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0083
评分##翻译错误不少,可毕竟是侯麦的传记。
评分##双面人生
评分##翻译错误不少,可毕竟是侯麦的传记。
评分##有可能是电影史上最节俭(甚至吝啬)的导演。了解其工作方式,就能明白为何侯麦电影中的人物能拥有如此自然、饱满的状态,而摄影机像是有魔力般地捕捉这一切。更令人钦佩的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勤勉、坚定、克己,用个体实践践行了内心追寻的古典主义理想。
评分##本科毕业论文参考资料之一,终于在3个月内短断断续续读完。虽说存在错别字和部分语句翻译不通的问题,全书引证的资料还是十分翔实,让我看到了侯麦作为莫里斯时的“小傲娇”哈哈哈哈哈(特别是明明自己偷偷练钢琴,还在自己新出的古典音乐研究书中表态说自己是业余音乐学者,对弹奏钢琴的经历只字未提——可能是因为此前有评论家说他在《夏》中写的曲子不好,然后自己偷偷赌气吧)
评分###大部头打卡#侯麦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是早在看完《绿光》《双姝奇缘》读完他写的情感故事后就特别想了解的。读费里尼的口述自传《小丑的流浪》的同时读侯麦的这本传,就更能凸显他的细腻和温情(费里尼的温情比较“意大利”,尽管有着罗马的古典文化底蕴。我这么觉得的),两位导演的画作都很是贴合他们本人的性格。时不时翻开书中配的侯麦照片,想他是如何经历传中所写事件,好像可以离这位导演更近。今年是侯麦诞辰百年,据说资料馆放完费里尼的影展就办侯麦的?惊叫!这好像不是短评了……
评分###2020083
评分##写得很细但中规中矩吧,属于想吹吹不上最后不吹不黑的样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