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掇英(第70期)

艺苑掇英(第7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卫明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欣赏
  • 绘画
  • 书法
  • 文学
  • 诗歌
  • 文化
  • 艺术普及
  • 期刊
  • 艺苑掇英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40296
商品编码:299484166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艺苑掇英(第70期)

定价:42.00元

作者:周卫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322402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绘画丰富多彩,沉浸在其中,让人有华阴道上目不暇接之叹。
中国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观念、境界和人文精神,所以,古人把绘画当作是“成教化、助人论”的教科书,当作抒写心灵,表现人格的一种方式,也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有机结合的有效体现。
中国传统书法是世界上的书写艺术,它将文字与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一支软软的毛笔,把作者的情感和修养写到了纸绢上,让记者感到共鸣并且产生联想。所以,书法的意义远远不止与书写。

目录


图版
一、仿渔山青绿山水图轴
二、溪山幽居图轴
三、云鹤听琴图轴
四、松溪访友图轴
五、修竹图卷
六、霜林独行图轴
七、关山行旅图轴
八、青溪柳色图轴
九、红梅喜鹊图轴
十、松鹤长寿图轴
十一、荷花鸳鸯图轴
十二、芦雁图轴
十三、荒寒秋静图轴
十四、青山楼观图轴
十五、春山棂观图轴
十六、夏山图轴
十七、西芦老人七十小像轴轴
十八、水远山长图卷
十九、宋太祖出巡图卷
二十、江边游赏图轴
二十一、夏山烟雨图轴
二十二、仿大痴山水图轴
二十三、仿宋元山水图册
二十四、松仙馆图轴
二十五、幽居读书图轴
二十六、菊石双蝶图轴
二十七、芦滩双牛图轴
二十八、鉴古图轴
二十九、梅花图轴
三十、行书七律轴
三十一、瓶花桑蚕图轴
三十二、苍松寿带图轴
三十三、山水图轴
三十四、传教士图轴
三十五、古木竹石图轴
三十六、雪蕉立鹤图轴
三十七、花鸟图册
三十八、杂书图册
三十九、人物图轴
四十、竹园待客图轴
四十一、石榴图轴
四十二、吴刚伐桂图轴
四十三、独步一时图轴
四十四、寒江独钓图轴
四十五、风雨归舟图轴
四十六、秋叶蜻蜓图轴
四十七、行书十言联
四十八、写生杂图册
四十九、青城秋意图轴
五十、仕女图轴
五十一、婷婷玉立图轴
五十二、南无观世音菩萨图轴
五十三、梅竹双鹊图轴
五十四、江山无图轴
五十五、群英图
五十六、胞波友谊图
五十七、天台仙侣图
五十八、太白诗意图轴
五十九、秋林飞瀑图轴
六十、三骏图轴
文字

聚於形迹 宏於精神
造物无遁形——评析徐悲鸿《写生杂书册》 单国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艺苑掇英(第70期)》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围绕其潜在的定位、读者群体、价值以及它所处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阐述。 --- 《艺苑掇英(第70期)》:光影流转中的艺术脉动与时代精神的撷取 导语: 在信息洪流日益湍急的当代,深度、广度与恒久价值的追求,成为衡量一份刊物或选集是否值得珍藏的标尺。《艺苑掇英》系列,历经数十载的积累与沉淀,始终以一种审慎而又敏锐的姿态,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精挑细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精神与审美高度的作品与思潮。 作为这个享有盛誉的系列的第七十期,《艺苑掇英(第70期)》不仅是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更是一扇重新审视当下艺术生态的窗口。它不求包罗万象,而求精当扼要,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映照出艺术领域内那些不易被喧嚣掩盖的、真正具有穿透力的“菁英之作”。 第一部分:选辑的哲学——“掇英”的内在要求 “掇英”二字,蕴含着深厚的古典美学意蕴,它代表着一种主动的选择和提炼的过程。对于第70期而言,其编纂团队遵循的“掇英哲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1. 时序的敏感性与超越性: 本期选辑的基调,在于捕捉“此时此刻”艺术界涌现出的创新能量,同时要求入选的作品或论述必须具备超越短期潮流的持久生命力。编者深知,真正的艺术价值并非由市场热度决定,而是由其对既有范式构成的挑战程度,以及与观众心智建立深刻连接的能力来衡量。因此,我们对那些看似边缘、实则蕴含变革可能性的新锐声音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2. 跨媒介的视野与整合: 现代艺术的疆界日益模糊,传统学科的壁垒正在消融。《艺苑掇英(第70期)》拒绝固守单一的艺术门类划分。它着眼于媒介融合所产生的全新语境——无论是数字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赋能,还是影像叙事在观念表达上的突破。本期的选材,即是力求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学思辨等多个维度上,寻找那些能够相互对话、相互激发的思想火花。 3. 对话的勇气与思辨的深度: “掇英”不仅是选美,更是选“问”。本期选集追求的“英”,包含着那些敢于直面社会痛点、文化困境的批判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对既有成就的赞美,而是更侧重于那些引发深度反思、挑战既定观念的论述与创作。我们相信,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其能够成为时代精神的“探针”,穿透表象,触及本质。 第二部分:定位与受众——知识分子与深度爱好者的“精神食粮” 《艺苑掇英(第70期)》并非面向大众娱乐消费的读物,其明确的定位是服务于对艺术、文化持有严肃态度的特定群体。 1. 艺术教育与研究者的参考坐标: 对于艺术院校的师生、研究机构的学者而言,本期选集扮演着一个“年度前沿观察站”的角色。它浓缩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和创作领域内被广泛讨论但尚未形成定论的核心议题,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论据支持。它提供的并非标准化答案,而是构建更复杂提问框架的基础材料。 2. 资深艺术爱好者的审美提升工具: 对于长期关注艺术活动的资深爱好者而言,本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过滤系统”。在海量信息中,它提炼出了那些最值得花时间去理解和消化的精品。通过阅读本期内容,读者可以迅速把握住当前艺术领域中那些正在酝酿的、可能影响未来十年的审美风向。 3. 文化管理与决策层的参考读本: 在文化产业日益蓬勃的今天,政策制定者与文化机构的管理者需要清晰的脉络来指导资源配置与方向规划。《艺苑掇英(第70期)》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描摹出艺术生态的健康度和创新力所在,为文化投资与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维度。 第三部分:装帧与呈现——形式对内容的忠实表达 深知“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理念,《艺苑掇英(第70期)》在物理呈现上同样力求体现其精神内核。 从版式的设计到纸张的选择,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旨在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们避免过度花哨的包装,追求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使得这份刊物在被阅读数次之后,依然能保持其作为“文献”的尊严。文字的排布、图样的留白,都体现着对东方古典审美的尊重,确保读者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宁静与秩序感。 结语: 《艺苑掇英(第70期)》是一次对时代“精粹”的虔诚采集。它邀请每一位有志于深入理解当代文化格局的读者,一同走进这场深思熟虑的艺术之旅。它不承诺带来轻松愉悦,但保证带来思考的深度与审美的广度,是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精神财富。 ---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艺苑掇英(第70期)》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传递出的那种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品本身,更多的是在讲述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和情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建筑美学的探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建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寻常的建筑,背后也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和对空间的理解。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具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美。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具有普世性的,但同时也充满了地域特色。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痕迹。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包容和深刻。

评分

我不得不说,《艺苑掇英(第70期)》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我记得有几篇文章,讲述了艺术家们在创作低谷时期的坚持与奋斗,还有一些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都让我深有感触。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天才的产物,更是无数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书中对一些艺术评论的引述,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更有深度地去评价一件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好。另外,这本书在图片的选择上也非常用心,每一张插图都经过精心挑选,既具有代表性,又美轮美奂,为文字内容增色不少。当我看到那些精美的图片,再结合文字的解读,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与艺术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着实令人惊喜,它并不是那种堆砌知识点的枯燥读物,而是巧妙地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惊叹于它在介绍绘画作品时,竟然还能顺带讲解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或是音乐流派,这种跨界的融合让我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沉浸在听觉和文学的美妙之中。这是一种非常立体的艺术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艺术,更是在“听”艺术,“读”艺术,仿佛置身于一个多元的艺术生态之中。其中有几篇文章,更是让我对某些不太熟悉的艺术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关于现代雕塑的讨论,我之前总觉得雕塑是比较冰冷和抽象的,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发现原来其中的情感张力,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可以如此深刻和震撼。这种拓宽视野的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抱有好奇心但知识储备有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收获。

评分

《艺苑掇英(第70期)》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最近精神食粮的宝藏!打开书页的瞬间,我就被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所包裹,那种感觉就像是误入了某个古老而神秘的艺廊,每一篇文章、每一幅插图都仿佛在低语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传统工艺的深入挖掘,像是那些失传已久的刺绣技巧,或是精雕细琢的木雕艺术,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工匠们指尖上的智慧和匠心。更不用说那些关于书画鉴赏的篇章,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情有独钟,但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而只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而《艺苑掇英(第70期)》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退我,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一点点地引导我走进书画的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笔墨的韵味,线条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看东西的眼光也似乎变得更加敏锐了。

评分

坦白说,我曾经对“艺术”这个词抱有一些距离感,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是属于少数人的精神世界。但《艺苑掇英(第70期)》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各种形式的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音乐赏析的部分,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乐曲名称和作曲家,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它让我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能够表达复杂情感的语言。此外,书中对文学与艺术的结合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如何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得以具象化,又如何反过来丰富文学的内涵。这种多感官的体验,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也更加享受在艺术世界中探索的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