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與世變

風格與世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石守謙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簡體字版序 001
自 序 003
第一篇 文化史範疇中的畫史之變 001
第二篇 盛唐白畫之成立與筆描能力之擴展 017
一 前言 017
二 唐代文獻裏的“白畫” 021
三 盛唐白畫實例的分析 027
四 傳統筆描與西來的凹凸法 030
五 隋唐的大成與傳統筆描之再生 044
六 餘論:本土藝術傳統與外來刺激 051
第三篇 “幹惟畫肉不畫骨”彆解
——兼論“感神通靈”觀在中國畫史上的沒落 056
一 前言 056
二 有關諸說的檢討 057
三 《丹青引》與“感神通靈”觀 071
四 後世的誤解與“感神通靈”觀的沒落 079
五 文人與中唐以後的畫壇情勢 083
第四篇 南宋的兩種規鑒畫 093
一 “倫理的人物畫”之檢討 093
二 以君主為對象的規鑒畫 095
三 早期的“畫像規鑒圖” 097
四 馬麟的《聖賢圖》 107
五 早期的“故實規鑒畫” 123
六 《卻坐圖》與《摺檻圖》 131
七 餘論 138
第五篇 有關唐棣及元代李郭風格發展之若乾問題 140
一 前言 140
二 唐棣 (1287—1355) 生卒年新訂 144
三 唐棣與趙孟 關係之檢討 148
四 李郭畫風中的政治意識 157
五 北籍權宦對李郭風格之支持 166
六 元代文化環境之變與李郭山水畫風之衰落 177
七 餘論 192
第六篇 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 195
一 有關浙派興衰的問題 195
二 明初宮廷繪畫的取嚮 199
三 浙派的興起與金陵的貴族 208
四 吳偉生平與金陵 220
五 吳偉畫風與金陵 223
六 金陵浙派勢力之衰退 234
七 金陵文化環境之改變與純文人藝術品味 244
第七篇 《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彆圖 249
一 前言 249
二 文徵明的《雨餘春樹》 251
三 送彆圖的模式與流變 257
四 一個文化史的解釋 271
五 餘論:《雨餘春樹》的意義 279
第八篇 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之轉變 282
一 前言 282
二 文徵明受薦入京 287
三 嘉靖新政實況與《燕山春色》 295
四 左順門事件與其後之文徵明 307
五 返傢後之文徵明與《鬆壑飛泉》 314
六 餘論 322
第九篇 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
——論 16 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 325
一 前言 325
二 清逸深秀的山水風格 330
三 避居生活的山水畫 339
四 蘇州的失意文士 352
五 南京的失意文士 356
六 江南對“避居山水”的需求 361
七 “避居山水”風格的失落 368
第十篇 石濤、王原祁閤作《蘭竹圖》的問題 372
一 前言 372
二《蘭竹圖》上所謂的“閤作” 372
三 石濤與王原祁關係之檢討 382
四 閤作畫之變型及其文化意義 388
五 小結 394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以世事變遷來詮釋中國文人畫的風格史,以一個個精彩的個案,對”風格“與”世變“之關係進行瞭探討,以十篇論文探討瞭中國傳統繪畫發展曆程中重要轉變之原因。

作者一方麵從傳統的研究成果及材料中汲取精華,另一方麵又能不囿於成規,充分挖掘瞭畫傢與文化環境的互動關係,並將其作為改變各階段畫風的重要因素。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想讀這本書 2013-08-21 標注“想讀”瞭很久,一直以為石教授的書體大思精,不是很好讀的。可是認真讀瞭前言和論述文徵明領銜的“吳門畫派“三章(PS:這也是我很喜歡的),發現很對胃口。 每一章都是一篇獨立的論文,串聯起來形成瞭一部中國繪畫通史,令人嘆服。石教授的方法,是將“風格形式分析“放置在社會曆史情境中,不僅有對畫作的細緻解讀,更有對當時經濟社會,人情物事的敘述和還原,其中不乏猜想假設,但是閤情閤理。

評分

齣版社不厚道,上一版40元,這版128元竟然還是黑白,看看隔壁中信李霖燦那本,88元全彩。

評分

##評論都有毒吧,還這麼輕易給瞭一星兩星,就石守謙的這幾篇文章,兩百我也覺得值,況且布麵精裝已經很好。麻煩隻買不看的少BB

評分

##評論都有毒吧,還這麼輕易給瞭一星兩星,就石守謙的這幾篇文章,兩百我也覺得值,況且布麵精裝已經很好。麻煩隻買不看的少BB

評分

##以畫傢及其周邊特定人物群體的情勢變遷為中介,勾連社會現實與藝術風格。

評分

##編輯一個全選繁轉簡把人傢日文的漢字也給簡化瞭…看得我犯尷尬癌????北大齣版社真的不乾人事兒,白瞎瞭這麼好的書。

評分

##極好,談畫而不拘泥於技法的描述,從畫可見社會與文化變遷。

評分

##始於1984年的寫作,至如今,依舊是能夠坦然麵對讀者的作品。石老師自序中原話。 十篇論題,每一篇都是挑戰,挑戰文化環境與藝術風格間的復雜聯動,挑戰自盛唐至清初的畫史之變與世代之變。但每一篇都有些耐讀的啓發。大的問題導嚮清晰明確,小的論題又能如藤上之果實,自證圓滿。宏觀與微觀的走嚮相閤,這是學術能手的本領。 在係統讀石老師文章後,以上感受又更深一步。小的疑問也有,新著《山鳴榖應》中更多一些,但不妨礙一讀再讀,或許屆時疑問自解。

評分

##讀不懂但大受震撼,齣版社定價這麼貴圖還為黑白有點過分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