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不仅是我们栖居之所,更是我们观照世界的角度。
我们在医院出生、在校园学习、在公寓安家、在写字楼办公......
我们生命中90%的时间都栖息在建筑之中,
我们无意识地感受着建筑对我们的影响,却从未真正理解我们与建筑的关系:
为什么在开阔的空间中,我们更具有创造性?
为什么自然光照和绿植会让我们心率变慢、体质变强?
为什么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会表现出类似的情绪和行为,或景仰、或宁静、或喜悦、或狂热?
……
此刻,让我们跟随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莎拉教授的脚步,一同“走进”我们身处的世界。本书融合了建筑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和设计的跨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有趣的认知体系,建立起建筑与我们身体、心灵的连接,帮助探索建筑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情绪、认知和幸福,我们又可以如何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让它变得丰富而友好。
我们塑造着建筑,建筑也塑造着我们。
从雅典帕特农神庙到曼哈顿世贸中心;从法国亚眠大教堂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圣殿到北京798艺术区。
170多幅建筑图片,开启一次跨越全球的建筑美学体验和人文探索之旅。
##我知道本书的定位并不是学术的,但是即使作为通俗读物也实在不够好,让我想起一个静脉注射时扎了好几针都找不到血管的小护士。当然和那个小护士不同,这个作者却以为自己找着了,其实只给你一个大大的皮下积液。
评分一本很厉害的讲建筑的书,我全程跪着读,一片一片划重点写笔记,如果可以的话真想全文背诵。作者用具身认知讲建筑,结合了认知神经心理学,做到了深入浅出,体系完善地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环境又丑又蠢反人类,我们应该如何改进环境,以支持人类的幸福权利。
评分##它虽然不是系统的,但是散点的讲了建筑与心理学、美学的一些东西,可能感知感性的大于了理性,但不失为一本好书,因为它启发了一些东西,比如人的感受和感受器官的比例,在具身体验世界时的问题。
评分##“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建筑,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隐喻一般的建筑,连结难以表达的内心与外在可见的水泥砖瓦。爱上了萨克生物研究院~有机会要去看一看。书本身的设计也很舒服,纸质、字体、布局都很舒服。
评分##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的建筑赏析,对我这种喜欢看建筑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很不错,带来很多思考,提供了一些欣赏建筑的角度。内容比较有深度,不适合速读。mark了很多想去看的建筑。
评分##从认知心理学粗略一角切入写建筑是一个蛮难的尝试。从本文的阅读来说,更适合有建筑背景的读者。因为一些名词和场景的想象是有困难的。而对于我来说,建筑学和心理学的部分结合,心理学的部分太浅。贡布里希和舒尔茨那种艺术的写作更抓住我。舒尔茨关于场所精神与现象学的描绘简直就是哲学诗,贡布里希对于艺术过程的心理意义的探索又是如此富有洞见。 虽然本书没有给我提供新的观点,但本书给出的大量建筑例子是让人欣喜的。同时第二章到第四章把建筑与心理学概念建立的联系,已经是中文书籍里少有的内容。 推荐一读。
评分##个人内心对材质、颜色、比例习惯、体验、人文理念去创造、欣赏建筑,建筑又能够反向塑造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审美、心理。清晰简洁、自然对称、细节动态,简单+复杂+自然=美。通过这本书第一次接触建筑评论这个领域。
评分##记得刚开始接触房地产的时候,绿城宋卫平强调过一个观点:“建筑是一种强制性的审美对象”。所以他才重视房子“漂不漂亮”,他也是最早关注到房产品与人的关系的一批人。《欢迎来到你的世界》不仅是从“建筑”,更是从“建成环境”这个角度着眼来思考,不仅探讨房子,也涉及到美学、艺术和认知心理学、。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许多城市规划、公共建筑和的决策者,以及相关从业者注意到这一本书。
评分##作者提出的是一个后工业社会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体验、互动、与人共生,换言之,建筑不仅被视为机器、商品,还应是有机体。对审美体验匮乏的国内社会来说,这样的理念不失为一味解毒剂。不过,国内的建筑设计师有这样理念的或许也不在少数,问题是,很多时候决定什么建筑设计胜出的,并不只单凭设计本身而已。要整个社会和决策者都慢慢接受这样的理念,那恐怕需要不止一代人的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