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从雅典帕特农神庙到曼哈顿世贸中心;从法国亚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到北京798艺术区。
170多幅建筑图片,开启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筑美学体验和人文探索之旅。
##现代人似乎摆脱了被奴役的阴影,但“规训”却又无处不在。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建造符合具身性的、友好的建成环境”,提供了很多正向的案例,但举目所及,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却是压抑的、非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很难讲这些都是有意的“规训”,但它们造成的影响却是必然的。身为个人,我们能做的也许不多,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选择,让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利于自己的生活,回避一些“规训”,选择友好和自由。
评分##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介绍了建成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人是如何体验环境的。同时,好的建成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富有变化的,同时又贴近自然。本书虽然是在讲我们的生活环境,讲建筑对我们的影响,但主角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结构和认知习惯,决定了我们对一个建筑的体验和理解。我们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重新认识自己。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我们很可能会适应我们设计出来的任何环境。所以长远来看,重要的也许不是搞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环境,而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元认知,经常审视自己。搞清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评分##今天刚收到书。什么是好的建筑?自然、秩序、放松……建筑是可以影响人类的情感的。作者的逻辑真的是混乱,一看就不是工科出身。
评分##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建筑赏析,对我这种喜欢看建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不错,带来很多思考,提供了一些欣赏建筑的角度。内容比较有深度,不适合速读。mark了很多想去看的建筑。
评分##从认知心理学粗略一角切入写建筑是一个蛮难的尝试。从本文的阅读来说,更适合有建筑背景的读者。因为一些名词和场景的想象是有困难的。而对于我来说,建筑学和心理学的部分结合,心理学的部分太浅。贡布里希和舒尔茨那种艺术的写作更抓住我。舒尔茨关于场所精神与现象学的描绘简直就是哲学诗,贡布里希对于艺术过程的心理意义的探索又是如此富有洞见。 虽然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新的观点,但本书给出的大量建筑例子是让人欣喜的。同时第二章到第四章把建筑与心理学概念建立的联系,已经是中文书籍里少有的内容。 推荐一读。
评分##颜值与内容兼备的一本大书,超赞的阅读体验。建筑是历史的年鉴,每一块砖都有自己的故事~
评分##建筑学不仅是造房子,更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审美和视角,我们就能造出什么样的世界。
评分##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建筑赏析,对我这种喜欢看建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不错,带来很多思考,提供了一些欣赏建筑的角度。内容比较有深度,不适合速读。mark了很多想去看的建筑。
评分##从认知心理学粗略一角切入写建筑是一个蛮难的尝试。从本文的阅读来说,更适合有建筑背景的读者。因为一些名词和场景的想象是有困难的。而对于我来说,建筑学和心理学的部分结合,心理学的部分太浅。贡布里希和舒尔茨那种艺术的写作更抓住我。舒尔茨关于场所精神与现象学的描绘简直就是哲学诗,贡布里希对于艺术过程的心理意义的探索又是如此富有洞见。 虽然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新的观点,但本书给出的大量建筑例子是让人欣喜的。同时第二章到第四章把建筑与心理学概念建立的联系,已经是中文书籍里少有的内容。 推荐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