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苑掇英(第70期)
定价:42.00元
作者:周卫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322402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绘画丰富多彩,沉浸在其中,让人有华阴道上目不暇接之叹。
中国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观念、境界和人文精神,所以,古人把绘画当作是“成教化、助人论”的教科书,当作抒写心灵,表现人格的一种方式,也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有机结合的有效体现。
中国传统书法是世界上的书写艺术,它将文字与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一支软软的毛笔,把作者的情感和修养写到了纸绢上,让记者感到共鸣并且产生联想。所以,书法的意义远远不止与书写。
目录
图版
一、仿渔山青绿山水图轴
二、溪山幽居图轴
三、云鹤听琴图轴
四、松溪访友图轴
五、修竹图卷
六、霜林独行图轴
七、关山行旅图轴
八、青溪柳色图轴
九、红梅喜鹊图轴
十、松鹤长寿图轴
十一、荷花鸳鸯图轴
十二、芦雁图轴
十三、荒寒秋静图轴
十四、青山楼观图轴
十五、春山棂观图轴
十六、夏山图轴
十七、西芦老人七十小像轴轴
十八、水远山长图卷
十九、宋太祖出巡图卷
二十、江边游赏图轴
二十一、夏山烟雨图轴
二十二、仿大痴山水图轴
二十三、仿宋元山水图册
二十四、松仙馆图轴
二十五、幽居读书图轴
二十六、菊石双蝶图轴
二十七、芦滩双牛图轴
二十八、鉴古图轴
二十九、梅花图轴
三十、行书七律轴
三十一、瓶花桑蚕图轴
三十二、苍松寿带图轴
三十三、山水图轴
三十四、传教士图轴
三十五、古木竹石图轴
三十六、雪蕉立鹤图轴
三十七、花鸟图册
三十八、杂书图册
三十九、人物图轴
四十、竹园待客图轴
四十一、石榴图轴
四十二、吴刚伐桂图轴
四十三、独步一时图轴
四十四、寒江独钓图轴
四十五、风雨归舟图轴
四十六、秋叶蜻蜓图轴
四十七、行书十言联
四十八、写生杂图册
四十九、青城秋意图轴
五十、仕女图轴
五十一、婷婷玉立图轴
五十二、南无观世音菩萨图轴
五十三、梅竹双鹊图轴
五十四、江山无图轴
五十五、群英图
五十六、胞波友谊图
五十七、天台仙侣图
五十八、太白诗意图轴
五十九、秋林飞瀑图轴
六十、三骏图轴
文字
序
聚於形迹 宏於精神
造物无遁形——评析徐悲鸿《写生杂书册》 单国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艺苑掇英(第70期)》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传递出的那种对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都不仅仅是在介绍艺术品本身,更多的是在讲述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和情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建筑美学的探讨,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建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寻常的建筑,背后也蕴含着设计师的巧思和对空间的理解。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具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发现隐藏在日常中的美。而且,书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艺术是具有普世性的,但同时也充满了地域特色。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在艺术表达上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痕迹。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包容和深刻。
评分我不得不说,《艺苑掇英(第70期)》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和人文关怀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我记得有几篇文章,讲述了艺术家们在创作低谷时期的坚持与奋斗,还有一些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都让我深有感触。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天才的产物,更是无数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书中对一些艺术评论的引述,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理性、更有深度地去评价一件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好。另外,这本书在图片的选择上也非常用心,每一张插图都经过精心挑选,既具有代表性,又美轮美奂,为文字内容增色不少。当我看到那些精美的图片,再结合文字的解读,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与艺术家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着实令人惊喜,它并不是那种堆砌知识点的枯燥读物,而是巧妙地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我惊叹于它在介绍绘画作品时,竟然还能顺带讲解与之相关的诗词歌赋,或是音乐流派,这种跨界的融合让我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沉浸在听觉和文学的美妙之中。这是一种非常立体的艺术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艺术,更是在“听”艺术,“读”艺术,仿佛置身于一个多元的艺术生态之中。其中有几篇文章,更是让我对某些不太熟悉的艺术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关于现代雕塑的讨论,我之前总觉得雕塑是比较冰冷和抽象的,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发现原来其中的情感张力,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可以如此深刻和震撼。这种拓宽视野的体验,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艺术抱有好奇心但知识储备有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收获。
评分《艺苑掇英(第70期)》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最近精神食粮的宝藏!打开书页的瞬间,我就被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所包裹,那种感觉就像是误入了某个古老而神秘的艺廊,每一篇文章、每一幅插图都仿佛在低语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对于传统工艺的深入挖掘,像是那些失传已久的刺绣技巧,或是精雕细琢的木雕艺术,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工匠们指尖上的智慧和匠心。更不用说那些关于书画鉴赏的篇章,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情有独钟,但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而只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而《艺苑掇英(第70期)》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吓退我,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一点点地引导我走进书画的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笔墨的韵味,线条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内心的情感表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看东西的眼光也似乎变得更加敏锐了。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艺术”这个词抱有一些距离感,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很遥远,是属于少数人的精神世界。但《艺苑掇英(第70期)》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各种形式的艺术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音乐赏析的部分,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乐曲名称和作曲家,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它让我认识到,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一种能够表达复杂情感的语言。此外,书中对文学与艺术的结合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如何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得以具象化,又如何反过来丰富文学的内涵。这种多感官的体验,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也更加享受在艺术世界中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