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杨国中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04957313
字数: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奉献。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我们既要传递“评论传播思想,思想指导实践”的理念,又要秉承“立足首都经济,突出重点研究,扩大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的宗旨,与时俱进,唯真唯实,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担负起繁荣学术、探索学理、传播知识、服务决策的崇高使命,共同开辟《北京金融评论》的新天地。
特稿
关于监管架构中现场检查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金融化赋予中国期货业创新发展新机遇
分析研究
贷款新规对总部企业资金运行方式的影响分析
住房公积金运行中面临的制度困境及完善建议
非本地居民购房需求对住房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广西北海市的案例分析
融资性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加快规范地方的融资平台步伐
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分析
发挥金融咨询服务作用 帮助企业海外投资并购
基于构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我国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货币升值后日本之教训与德国之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外汇管理政策研究
对规范和促进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推广小额信贷的实践与探索
行政处罚决定公开问题研究
探索金融支持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的思考
央行分支机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调查报告
首都科技金融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江苏农村保险经营耗能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
银行论坛
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法(KPI)的网点分类分级管理探析
企业财务失真与授信风险分析
浅析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对策
试论商业银行不动产业务相关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关于个人贷款贷后管理工作部分业务外包实践的几点思考
银行保函业务全流程法律风险控制初探
关于网银互联平台运用前景的探讨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从国际上保理业务的发展浅谈国内保理业务的发展对策
顺应资金管理模式变化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农村地区国库经收业务运行创新思考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会计人员管理的几点建议
这本书的出现,勾起了我对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后危机时代”的深刻回忆。当时,全球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仍弥漫着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如何从外需拉动转向内需驱动的挑战。我特别好奇,《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中国金融政策的“决策背景”或者“理论依据”的解读。例如,在那个时期,央行在货币政策的运用上,是如何在保持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取得平衡的?财政政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此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以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我相信这本评论集里一定会有深入的分析。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揭示政策制定者思想脉络,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博弈的文章,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了这本《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封面设计倒是挺沉静的,不像那种浮夸的市场类刊物。我平时对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比较感兴趣,尤其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2010年,正是中国经济经历深刻转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并开始探索新的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所以,当看到这本刊物收录了那个时期的深度分析,我的好奇心就被勾了起来。我想,里面应该会有不少关于当时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房地产市场走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及货币政策调控等方面的讨论。毕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聚集了大量的金融机构、智库和决策部门,他们的视角和分析往往能触及到最前沿的动态和最本质的问题。我期待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当时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格局都在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站稳脚跟,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也意味着它承载的是一段相对成熟的分析,而不是随波逐流的短期观察,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可信度和深度抱有很高的期望。
评分这本《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吸引我的,是它可能涵盖的那些更具体、更微观的金融实践案例。宏观经济的分析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具体的行业研究和个案分析更能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细节。2010年,中国金融业正经历着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例如银行的上市融资、保险业的创新、资本市场的波动,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萌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领域的具体问题,比如,在当时环境下,银行是如何应对不良贷款的?保险公司推出了哪些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股市的低迷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甚至,那些早期探索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当时看来有哪些风险和机遇?我对那些能够揭示金融市场微观机制,以及政策如何具体落实到实践中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毕竟,理解了这些细枝末节,才能更好地把握大方向。
评分说实话,我对《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它可能提供的那些“幕后”视角。2010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并不平坦,欧债危机的前奏已经隐约可闻,而中国经济则在刺激政策的退出和结构性调整的压力下寻求平衡。我特别好奇,在这个节点上,北京的金融界是如何看待这些挑战的?有没有一些关于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甚至是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的讨论?我想,一本由北京视角出发的评论集,很可能会触及到一些国内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内心深处的思考,或许能透露出一些未被公开报道的考量。例如,在那个时期,信贷政策的收紧与放松,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来自一线的声音,帮助我理解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金融体系是如何运作和应对的。毕竟,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评分当我看到《北京金融评论(2010年第4辑)》的时候,我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它可能对当时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深度剖析。20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而金融改革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对当年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重点以及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关于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我想这本书里一定会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同时,我也对书中对于当时中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很感兴趣。它们如何在应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又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寻求发展?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恰好能够捕捉到这些关键的改革信号和市场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