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
定價:88.00元
作者:李幛喆著
齣版社:經濟管理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962383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幛喆編著的《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綜閤概括瞭2012年中國股市發展的基本情況,其精彩內容包括:
闆塊一宏觀麵大政方針:黨的報告未提及股市:*後一次談股市寥寥數語:郭樹清敢作敢為;國務院和各部委支持各種企業上市融資:證券發行與承銷進行重大改革;B股開始重大改革;等等。
闆塊二上市公司總體概況:上市公司業績喜憂參半:上市公司粗心大意,烏龍年報五花八門:董事長年薪冰火兩重天:上市公司小錢分紅、大把:彆瞭:曾經風光無限的深發展;買股不當:京威股份剛剛上市就差點退市:等等。
闆塊三違規與維權:深交所發齣創業闆起譴責公告:《焦點訪談》揭露股市“搶帽子”;上市公司違規買賣股票情況;上市公司違規、遭譴責、被立案調查等名單;中國證監會處罰內幕交易的違規者:中小股民維護自己的權益:等等。
闆塊四 基金、券商和其他機構概況:基金管理辦法修訂:基金虧損5004億元、管理費收28864億元還狡辯;上市公司投資基金虧損嚴重:證券櫃颱交易啓動:券商虧損麵達16%:QFII和QDII獲得較大發展;等等。
闆塊五 盤體運行總體軌跡:央視采訪你幸福嗎.股民笑說股市下跌;洛陽鉬業暴漲220%;人民網855億元募金閑置;不靠譜的證券分析師:中國證監會力挺藍籌股:冠華股份捲土重來二次申請發行新股再次被否決;等等。
闆塊六股市資料庫:全年業績概況:有關法規、規章、通知等.新股發行、上市概況:曆年上市股票數量、成交額、印花稅和開戶數:等等。
《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資料翔實,圖文並茂,且具有較強的性。其全方位記錄瞭2012年中國股市發展的曆程,閱讀本書,瞭解股史,冷靜沉思,浮想聯翩。
目錄
作者介紹
李幛喆(股民俗稱李幾招)1956年齣生,宏觀麵和股票分析專傢,中央電視颱特約財經評論員。中國股市發展(股史)記錄人。1984年開始研究股份製,1986年起先後在國傢經濟體製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經濟體製改革辦公室、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作。大政策指數研發首席研究師。
20世紀80年代期間,他積極嚮各級領導建議實行股份製並受到重視。他曾參加的西直門會議和其他有關的股份製會議,參與瞭國企股份製改革和證券市場籌建方案的討論,目睹並堅持不懈地跟蹤分析中國證券市場各個階段的發展態勢。同時他對世界股份製、股票市場的曆史起源情況也進行瞭大量的研究。1987年他撰寫瞭首部指導股民操作的《如何正確購買股票》一書;1988年對中國股份製整體情況進行瞭係統總結;1993年激情齣版瞭歌頌股份製的理論書籍《股份製宣言》,引起領導和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是當今中國股份製、股票市場曆史發展的見證人。
1990年起,他理論聯係實際,轉嚮股市實證研究。由於背景獨特,對宏觀政策的分析深刻,對股市大勢的判斷基本準確。如:2000年,他指齣股市漲一年越過2000點。2001年,他及時告誡股民股市漲半年,提醒股民及時平倉,結果避免瞭股市暴跌的損失。近幾年,他及時指導股民建倉或平倉,踏準瞭每年股市上升和下跌的節奏。
另外,他也是媒體多麵手“操盤”專傢。近幾年,先後齣版瞭十幾本股票書,是中國高産股票書作者。其中《炒股就這幾招》係列書在全國圖書榜單上屢奪,不僅暢銷而且長銷,被股民譽為“李幾招”。1997年中央電視颱商務電視開播首日,他即首位登颱作股市分析。1999年他以專傢主持人身份在北京有綫颱《金融谘詢》開設“每日宏觀背景分析”欄目,並於2001年開始至今每周不定期在中央電視颱、北京電視颱和各省市電視颱及各種媒體以特約財經評論員的身份對宏觀財經政策進行分析,大受歡迎。
另外,他撰寫瞭中國首部全麵記錄證券市場20年發展的大型股史巨著《終於成功——中國股市發展報告》。滾動連續撰寫瞭《中國股市發展報告》(從1980年至2010年)。
文摘
序言
【一窺2012年中國股市的風雲變幻——來自一名金融專業學生的視角】 作為一名在校的金融學學生,我對中國股市的發展曆程充滿瞭濃厚的學術興趣。李幛喆先生的《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便是我研究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本書在2012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恰好見證瞭中國股市在經曆瞭一係列高速發展之後,麵臨轉型與調整的關鍵時期。報告中對於曆年政策演變、市場結構特徵以及投資者行為模式的深入剖析,為我理解中國股市的獨特性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市場現象時,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閤,使得晦澀的金融概念變得生動易懂。例如,報告中對2012年以來A股市場估值水平的探討,結閤瞭國際成熟市場的經驗,並指齣瞭中國股市在發展初期所特有的估值邏輯。這對於我理解當前市場估值體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此外,報告中對不同市場參與者(如散戶、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行為的分析,也讓我對市場的微觀運作機製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更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中國金融市場改革與發展的熱情,為我未來的學術研究和職業規劃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一個對中國資本市場演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的閱讀感受】 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李幛喆先生的《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正是我尋找的那本能夠幫助我梳理清晰脈絡的書籍。2012年,對於我而言,是中國股市一個承前啓後的年份,它既延續瞭過往的某些特徵,也預示著未來的某些變革。報告以一種相對客觀和全麵的視角,展現瞭當時的市場環境。它沒有過多的情緒化錶達,而是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讓我能夠冷靜地審視中國股市的運行規律。我特彆喜歡報告中對於不同時期市場特徵的對比分析,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股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梭在中國股市的曆史長河中,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重要的轉摺點和關鍵事件。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中國股市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曆瞭復雜而麯摺的過程。它也讓我對未來中國股市的演進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期待,並希望能夠繼續追蹤和學習。
評分【從“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中汲取的投資智慧——一個價值投資者的體會】 我一直奉行價值投資的理念,相信企業的內在價值最終會在市場中得到體現。在閱讀李幛喆先生的《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時,我驚喜地發現,書中所探討的許多觀點與我的投資哲學不謀而閤。2012年,中國股市經曆瞭不少動蕩,也湧現瞭不少被市場低估的優質資産。報告對當時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質量、盈利能力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的客觀評價,為我識彆價值窪地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信息。我特彆關注報告中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産業結構調整如何影響股市的分析。例如,報告中對新興産業的探討,以及對傳統行業麵臨的挑戰的闡述,讓我能更清晰地判斷哪些行業和企業具備長期的增長潛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理解 macro(宏觀)的經濟大勢,把握 micro(微觀)的企業基本麵,是價值投資成功的關鍵。它並非提供具體到某隻股票的“內幕消息”,而是教會我一種分析市場、理解企業、判斷價值的方法論。通過閱讀這份報告,我更加堅定瞭長期持有的信念,也學會瞭在市場波動中保持冷靜,專注於企業的長期價值增長。
評分【《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一份關於市場韌性的思考】 在閱讀李幛喆先生的《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時,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股市在2012年所展現齣的獨特韌性。麵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壓力,A股市場並非一蹶不振,而是展現齣瞭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報告中對當時市場熱點、政策應對以及投資者情緒的細緻描繪,讓我得以復盤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份。我尤其關注報告中關於市場風險管理和應對策略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即使在最睏難的時期,市場也總會有其內在的修復機製和潛在的機遇。這本書並沒有提供“秘籍”式的投資建議,而是通過對市場運行規律的深入分析,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市場風險的認知,以及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能力。它促使我反思,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如何實現自身的健康發展。這份報告對於我理解市場波動背後的邏輯,以及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投資的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評分【關於“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一個普通投資者的反思】 作為一個在股市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股民,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中國股市發展脈絡、深刻剖析其內在邏輯的書籍。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中國股市發展報告2012》,由李幛喆先生所著,書號9787509623831,我懷著極大的期待將其帶迴傢。閱讀過程中,我深深被書中嚴謹的邏輯、詳實的數據以及作者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所吸引。2012年,對於中國股市而言,無疑是充滿挑戰與變革的一年。在這樣的背景下,這份報告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難得的審視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數字和事件,而是嘗試去解讀這些數字和事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股市的走嚮。我尤其關注報告中對於宏觀經濟政策、監管環境變化以及國際經濟形勢對A股市場影響的分析。這些分析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市場波動的原因,從而在投資決策中更加理性,規避不必要的風險。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投資不僅僅是盯緊股價的漲跌,更需要對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政策導嚮以及金融市場的演進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它促使我跳齣短期的市場噪音,去思考中國股市的長遠發展,以及我在這個宏大敘事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