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白银时代”的形成、发展绵延八个多世纪,每个阶段皆引起诸多探讨,尤以明清为最。明代货币白银化,引发了货币制度、形态、体系的转型,不仅撼动并终结了国家铸币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其后五个世纪的流通基础,同时也改变了财政运作方式,塑造了另类的国家与市场间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牵涉领域广,介入财政与社会程度深。其与铜钱形成的“不稳定之稳定”关系,目前揭示得并不明晰。本书采取综合性的货币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货币白银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体制促因、展开过程和格局奠定等问题,力图从长时段角度揭示钞、钱、银的变位与“白银时代”曲折落地的问题。
##没有足够的经济学理论做支撑,确实很难与这本书进行有质量的对话。读完之后学到了不少,主要有这么几点:对“白银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两个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按作者在书中的看法,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在金元时期就已发生并几近完成,而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却的确是在明代。其二,关于“洪武型”政治经济体制,黄仁宇早在《十六世纪财政》一书中也提及这一概念,并认为其过度僵化,违背实际,遭到了万明老师的反驳,读罢此书我倒是觉得,以货币演进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也不算错误。本书对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梳理算得上是环环相扣,历代朝廷长期以来对金融、商业领域的忽视的后果终于被明代统治者尝到。另外,书中提出的白银“双轨”流通也很有见地。书后附录也很有用。只是全书有些头重脚轻,第四五六章的篇幅逐渐减少,有些不足。
评分##没有想象的好
评分##7分 这本书是江西财经大学出的一套书中的一本,近年来在关注中西交流史的时候,注意到很多人提到明末,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货币化,很多人提到,中国的白银储量是远远不足以支撑其构成流通货币的,美洲白银的流入为中国白银的货币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美洲白银的流入与波动一方面促使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贫富分化的加剧,另一方面又导致明末财政危机的加剧,间接导致了明末在财政上的崩溃破产,白银的货币化还和一条编法的实行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中国铜矿的枯竭,用钱用银,之间的联系也是很有趣的 中学历史就学过交子这种东西,却没有认真的考虑,通货膨胀与纸币的关系,这本书的研究还是比较扎实的,作者虽然名气不大,书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有趣,但作为一本了解中国用银制度的书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评分##该书提出了自己成体系的认识,需要继续吸收相关研究,期待学界大佬的意见~
评分##有些虎头蛇尾,没有想象中的好。也有一些纰漏。作者引用的谭纶奏疏引用有误,不在《明经世文编》里头,而在《谭襄敏公奏疏》里头。 第二,作者对于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以浒墅关和北新关为中心》的阅读似乎不仔细,那篇论文绪论中详细列举了各家对明代商税的定义。但到邱永志这儿,又搞混了,正文前后略有矛盾。 作者有自己的见地,是值得参考的著作。
评分##和作者是同龄人,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作者是林文勋教授的硕士,仲伟民教授的第一个博士。
评分##有些虎头蛇尾,没有想象中的好。也有一些纰漏。作者引用的谭纶奏疏引用有误,不在《明经世文编》里头,而在《谭襄敏公奏疏》里头。 第二,作者对于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以浒墅关和北新关为中心》的阅读似乎不仔细,那篇论文绪论中详细列举了各家对明代商税的定义。但到邱永志这儿,又搞混了,正文前后略有矛盾。 作者有自己的见地,是值得参考的著作。
评分##有些虎头蛇尾,没有想象中的好。也有一些纰漏。作者引用的谭纶奏疏引用有误,不在《明经世文编》里头,而在《谭襄敏公奏疏》里头。 第二,作者对于余清良《明代钞关制度研究(1429—1644)——以浒墅关和北新关为中心》的阅读似乎不仔细,那篇论文绪论中详细列举了各家对明代商税的定义。但到邱永志这儿,又搞混了,正文前后略有矛盾。 作者有自己的见地,是值得参考的著作。
评分##搞历史,还是要具备相应时代最起码的经济常识的。这些常识非常trivial以至于不值一提,但对所有人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能忽视。比如当代,即便说不清楚什么是M1什么是M2,也要知道上街买东西可以扫码、货币基金的风险小于股票基金。在明代,最少要知道白银、大米、铜钱、布匹这些货币在不同时代的使用状况。此书把事情讲的很清楚,线索很明白:有明三百年的通货史,是白银落地的过程,也是突破「洪武货币体制」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