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一位身边的好友强烈推荐,我在好奇之下也买来一读,由于工作的原因,从2018年的尾巴读到2019年的开头。大家的作品自然是不一样,平白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人生的种种含义。我读完最深的有两个感受:①人的命运很多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定的,曲折离奇的事太多,人定胜天有时真的很苍白;②世间的大势是一定的,永远要相信那些普世价值的,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评分写张光直先生那段太让人难过了,生不逢时&天不假年,可叹
评分##五星。 最后一段写张光直院士真让人心冷,一个家国情怀很浓的人,心心念念想奉献于国家,奈何国家不需要你,处处碰壁,最后含恨而终,所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真是时也命也。
评分##一位身边的好友强烈推荐,我在好奇之下也买来一读,由于工作的原因,从2018年的尾巴读到2019年的开头。大家的作品自然是不一样,平白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人生的种种含义。我读完最深的有两个感受:①人的命运很多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定的,曲折离奇的事太多,人定胜天有时真的很苍白;②世间的大势是一定的,永远要相信那些普世价值的,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评分##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忽然感觉陆游的这句诗用来形容余英时也非常合适。“胡” 未灭,别忘了,马克思主义可不是我们土产的,是苏联传过来的。鬓先秋,他已经九十多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中国),身老“沧州”(美国)。余英时曾经说过,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其实他真的不怀念故国吗?所以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而造成这种无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胡”未灭。他这辈子应该是见不到“胡”灭的那一天了。所以最后用陆游的另外两句诗形容就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希望我们这一生临死前能亲眼见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不然真的是死不瞑目,没法向他交代。
评分##喔喔……???? 【《潜山夫子回忆录》】“一个时代的回忆之作愈多,后人便愈能掌握它的历史动向。”[强]余书里提到的那些刊物,真是很想读一读。
评分##飘茵堕溷,各凭机缘。
评分##了解到了余英时走向治学之路的历程,儿时、少年时的经历蛮有趣味。火车出现的故障似乎冥冥之中注定,注定余英时成为余英时。另外文中涉及到的哈佛三杰(不论二十亦或是四十年代)为代表的归国人才…以四十年代最为可惜,运动的浪潮拍打的人晕头转向。倒是成为异乡人,取得累累硕果,不愧为一代学人。用周一良一书名做结《毕竟是书生》。
评分##由早年私塾教育写到在哈佛与中国学人的关系及对这一群体的观察,这部回忆录处处体现与故国的关联。但人有时运,国亦有国运,阴差阳错间,一切都已注定。但人的命运到底好把握一些,比如先生自己仅因挂念父母,而把“复兴大业”交给其他同胞;再比如张光直先生的故国执念,决定了他一生的轨迹。人该如何付出自己的一生呢?这到底还是一道可以自由选择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