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2020083
评分##有可能是电影史上最节俭(甚至吝啬)的导演。了解其工作方式,就能明白为何侯麦电影中的人物能拥有如此自然、饱满的状态,而摄影机像是有魔力般地捕捉这一切。更令人钦佩的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勤勉、坚定、克己,用个体实践践行了内心追寻的古典主义理想。
评分##4.5;错字/校对扣半星。符合理想中的传记方式——既有生平事件的堆叠,兼有对其作品的深度探讨,调研细致,以“双面侯麦”为贯穿主线全面认知这位严谨、羞涩、保守、温和、低调、俭省的新浪潮旗手,一个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患者,一个沉迷于写作、历史、绘画、音乐、建筑的全才;许多细节写得妙趣横生,无法想象端庄如许的大导演竟如此呆萌可爱。 起步于文学,早期小说成为日后创作的蓝本,电影从“最后一门艺术”变成生命中“第一艺术”,将文学理想寄托于光影,终生秉持让古典主义在电影中复活的理念;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谨慎审视当下,电影是“20世纪的大教堂”;空间的组织是首要之事,确认人物在空间内的运动态势与目光视线的占用度,恰恰是电影镜头的优势。 每部电影完成都面临褒贬不一的争论,回望后期历史作品,应给予不同评价。
评分以毕生作品制作过程内容为主;还是译名统一问题(无论是文中还是文外,很遗憾)、错别字问题,细节错误问题,以及对翻译质量的怀疑(暂时无从考证);成篇累积的细节错误太令人失望了,这绝对与侯麦精神相悖;可是还是要读下去,这是现时阅书的悖论窘境;
评分##关于我热爱的导演的一切。
评分##关于我热爱的导演的一切。
评分###2020083
评分##侯麦的人生太有意思了,莫里斯·谢赫和埃里克·侯麦的双重人生,还有各种新浪潮年代的八卦史料,尤其记得侯麦在当老师的时候,“返回巴黎的火车上,我经常遇到一个爱抽烟的人,也总是躲开他,从他说话能听出他在亨利—布里松中学教哲学,后来有一天,我又得知他叫吉尔·德勒兹。但我从来没和他说过话。”他的镜头从源头捕捉艺术情感,与其它艺术保持连续不断的、不乏冲突的对话,关乎一种安身立命的终极情怀。翻译值得加分。
评分##1、侯麦电影爱好者必入;2、翻译有些问题,但不影响阅读;3、导演都是控制狂,侯麦是控制狂中的控制狂;4、侯麦的宗教意识、保守性和不能回避的种族主义(虽然蛮温和)都是我不喜欢的,但仍然喜欢他的电影,他把人性写得真太有意思了。5、好自私的人啊,把家庭和电影截然分开,或许这是他维护创作的本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