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
定价:88.00元
作者:李幛喆著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9623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幛喆编著的《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综合概括了2012年中国股市发展的基本情况,其精彩内容包括:
板块一宏观面大政方针:党的报告未提及股市:*后一次谈股市寥寥数语:郭树清敢作敢为;国务院和各部委支持各种企业上市融资:证券发行与承销进行重大改革;B股开始重大改革;等等。
板块二上市公司总体概况:上市公司业绩喜忧参半:上市公司粗心大意,乌龙年报五花八门:董事长年薪冰火两重天:上市公司小钱分红、大把:别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深发展;买股不当:京威股份刚刚上市就差点退市:等等。
板块三违规与维权:深交所发出创业板起谴责公告:《焦点访谈》揭露股市“抢帽子”;上市公司违规买卖股票情况;上市公司违规、遭谴责、被立案调查等名单;中国证监会处罚内幕交易的违规者:中小股民维护自己的权益:等等。
板块四 基金、券商和其他机构概况:基金管理办法修订:基金亏损5004亿元、管理费收28864亿元还狡辩;上市公司投资基金亏损严重:证券柜台交易启动:券商亏损面达16%:QFII和QDII获得较大发展;等等。
板块五 盘体运行总体轨迹:央视采访你幸福吗.股民笑说股市下跌;洛阳钼业暴涨220%;人民网855亿元募金闲置;不靠谱的证券分析师:中国证监会力挺蓝筹股:冠华股份卷土重来二次申请发行新股再次被否决;等等。
板块六股市资料库:全年业绩概况:有关法规、规章、通知等.新股发行、上市概况:历年上市股票数量、成交额、印花税和开户数:等等。
《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且具有较强的性。其全方位记录了2012年中国股市发展的历程,阅读本书,了解股史,冷静沉思,浮想联翩。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幛喆(股民俗称李几招)1956年出生,宏观面和股票分析专家,中央电视台特约财经评论员。中国股市发展(股史)记录人。1984年开始研究股份制,1986年起先后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大政策指数研发首席研究师。
20世纪80年代期间,他积极向各级领导建议实行股份制并受到重视。他曾参加的西直门会议和其他有关的股份制会议,参与了国企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筹建方案的讨论,目睹并坚持不懈地跟踪分析中国证券市场各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同时他对世界股份制、股票市场的历史起源情况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7年他撰写了首部指导股民操作的《如何正确购买股票》一书;1988年对中国股份制整体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1993年激情出版了歌颂股份制的理论书籍《股份制宣言》,引起领导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是当今中国股份制、股票市场历史发展的见证人。
1990年起,他理论联系实际,转向股市实证研究。由于背景独特,对宏观政策的分析深刻,对股市大势的判断基本准确。如:2000年,他指出股市涨一年越过2000点。2001年,他及时告诫股民股市涨半年,提醒股民及时平仓,结果避免了股市暴跌的损失。近几年,他及时指导股民建仓或平仓,踏准了每年股市上升和下跌的节奏。
另外,他也是媒体多面手“操盘”专家。近几年,先后出版了十几本股票书,是中国高产股票书作者。其中《炒股就这几招》系列书在全国图书榜单上屡夺,不仅畅销而且长销,被股民誉为“李几招”。1997年中央电视台商务电视开播首日,他即首位登台作股市分析。1999年他以专家主持人身份在北京有线台《金融咨询》开设“每日宏观背景分析”栏目,并于2001年开始至今每周不定期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及各种媒体以特约财经评论员的身份对宏观财经政策进行分析,大受欢迎。
另外,他撰写了中国首部全面记录证券市场20年发展的大型股史巨著《终于成功——中国股市发展报告》。滚动连续撰写了《中国股市发展报告》(从1980年至2010年)。
文摘
序言
【一窥2012年中国股市的风云变幻——来自一名金融专业学生的视角】 作为一名在校的金融学学生,我对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浓厚的学术兴趣。李幛喆先生的《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便是我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本书在2012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恰好见证了中国股市在经历了一系列高速发展之后,面临转型与调整的关键时期。报告中对于历年政策演变、市场结构特征以及投资者行为模式的深入剖析,为我理解中国股市的独特性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市场现象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得晦涩的金融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例如,报告中对2012年以来A股市场估值水平的探讨,结合了国际成熟市场的经验,并指出了中国股市在发展初期所特有的估值逻辑。这对于我理解当前市场估值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此外,报告中对不同市场参与者(如散户、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行为的分析,也让我对市场的微观运作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热情,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一份关于市场韧性的思考】 在阅读李幛喆先生的《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股市在2012年所展现出的独特韧性。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A股市场并非一蹶不振,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报告中对当时市场热点、政策应对以及投资者情绪的细致描绘,让我得以复盘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份。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市场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的探讨。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市场也总会有其内在的修复机制和潜在的机遇。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秘籍”式的投资建议,而是通过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深入分析,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市场风险的认知,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能力。它促使我反思,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如何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份报告对于我理解市场波动背后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投资的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关于“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一个普通投资者的反思】 作为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股民,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中国股市发展脉络、深刻剖析其内在逻辑的书籍。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由李幛喆先生所著,书号9787509623831,我怀着极大的期待将其带回家。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书中严谨的逻辑、详实的数据以及作者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所吸引。2012年,对于中国股市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与变革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份报告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审视视角。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字和事件,而是尝试去解读这些数字和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股市的走向。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监管环境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对A股市场影响的分析。这些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市场波动的原因,从而在投资决策中更加理性,规避不必要的风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投资不仅仅是盯紧股价的涨跌,更需要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政策导向以及金融市场的演进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它促使我跳出短期的市场噪音,去思考中国股市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在这个宏大叙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评分【从“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中汲取的投资智慧——一个价值投资者的体会】 我一直奉行价值投资的理念,相信企业的内在价值最终会在市场中得到体现。在阅读李幛喆先生的《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时,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所探讨的许多观点与我的投资哲学不谋而合。2012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不少动荡,也涌现了不少被市场低估的优质资产。报告对当时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质量、盈利能力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的客观评价,为我识别价值洼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影响股市的分析。例如,报告中对新兴产业的探讨,以及对传统行业面临的挑战的阐述,让我能更清晰地判断哪些行业和企业具备长期的增长潜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 macro(宏观)的经济大势,把握 micro(微观)的企业基本面,是价值投资成功的关键。它并非提供具体到某只股票的“内幕消息”,而是教会我一种分析市场、理解企业、判断价值的方法论。通过阅读这份报告,我更加坚定了长期持有的信念,也学会了在市场波动中保持冷静,专注于企业的长期价值增长。
评分【一个对中国资本市场演进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 我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李幛喆先生的《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2》,正是我寻找的那本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晰脉络的书籍。2012年,对于我而言,是中国股市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份,它既延续了过往的某些特征,也预示着未来的某些变革。报告以一种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市场环境。它没有过多的情绪化表达,而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让我能够冷静地审视中国股市的运行规律。我特别喜欢报告中对于不同时期市场特征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股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中国股市的历史长河中,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重要的转折点和关键事件。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股市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它也让我对未来中国股市的演进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并希望能够继续追踪和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