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

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国中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
  • 北京
  • 评论
  • 2010年
  • 第4辑
  • 经济
  • 学术
  • 期刊
  • 研究
  • 中国金融
  • 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ISBN:9787504957313
商品编码:296920453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杨国中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4957313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奉献。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我们既要传递“评论传播思想,思想指导实践”的理念,又要秉承“立足首都经济,突出重点研究,扩大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的宗旨,与时俱进,唯真唯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担负起繁荣学术、探索学理、传播知识、服务决策的崇高使命,共同开辟《北京金融评论》的新天地。

目录

特稿
关于监管架构中现场检查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金融化赋予中国期货业创新发展新机遇

分析研究
贷款新规对总部企业资金运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住房公积金运行中面临的制度困境及完善建议
非本地居民购房需求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广西北海市的案例分析
融资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加快规范地方的融资平台步伐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分析
发挥金融咨询服务作用 帮助企业海外投资并购
基于构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我国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货币升值后日本之教训与德国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
对规范和促进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推广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探索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问题研究
探索金融支持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的思考
央行分支机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调查报告
首都科技金融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江苏农村保险经营耗能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

银行论坛
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的网点分类分级管理探析
企业财务失真与授信风险分析
浅析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对策
试论商业银行不动产业务相关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关于个人贷款贷后管理工作部分业务外包实践的几点思考
银行保函业务全流程法律风险控制初探
关于网银互联平台运用前景的探讨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上保理业务的发展浅谈国内保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顺应资金管理模式变化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农村地区国库经收业务运行创新思考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会计人员管理的几点建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 编者导言 2010年,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调整。中国经济则在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也面临着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北京汇聚了众多顶尖的金融机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着前瞻性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正是这样一份凝聚了行业智慧、洞察时代脉搏的学术与实践结晶。本辑内容围绕当前金融领域的核心议题展开,力求从理论、实践、政策等多个维度,为读者提供深刻的见解和有价值的参考。 专题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与中国金融业的应对 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催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本辑中的一组文章,着眼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分析了主要经济体的复苏路径、面临的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金融业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维护金融稳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所承担的使命与采取的策略。 全球经济复苏的挑战与机遇: 文章分析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主权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压力等全球性挑战,同时也指出新兴经济体增长潜力、科技创新驱动等机遇。探讨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如何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金融业的韧性与发展: 深入剖析了中国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表现,分析了其内在的韧性以及为抵御风险所做的努力。重点关注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在后危机时代的战略调整,如优化资产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深化对外开放等。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与挑战: 审视了在全球货币体系重塑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取得的进展与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其在贸易结算、投资融资、储备货币等方面的潜力,并探讨了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建设。 专题二: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平衡发展与安全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本辑中,多篇文章聚焦于金融创新及其伴随的风险管理问题,旨在为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提供思路。 金融创新前沿: 探讨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兴起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与机遇。分析了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以及这些创新如何重塑客户体验、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关注了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的发展及其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缓解作用。 风险管理的新挑战与新工具: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传统的风险管理框架面临挑战。本部分内容深入研究了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关键风险的识别、计量与防范。探讨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量化风险模型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在金融机构中的应用。 金融监管的创新与协同: 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稳定、引导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本辑文章分析了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如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及其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强调了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应对金融创新风险、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跨部门、跨领域的监管协调的重要性。 专题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服务实体经济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辑中,多篇文章围绕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 主板、创业板与新三板: 分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创业板市场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在支持大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重点关注了“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发展,探讨了其作为企业股改、融资、并购的平台,如何为创新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 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审视了中国债券市场的现状,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各类债券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债券市场在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融资、分散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的发行、交易、托管、评级等环节,提升其市场化水平和流动性。 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 深入研究了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分析了它们如何为初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和运作,提升企业的价值。同时,也探讨了如何进一步规范 VC/PE 市场,引导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动: 强调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分析了如何通过改革资本市场制度,优化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让资本市场更好地将资金引导至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如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绿色产业等。 专题四:金融改革的深水区:挑战与展望 当前,中国金融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挑战。本辑的最后一组文章,聚焦于金融改革中的难点与痛点,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探讨了其对银行盈利模式、信贷配置效率、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风险,以及如何稳妥有序地进行改革。 金融国企改革的深化: 审视了国有金融机构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分析了其在市场化运营、效率提升、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的挑战。探讨了如何深化金融国企改革,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随着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创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部分内容关注了金融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产品复杂性、服务不规范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提升行业自律等方式,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视野: 展望了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强调了其参与全球金融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分析了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提升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也探讨了中国如何在全球金融治理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力求为读者勾勒出一幅2010年中国金融业的图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希望本辑内容能够成为促进学术交流、服务金融决策、推动金融改革的有益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勾起了我对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后危机时代”的深刻回忆。当时,全球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仍弥漫着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如何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驱动的挑战。我特别好奇,《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中国金融政策的“决策背景”或者“理论依据”的解读。例如,在那个时期,央行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是如何在保持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的?财政政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此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我相信这本评论集里一定会有深入的分析。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揭示政策制定者思想脉络,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博弈的文章,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评分

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封面设计倒是挺沉静的,不像那种浮夸的市场类刊物。我平时对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比较感兴趣,尤其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2010年,正是中国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并开始探索新的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所以,当看到这本刊物收录了那个时期的深度分析,我的好奇心就被勾了起来。我想,里面应该会有不少关于当时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房地产市场走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等方面的讨论。毕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智库和决策部门,他们的视角和分析往往能触及到最前沿的动态和最本质的问题。我期待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当时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格局都在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站稳脚跟,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也意味着它承载的是一段相对成熟的分析,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短期观察,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可信度和深度抱有很高的期望。

评分

这本《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吸引我的,是它可能涵盖的那些更具体、更微观的金融实践案例。宏观经济的分析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具体的行业研究和个案分析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细节。2010年,中国金融业正经历着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例如银行的上市融资、保险业的创新、资本市场的波动,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萌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领域的具体问题,比如,在当时环境下,银行是如何应对不良贷款的?保险公司推出了哪些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股市的低迷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甚至,那些早期探索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当时看来有哪些风险和机遇?我对那些能够揭示金融市场微观机制,以及政策如何具体落实到实践中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毕竟,理解了这些细枝末节,才能更好地把握大方向。

评分

说实话,我对《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可能提供的那些“幕后”视角。2010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欧债危机的前奏已经隐约可闻,而中国经济则在刺激政策的退出和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下寻求平衡。我特别好奇,在这个节点上,北京的金融界是如何看待这些挑战的?有没有一些关于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甚至是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的讨论?我想,一本由北京视角出发的评论集,很可能会触及到一些国内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内心深处的思考,或许能透露出一些未被公开报道的考量。例如,在那个时期,信贷政策的收紧与放松,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来自一线的声音,帮助我理解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金融体系是如何运作和应对的。毕竟,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评分

当我看到《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能对当时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深度剖析。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而金融改革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当年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重点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我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同时,我也对书中对于当时中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很感兴趣。它们如何在应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又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寻求发展?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恰好能够捕捉到这些关键的改革信号和市场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