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基层官兵的视角出发,呈现恶劣条件下战斗前线的真实情景。书中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尽力还原苏芬两军交战时的影像。通过详实深入的目击者证词、战争日记、战斗报告和两国档案,记录恶劣环境下两军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常用的各种攻坚战术。
1939年到1940年,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方世界习惯称之为“冬季战争”,而苏联称之为“芬兰战争”或“苏芬战争”。这场战争涉及双方长期的历史矛盾,虽然仅仅持续了105天,但在两国历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按照不同的战场和战役时间将内容分成不同的章节,以地面战役为主,以苏、芬两国的视角向读者呈现战争全貌,让世人了解真实的冬季战争以及普通参战士兵的经历。
##重在论述战役过程,但细碎的军队番号人名地名武器装备型号等等基本将叙事变得极为枯燥乏味,作者立求客观立场,因而多处引用苏芬两国士兵的回忆,但缺乏深入分析基本变成了材料堆砌,说实话哪怕只有泥足巨人中的寥寥数语作为总结也会显得稍有深度。
评分##也太流水账了 抄了一遍资料?
评分##也太流水账了 抄了一遍资料?
评分##本书作者虽祖籍俄罗斯,但在讲述苏芬战争的各项细节与战事方面并未偏袒本民族一方。对于战争中苏军所表现出的不足、慌乱、盲目自信,甚至是个别高阶军官的临阵脱逃都如实呈现。同时,针对芬军的各兵种部署以及他们的作战防御计划与实施、战况分析等,也给予了相当中肯的陈述和评价。 从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马伊尼拉村事件,挑起事端,继而于11月30日不宣而战,直到次年3月13日双方协商停战。在这短短的105天的冬季战争中,双方均有不同程度的伤亡和损失,而围绕“曼纳海姆防线”的战斗尤为艰难…… 可以看出作者竭力以中立客观的角度去呈现整个战事,但译者在第153页中突然冒出来一堆“俄军”、“俄国人”的字眼儿,对应整本书中的“苏联军队”…令人瞬间出戏了……
评分##听着芬兰颂看完的,芬兰军人做好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向泰帕烈和其他地区为了芬兰领土完整而奋战的英雄们致敬。
评分##庞大而又呆板的苏军对抗训练有素的芬兰军队。在山地作战却盲目使用平原战术,前期后勤根本无法满足作战需要,作战计划指定仓促、过于乐观,任用大量无法胜任职能的指挥员,对作战的实施完全抱着满不在乎的心态。这就导致了苏军的惨败,第44步兵师全军尽墨就是证明。 山地、雪原作战使得装备优良的苏军无法发挥其在装甲和火炮方面的优势,苏联步兵战术又呆板僵化,这正中芬兰军队的下怀。苏联的胜利完全是消耗战、资源战的胜利。 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是考虑问题更要全面:希特勒没有看到苏芬战争关于地形和资源的对比,以为苏联军队不堪一击,发动了巴巴罗萨,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评分##重在论述战役过程,但细碎的军队番号人名地名武器装备型号等等基本将叙事变得极为枯燥乏味,作者立求客观立场,因而多处引用苏芬两国士兵的回忆,但缺乏深入分析基本变成了材料堆砌,说实话哪怕只有泥足巨人中的寥寥数语作为总结也会显得稍有深度。
评分##也太流水账了 抄了一遍资料?
评分##按需。“本书从基层官兵的视角出发,呈现恶劣条件下战斗前线的真实情景。书中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尽力还原苏芬两军交战时的影像。通过详实深入的目击者证词、战争日记、战斗报告和两国档案,记录恶劣环境下两军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常用的各种攻坚战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