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美术研究 22
定价:68.00元
作者:阮荣春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641726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阮荣春主编的《中国美术研究(第22辑)》的“绘画史研究”栏目收录了六篇颇有新意的文章。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胡光华教授的“论清代通商口岸西洋风景画的兴起发展”运用传播学、文献学、风格学和图像证史等方法,论述了中国的西洋画,尤其是港埠与船舶西洋风景画,早在十八、十九世纪随着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就在清代南方通商口岸的兴起发展了二百多年。“书画理论与鉴定研究”栏目收录了四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李万康教授的“半印关防:元代秘书监书画庋藏关防考”论述了中国古代内府庋藏书画启用半印关防始于元代,当时秘书监收贮历代法书名画以“礼部评验书画关防”条记为关防印。
目录
宗教美术研究
《维摩诘经变》中的“不二”手势研究
关于什邡画像和襄樊陶楼并非佛塔的辨析(下)
北朝佛教造像碑与佛教之本土化迹象初探
——以台北历史博物馆藏之张解等造佛七尊像碑为例
犍陀罗佛传图像艺术探究
图像抑或文本:大足南山三清古洞主尊身份辨析
绘画史研究
论清代通商口岸西洋风景画的兴起发展
李成生卒年考
吴镇《渔父图》卷中的禅宗源流考论
明中期吴中文人日常生活的“脱俗入雅”
与诗画互动
石涛热和黄山写生
近现代美术研究
原件作品的“缺失”与印刷史料的“补位”
——著录作品的整理与中国近现代两洋美术研宄
杭稚英画学渊源之良师益友
林风眠绘画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分析
书画理论与鉴定研究
半印关防:元代秘书监书画庋藏关防考
《维摩诘经》残卷校录与研究
互文性视角下世德堂本《西游记》
插图的形成与影响研究
字义、制度、名物——美术古籍的
注释问题:以《画继》为例
中国书画“神品”论探源
设计史研究
拈花之道——敦煌莫高窟北朝至唐代花卉纹样探析
木雕博古图像生成与变异的文化阐释
学术争鸣
“当代艺术”是一种美国式杂耍
“‘闳约深美’2016中国南京书法研究生教育论坛”综述
后赵建武四年青铜鎏金佛造像
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所藏后赵建武四年
青铜鎏金佛造像考
十六国佛坐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到手的时候,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就让我爱不释手。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中国美术悠久历史的简要概述,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艺术画卷。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流派的梳理,从魏晋的玄远空灵,到唐宋的富丽堂皇,再到明清的文人意趣,每一种风格都配有精心挑选的代表作品高清图片。尤其是那些历代大师的画作,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书中对创作背景、技法特点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融入了对艺术家心路历程的揣摩,让我对这些传世之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中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尤为精彩,对“笔墨”二字的阐释,以及对不同地域山水画风格差异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是一名刚入门的书法爱好者,书中穿插的一些书法作品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不少灵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欣赏趣味的艺术入门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尤其是彩绘和雕塑的部分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挖掘和展示让我大开眼界。书中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古代建筑彩绘和雕塑的图片,从寺庙壁画到宫殿梁枋上的图案,再到陵墓中的雕塑,都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我尤其被那些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的壁画所吸引,书中对这些壁画的构图、色彩运用以及题材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艺术家在建筑装饰上的巧思。例如,对龙、凤、祥云等传统纹样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中的应用,都让我对中国传统审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古代雕塑的材料、工艺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当我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和精美绝伦的动物雕塑时,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代工匠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整体艺术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之间联系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表面欣赏,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书中对“气韵生动”的阐释,结合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让我明白了为何中国传统绘画能够如此注重意境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我特别喜欢它对水墨画“写意”精神的解读,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对宇宙万物的感悟。书中引用了大量古代艺术家的论述和哲学家的观点,将艺术创作与人生哲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艺术的更高层次的意义。例如,书中分析某幅山水画时,不仅仅描述了景物的形态,还联系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隐逸的生活方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将艺术作品置于宏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中国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体现。
评分我是一名对民间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中关于中国民间美术的部分,虽然篇幅不算最长,但其独特性和生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展现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包括剪纸、年画、泥塑、刺绣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往往根植于人民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民间智慧。我被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年画所吸引,它们描绘了吉祥的寓意、热闹的场景,充满了喜庆和祝福。书中对不同地区年画风格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地域性特征。还有那些精致的剪纸作品,每一片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和耐心,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朴素的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阅读这些章节,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乡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和服饰细节非常着迷,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心。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人物画的风格演变,从汉代的线条粗犷,到唐代的丰腴华丽,再到宋代的写实细腻,每一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对仕女图的描绘,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体态、不同神情的女子形象,还细致地解读了她们所穿服饰的材质、色彩、纹样以及佩饰,这些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文化背景。我曾为某幅仕女图中的发髻是如何梳成的而困惑,这本书就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惑,让我看到了画家在细节上的考究和功力。此外,书中还对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画进行了讲解,比如《清明上河图》的细节解读,不仅仅是画面景物的呈现,还包含了对其中人物身份、职业的推测,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绘画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一面反映历史的镜子,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寻宝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