布置重兵,召喚劉鍔跟他的同黨三百人,斥責說:“你們屢次參加兵變,反而自以為有功!”全體誅殺,鮮血橫流,道路都染成硃紅。從此,直到韓弘調到中央(參考八一九年八月三日),二十一年之久,士卒們沒有一個敢在城區大呼小叫。 3義成戰區(總部設滑州【河南省滑縣】)監軍宦官薛盈珍,深受李適寵信,打算奪取司令官(節度使)姚南仲的大權,由自己獨攬,姚南仲不買他的賬,二人遂有隔閡。薛盈珍嚮皇帝打小報告陷害姚南仲的幕僚馬總,中央貶馬總當泉州(福建省泉州市)總秘書長(彆駕)。福建道(首府設福州【福建省福州市】)行政長官(觀察使)柳冕打算害死馬總,用以諂媚薛盈珍(泉州屬福建道),於是派幕僚寶鼎(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人薛戎攝理泉州州長,要他隨便找一個罪名扣到馬總頭上。薛戎反而替馬總辯護,申訴馬總無辜。柳冕大怒,召迴薛戎囚禁,命監獄看守對他毆打淩辱,任意摺磨,這樣過瞭一個多月,慢慢誘導他,仍使他誣陷馬總,薛戎始終拒絕;馬總因此得免一死。柳冕,是柳芳的兒子(柳芳是八世紀五。年代史學傢,《資治通鑒》也有采錄他的文章,參考六四八年七月)。 薛盈珍仍不斷嚮李適指控姚南仲,李適開始對姚南仲懷疑。薛盈珍於是派低級職員程務盈乘驛馬車前往京師(首都長安)誣告,正巧營門官(牙將)曹文洽也奉派前往京師奏事,得到消息,日夜不停追趕,追到長樂驛(西安市東□坡)纔追上,跟程務盈同住一起,半夜時分,誅殺程務盈,把薛盈珍的誣告奏章丟到茅廁裏,自己另寫一份奏章,為姚南仲,對誅殺程務盈一事一人承擔;同時也給姚南仲一信,報告事情經過,然後自殺。第二天一早,屋門緊閉,驛站管理員破門而人,在曹文洽屍體旁邊發現奏章及信件。 李適聽到消息,十分驚異,徵召薛盈珍到中央,姚南仲恐懼薛盈珍的陷害成為事實,難以挽迴,也請求前往中央。 夏季,四月八日,姚南仲抵達京師,囚禁金吾(衛軍第十一、十二軍)監獄,李適下詔釋放召見,李適問道:“薛盈珍是不是乾擾瞭你?”姚南仲迴答道:“薛盈珍沒有乾擾我,而是他破壞瞭陛下的國法!不過,全國像薛盈珍這種人數都數不完,即令羊祜、杜預復生(羊祜,參考二七八年十一月,杜預,參考二八。年三月),也不能推行善政,建立大功。”李適沉默不說話,不但不處罰薛盈珍,反而仍讓薛盈珍處理機密大事。 薛盈珍又報告李適說:“姚南仲的罪惡,都是幕僚馬少微齣的主意。”李適命將馬少微流放江南(長江以南),指派宦官押送,把馬少微推落長江淹死。 4黔中道(首府設黔州【重慶市彭水縣】)行政長官韋士宗政令苛刻;四月十九日,營門官(牙將)傅近等把他趕走,韋士宗逃到施州(湖北省恩施市。施州屬黔中道)。 5新羅王國(首都金城【韓國慶州市】)國王(三十八任元聖王)金信則逝世。 四月二十二日,唐朝冊封他的嫡孫金俊邕繼位(三十九任昭聖王)。 6蔡州地區中央特遣兵團徵剿司令(蔡州四麵行營招討使)韓全義既沒有勇氣,更沒有謀略,全靠靈巧的諂媚和大量,結交宦官,纔得到這個統帥高位,每次舉行軍事會議,數十名監軍宦官坐在營帳裏,高談闊論,始終找不到一個答案就散會。而天氣漸熱,士卒們長期駐紮在潮濕地帶,很多人患病,韓全義對他們又毫不憐惜,軍心瓦解。 五月十三日,在濺水(沙河·於河南省項城縣西北注入潁水)南方廣利原(項城縣南),韓全義跟彰義(淮西)變軍將領吳秀、吳少陽等會戰,剛剛接觸,中央軍就被擊潰,四散逃命,吳秀等乘勢追擊,韓全義撤退到五樓(河南省上蔡縣東北)。吳少陽,是滄州(河北省滄州市東南)清池縣(滄州州所在縣)人。 |
| 序言 | |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對曆史地理和空間概念的重視。作者在描述事件發生地時,常常會穿插對當時城池布局、交通網絡乃至自然環境影響的詳盡描述,這種空間感極強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曆史場景的可視化效果。我感覺自己仿佛能夠跟隨文字的指引,在那個特定的時空維度中穿梭。例如,在談到某次軍事調動時,作者不僅說明瞭軍隊的部署,還細緻描繪瞭河流的走嚮、山隘的險要,以及不同地形對行軍速度和補給綫可能造成的影響。這種對“地利”的深刻理解,讓曆史的進程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博弈,而是與具體的山川河流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現實鬥爭。這種對環境要素的重視,使得全書的敘事立體而豐滿,對於那些對古代社會生活和戰爭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遠超一般曆史書的沉浸式體驗,仿佛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瞭一份古代的“實景導覽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封麵燙金的工藝,都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初翻閱時,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內頁的排版,字體選擇得非常考究,既有古代碑刻的古樸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這在很多同類曆史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精細處理。紙張的選用也頗為講究,觸感溫潤,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扉頁上的紋飾,似乎都在無聲地講述著某種特定的時代背景,讓人在正式進入正文之前,就已經被帶入瞭一個精心構建的文化氛圍之中。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曆史文獻插圖的處理方式,那些繪製精美的地圖和人物肖像,不僅是內容的補充,更像是獨立的藝術品,清晰度和曆史還原度都做得相當到位,這對於一個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加分項。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和觸覺上帶來的愉悅感,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曆史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初讀之下便覺如沐春風,作者的筆觸極為細膩且富有畫麵感,即便是描述那些看似枯燥的政治變遷或官僚體係的運作,也能穿插進生動的曆史場景和人物的微妙心理活動。敘事節奏的把握堪稱一絕,起承轉閤之處,總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或拋齣引人深思的問題,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而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我發現,作者在處理復雜的曆史事件時,總能找到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例如,對於某個關鍵決策的描繪,他並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挖掘瞭決策者當時的處境、壓力以及多方勢力的博弈,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曆史人物的理解,讓他們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符號。這種行文的張力,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史料變得鮮活起來,讀起來有一種追隨智者探秘曆史迷宮的代入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轉摺。
評分這本書在章節結構上的安排,體現瞭一種巧妙的平衡感。它既保證瞭曆史事件按時間綫索的連貫性,又能夠在關鍵的節點設置專題性的深入探討,形成瞭一種螺鏇上升的閱讀體驗。當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瞭某一階段的主要矛盾時,作者總能引入一個全新的視角或一個被忽視的次要人物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已發生的事件,這種“迴望與再審視”的結構設計,極大地提升瞭全書的思辨深度。每一章的結尾似乎都像是一個精心準備的“問號”,激勵著讀者帶著疑問進入下一部分,而不是滿足於既有的結論。這種節奏的掌控,使得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的參與感,讀者並非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跟隨作者的引導,積極地構建屬於自己的曆史認知模型。總體來說,這種結構不僅適閤係統學習,也非常適閤碎片時間的閱讀和迴顧,因為它每一小節都有相對獨立且完整的主題,讀完後依然能留下清晰的知識點脈絡。
評分與其他曆史著作相比,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和考證的嚴謹性上展現齣瞭令人敬佩的深度。我留意到,作者似乎沒有滿足於引用主流觀點,而是深入挖掘瞭大量一手資料,包括一些地方誌、私人筆記甚至是考古發現的解讀,並在行文中清晰地標注瞭其齣處。這種對基礎文獻的紮實掌握,為全書的論點提供瞭堅不可摧的支撐。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進行曆史事件的因果鏈分析時,展現齣瞭一種高度的批判性思維。他沒有簡單地將曆史歸咎於某幾個英雄人物的功過,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以及文化思潮的互動影響,使得結論的推導過程邏輯嚴密,層層遞進,令人信服。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那些頗具啓發性的假設,他成功地引導讀者跳齣瞭既有的曆史框架,以一種更為辯證和全麵的視角去審視過去。這種對學術良知的堅守和對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