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弟子規》解讀 | 作者 | 王曉芳 |
| 定價 | 29.00元 | 齣版社 | 甘肅文化齣版社 |
| ISBN | 9787549007974 | 齣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數 | 頁碼 | 244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弟子規》采用適宜孩子們朗誦的三字一句的韻語形式,從孝敬父母、敬愛師長,樹立良好的道德修養,明確是非觀念,到日常行為規範、待人處世和學習的方式方法等方麵,都進行瞭明確的規範。在價值觀失衡、道德品質嚴重滑坡的當下,我國的學校和傢庭教育很有必要重溫一下《弟子規》。作者是一位教育事業上的有心人,她在所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開設瞭《弟子規》講座,很受學生的歡迎。《<弟子規>解讀》便是她在講稿基礎上進一步係統加工整理而成的一本關於青少年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書。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總敘 入則孝 齣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 附:《弟子規》原文 |
| 編輯推薦 | |
| 《<弟子規>解讀》是對《弟子規》的今解今譯,以白話文的方式,用發人深省的小故事,講瞭《弟子規》中許多通俗易懂的大道理。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齣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衍生齣《<弟子規>解讀》的篇章,分為入則孝、齣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章,詳細地講解瞭《弟子規》中崇尚的傢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初衷是弘揚國學,弘揚孝心,在社會中形成崇尚道德、重視傢庭倫理教育的風氣,讓美德傳播得更遠。 |
| 文摘 | |
| 《<弟子規>解讀》: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應:應答。 命:指派,差遣。 父母呼喚,應及時迴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纔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夠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刻行動,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這是對父母的一種恭敬。 子遊問孔子:以很豐厚的生活奉養父母,這算不算是盡孝呢?孔子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彆乎?”意思是如果對父母沒有恭敬心,那麼養父母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彆呢?哪能叫盡孝呢?所以孝首先要培養的是敬,一切人倫之道都是以恭敬心為基礎的,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聯係起來。當一個人在傢裏養成瞭這種對父母溫和柔順的態度與恭敬心,就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瞭良好的基礎,他的這種修養會得到大傢對他的重視和尊敬,這種恭敬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吩咐做的事,答應得要快,做得也要快。有的孩子聽到父母讓他寫作業,立刻答應,馬上進瞭書房,可是過瞭一二十分鍾父母去看他,攤開的作業本一個字沒寫,還在那兒摳弄手指頭玩呢!有的孩子聽到大人吩咐他做一件事,也是答應得很痛快,可過一兩天去問他乾完沒有,他倒一臉迷茫地問你:“你讓我乾啥瞭?”這都是缺少教養的錶現。 母子感應 曾子是春鞦時期魯國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有一天,曾子進山打柴,他媽媽留在傢裏。突然傢裏來瞭一個客人拜訪曾子,他媽媽見到一個陌生人來找自己的兒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瞭自己的手指。這個時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覺自己的心一陣抽痛,馬上就想:是不是媽媽有什麼事?是不是媽媽在叫我?於是他趕緊背著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迴傢裏,跪問母親:“母親,我剛纔心一陣抽痛,是不是您老人傢有什麼事?”媽媽就說:“剛纔有客人忽然來到,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又怕說得不好,讓人傢覺得不符閤規矩,我沒有辦法,就隻好咬瞭手指盼你迴來。”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孟宗聽完,馬上跑到屋後的竹園,四處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筍。適值嚴鼕,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他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淚融化瞭雪,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隻見地上長齣數根嫩筍。孟宗大喜,采迴做湯,母親喝瞭後果然病愈。 後來孟宗官至司空,成為“二十四孝”之一。後人有詩雲: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鼕筍齣,天意報平安。 “物欲呼,應勿緩” …… |
| 序言 | |
我注意到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對讀者的尊重。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錶麵闡釋,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文化脈絡和社會背景。例如,書中對某些篇章的注釋部分,引用的參考資料和典故來源都標注得非常清晰,這對於那些希望進一步探究原典精髓的讀者來說,無疑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曆史典故,它們往往被巧妙地放置在某個道德條目旁邊,作為最好的佐證。這些輔料的加入,讓原本抽象的道德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和感染力。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編撰過程中付齣的巨大心血——那種對曆史文獻的嚴謹態度,以及對現代讀者需求的敏銳洞察力,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紮實、可靠,讓人信服。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深度對話,而非簡單的知識輸入。我發現作者在闡述每一個道理時,都非常注重結閤我們當下社會的生活場景,這使得那些看似古老的教誨,瞬間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比如,在談及“孝悌”這一概念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上的服從和順從,而是深入剖析瞭現代傢庭關係中代際溝通的癥結所在,提齣瞭許多極具操作性和人文關懷的建議。這種“古為今用”的解讀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道德規範的理解維度。我時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鏡子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思考在日常瑣事中,我是否真正做到瞭書中所倡導的那些細微之處的謙遜與恭敬。這種自我審視的體驗是極其寶貴的,它推動我不僅僅成為一個知識的接收者,更是一個實踐者,去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傳統與現代交織的韻味,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是在一次書店閑逛時偶然發現它的,立刻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緻遠的氣質所吸引。雖然我不是傳統文化研究的專業人士,但對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準則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為人處世的智慧。初翻幾頁,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沒有絲毫的說教感,反而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輩在身邊輕聲細語地教導,讓人感到非常親切和放鬆。裝幀的質感也做得非常到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疏朗有緻的字體和適度的留白,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敬意。這樣的用心,無疑為深入理解書中的內容打下瞭良好的基礎,讓人充滿期待去探索文字背後的深意。
評分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一本普通的讀物,它更像是一本貼身的“生活指南手冊”。我發現自己已經不自覺地將書中的一些理念應用到日常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去。比如,在麵對一些復雜的團隊協作問題時,書中關於“和光同塵”的闡述,給予瞭我新的處理衝突的思路,讓我學會瞭如何更巧妙地平衡自我主張與集體和諧。這種即學即用的特性,是我在閱讀其他許多哲學或倫理學著作時較少體驗到的。它沒有把人推嚮高不可攀的聖人境界,而是腳踏實地地告訴我們,如何在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微小的、持續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的品性。它像是一盞柔和的燈,照亮的不是遙遠的理想之光,而是我們腳下泥濘的現實之路,指引我們穩步前行,積善成德。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原著古樸典雅的韻味與現代讀者易於接受的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非常欣賞作者在引述原文後,緊接著用現代白話進行細緻入微的“拆解”和“重構”。這種“原文+解讀”的結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過去覺得難以理解的晦澀詞句,變得清晰透徹,一目瞭然。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的解讀並非是生硬的翻譯,而是充滿瞭智慧的延展和情境化的想象。例如,當談到“勿以惡小而為之”時,作者通過幾個極其貼近生活的“小惡”案例,生動地展示瞭“溫水煮青蛙”式的風險,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又感到後背發涼,警醒萬分。這種行文的張弛有度,使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絲毫沒有傳統教材那種枯燥乏味的灌輸感,反倒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朋友,用他豐富的人生閱曆,為你解讀曆史的哲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