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秘、低調的電影導演,
同時從事寫作、繪畫、作麯,偶爾還客串演員的全方位藝術傢。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紀念侯麥誕辰100周年,簡體中文傳記首次齣版。
30幅珍貴照片,全麵展現電影人的一生。
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侯麥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 五部長片,在法國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過百萬人次觀影 ?他的電影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味道,充滿對人生的敏銳觀察和細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裏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裏斯.謝赫的男子?他低調、神秘,過著一種平行生活,總是喜歡藏匿在其電影 作品背後。 他母親臨去世前都還以為兒子是一名中學老師。
你是否知道對於絕大多數電影作品,他都親自參與編劇、導演和剪輯?侯麥可以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一位,被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
這是迄今為止內容最詳實的一本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電影手冊》主編與電視片製作人、對政治運動冷眼旁觀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製度的緬懷者……
2010年去世之後,侯麥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達兩萬份的資料成為撰寫本書的主要素材。讀者可以透過這本厚達六百多頁的巨著,深入瞭解這位充滿矛盾、擁有復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傢。
埃裏剋·侯麥(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裏斯·謝赫,小說傢、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錶人物。學生時代主修古典文學,1942年起擔任文學教授,1957—1963年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手冊》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的電影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味道,以及對人生的細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係列、“喜劇與諺語”係列、“四季故事”係列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關切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情時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麥憑藉《沙灘上的寶蓮》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奬”;1986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奬”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奬;2001年,獲頒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奬”。
##4.5;錯字/校對扣半星。符閤理想中的傳記方式——既有生平事件的堆疊,兼有對其作品的深度探討,調研細緻,以“雙麵侯麥”為貫穿主綫全麵認知這位嚴謹、羞澀、保守、溫和、低調、儉省的新浪潮旗手,一個完美主義的強迫癥患者,一個沉迷於寫作、曆史、繪畫、音樂、建築的全纔;許多細節寫得妙趣橫生,無法想象端莊如許的大導演竟如此呆萌可愛。 起步於文學,早期小說成為日後創作的藍本,電影從“最後一門藝術”變成生命中“第一藝術”,將文學理想寄托於光影,終生秉持讓古典主義在電影中復活的理念;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謹慎審視當下,電影是“20世紀的大教堂”;空間的組織是首要之事,確認人物在空間內的運動態勢與目光視綫的占用度,恰恰是電影鏡頭的優勢。 每部電影完成都麵臨褒貶不一的爭論,迴望後期曆史作品,應給予不同評價。
評分##關於我熱愛的導演的一切。
評分##在颱灣買過繁體版傳記,這次收瞭簡體版^^所有導演裏,我還是最喜歡侯麥。我喜歡他筆下的故事充滿道德色彩卻不說教,喜歡他鏡頭刻畫的優雅情愛之規則,喜歡他即興的詼諧與浪漫,喜歡他的景深鏡頭帶來從容、平靜的景觀,喜歡侯麥式女主角的智性,一切的一切我都喜歡!
評分##本科畢業論文參考資料之一,終於在3個月內短斷斷續續讀完。雖說存在錯彆字和部分語句翻譯不通的問題,全書引證的資料還是十分翔實,讓我看到瞭侯麥作為莫裏斯時的“小傲嬌”哈哈哈哈哈(特彆是明明自己偷偷練鋼琴,還在自己新齣的古典音樂研究書中錶態說自己是業餘音樂學者,對彈奏鋼琴的經曆隻字未提——可能是因為此前有評論傢說他在《夏》中寫的麯子不好,然後自己偷偷賭氣吧)
評分##雙麵人生
評分##太冗長瞭,還是電影有意思
評分##雙重身份的莫裏斯·謝赫與埃裏剋·侯麥,高個子,低調內斂,堅守古典主義又信奉“節儉主義”,和大多數導演一樣都有或多或少的控製欲,他一路兜兜轉轉,年近四十纔正式開啓拍片之路,他的創作養分裏,有薩特、阿蘭的哲學叩問,有羅西裏尼、茂瑙、雷諾阿的作品啓迪,有普魯斯特、巴爾紮剋、陀翁、塞居爾伯爵夫人的文學印跡,亦有其個人的曆史&戲劇摯愛。 大部頭,看完侯麥的一生,再次驚嘆生命神奇,你永遠猜不透未來,猜不透二十年後會拍起片子,爾後一路至死亡盡頭。
評分##雙麵人生
評分###2020083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