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半个多世纪后,内米洛夫斯基的遗著《法兰西组曲》终于在二〇〇四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已故作家,也将内米洛夫斯基的传奇带回了公众视野。
小说本应由五个不同的“乐章”组成(参见本书附录一《手稿注释》),但内米洛夫斯基只来得及写完前两个乐章就遭纳粹杀害。第一乐章《六月风暴》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的画卷,冷峻地勾勒出逃亡路上资本家、平民、士兵、农民的百态。第二乐章《柔板》由道路转入小镇,微妙的对抗与缱绻在小镇居民和德国士兵之间展开。一段段有名有姓的命运,未传达的噩耗、未完成的爱情、未行动的觉醒,都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魅力推至顶点。
现在有一个更加平淡无奇的问题,只是我一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看到下一本书的时候,难道不会忘记前一本书的人物吗?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我要写一本长达一千页的作品,而不是写一本由几卷作品组成的作品。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我反而更喜欢第一部分六月风暴的群像刻画
评分刚从印务那儿拿到这套的最后四本书,情绪突然高涨了一秒!这本是整套里最厚的了,又轻又厚,一块嫩豆腐。
评分##书是好书,写的真诚,翻译好,推荐阅读。书是小32开,口袋书大小,拿着别扭,定价过高
评分##书是好书,写的真诚,翻译好,推荐阅读。书是小32开,口袋书大小,拿着别扭,定价过高
评分##甚至想打6星。所有读过的作品里构思最为宏伟的一部,读到《六月风暴》里银行经理的情妇与于贝尔相遇的时候,我就被这种人物之间的碰撞关系惊得失语了。《六月》是一副像全景图卷一样宏大的画卷,甚至读的时候脑子里就在放一场忧郁的伦敦色调的电影,那些人那些事,勾连交错,关系犹如丝网,构成“文学上的命运”。真的爱《柔板》这一部,露西尔和法国士兵的爱欲纠缠看得我入迷的发疯,第14章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完美又“完整”的切换,露西尔即将于米肖夫妇见面的第一二部联动。《法》可以说是让我序言就在感动的作品,它停在我最想看下去的位置,然后永远停止,所以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攀爬到最高点。内米是天才,是个低调的天才,是个很扎实的写作者,她用自己的行为文学性的逝去,留下莫大的遗憾也是一种文学。
评分##太遗憾了,在我感觉故事越来越精彩,故事的高潮就要来临之时,这个故事永远的停在了这里。另,这真是一部生动细节,直面残酷的,但又能让人看到微小的希望的小说。
评分##“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 结局配着贝多芬的变奏读完,读到注释和通信真的让人难过,法西斯的行为根本就是突破人类的想象!
评分##书后的两篇附录可读性极高,尤其是第二篇附录,是伊莱娜被捕前、米歇尔营救伊莱娜、以及米歇尔被捕后友人照料两个孩子三个阶段的书信。特别是米歇尔营救伊莱娜的往来书信:他们是被bolshevik迫害的、是天主教徒、是法国籍,她给法国带来荣誉,她的书是anti-bolshevik的,有高层能给她出证明!你能说米歇尔天真吗?溺水的人不也徒劳地试图抓住不存在的救生圈吗? 但是我不得不说,在你读完这些书信之后,你难道不会怀疑伊莱娜前面所写的这一切?
评分##我反而更喜欢第一部分六月风暴的群像刻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