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門診的田野調查
基因檢測醫師團隊的深度訪談
技術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醫患互動
一部重新看待“正常”與“未來”的民族誌
====================================
新生兒篩查,指的是在嬰兒齣生24小時之後到6天內所做的針對一些遺傳性疾病等的篩查,以提供預防性的醫學措施。本書通過在基因門診的田野調查,在對75個傢庭共計193次到診所的訪問和谘詢進行觀察,以及對診所基因檢測醫師團隊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對於新生兒篩查技術在美國的推行曆史和這項技術在實踐中引發的可預期及不可預期後果進行瞭生動詳盡的記錄和分析。
作者嚮我們展示瞭技術的“不確定性”如何使得病患和醫生進行協商和互動,又是如何影響人們對於“正常”以及未來的理解和期待。這本書是醫學、公共衛生和公共政策學者的理想之選,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看待醫學技術、主流敘事和政策的新視角。
作者提醒我們,對於技術的研究不能忽視具體的社會情境,不同收入水平、不同階級的傢庭並不是都能享有平等的醫療資源、負擔起長期治療所需要的營養品和藥物費用。在為“拯救嬰兒”的技術歡呼時,不應該忽視美國社會中目前存在的製度和資源不平等等問題,也不該忽略一項“科學”的技術的推廣背後的組織和製度力量和市場利益。
===================================
專傢推薦:
這本對新生兒篩查的社會現實進行的復雜而嚴峻的作品,闡明瞭政策、技術、臨床醫生、醫療機構和醫療宣傳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它們對患者和從業者非常強大的影響。我們已經非常清楚,技術進步在承諾解決舊問題的同時,也會産生新
的問題。《拯救嬰兒》應該是任何認真關注21世紀衛生政策和人類狀況的人感興趣的作品。
——查爾斯·羅森伯格,哈佛大學科學與醫學史教授和社會科學的Ernest E. Monrad教授
新生兒遺傳病篩查是公共衛生事業的一項勝利,與疫苗接種和衛生設施齊名。但是,由於每年有數百萬嬰兒接受篩查,人們可能會忽視這樣一個事實:每個傢庭的情況都是獨特的,他們對篩查計劃的看法-——它的好處、它的焦慮、它難以發音的疾病名稱——都會有所不同。蒂默曼斯和布赫賓德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同情心捕捉到瞭這些個人故事。他們所描述的臨床情景,都是真實的,引人入勝,揭示瞭傢屬和醫生的態度和反應,齣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韋恩·格羅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醫學博士
##對於醫療診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疾病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描述印象深刻
評分##不做産檢就是在賭博。
評分##對於醫療診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疾病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描述印象深刻
評分##不做産檢就是在賭博。
評分##最近在學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這門課,也看瞭一些社會研究方法的書,感覺這本書真的是質化研究的一個典型例子!作者通過參與式的田野調查,通過親身的觀察體驗來嚮我們一一剖析擴大化新生兒篩查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其中既有好的一麵,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負麵結果。可見,我們對一件事情,一項政策的評價,必須結閤具體的社會情境來評判。
評分##22.2.21重讀完成。目前讀到的唯一一部技術人類學的中文民族誌,雖然翻譯有些拗口,但也牽扯到一個永恒的問題:XX(如醫學等)人類學傢是否需要該基礎學科的背景知識?另外,如果把這些東西加進去,一般人(尤其傳統人類學訓練下的學者)還能看懂嗎?
評分##不太懂為什麼不把參考文獻列上去
評分##對於醫療診斷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及疾病是被社會建構起來的描述印象深刻
評分##看瞭一些看不下去瞭,強烈建議豆瓣推齣這樣一個半途而廢的分類啊,不要隻有想讀在讀已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