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现象学

视觉艺术的现象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保罗·克劳瑟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001序一
005序二
011译者序
001本书的缘起与致谢
001导言
011第一章 反还原主义:图像之内在意涵
048第二章 具象、画面和边框:图像空间的现象学
083第三章 图像再现与自我意识
100第四章 画家的在场
123第五章 雕塑与超验
142第六章 抽象艺术的逻辑和现象学
170第七章 观念主义的逻辑
194第八章 摄影的现象学
218第九章 数字艺术的存在论与美学
246第十章 建筑之躯
293结语 艺术史和艺术实践——一些未来的可能性
311索引
336译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视觉艺术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使得它们的形式是“有意味”的?我们如何可以得知它们所蕴藏的美与韵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并非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基于对所有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和摄影等)的创作和接受的考查,本书也试图彰显包括抽象艺术、观念艺术和数字艺术等非常复杂的艺术风格所蕴含的深意及其具有灵韵的审美特质。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借由不同媒介展现进行了阐述,但是对于摄影的感触最深,作者通过对不同关键人物的研究认知对比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结论便是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具有其独特的特性,因尔这些特性赋予了其独特的效果,它记录真实现象,证明时间的存在,更反映一些客观现象,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摄影具有现象学深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摄影这个媒介表现形式正在用它本身的一种呈现艺术在抵抗,在记录,在发展,让真相逐步呈现在大众面前!

评分

##角度新奇但难懂。

评分

本书作者克罗瑟指出艺术史中的还原主义倾向,实际上忽略和遗漏了视觉艺术存在的根本目的。如果要让艺术历史避免这种片面的、歪曲事实的分析,它必须要对现象学深度这一维度进行考量——至少在直接或者间接与现象学深度相关联的案例中要如此行事,在碎片化和冲击力的层面,需要考察的问题是关于视觉艺术所声称的自身对于文化价值的保留与传承。实际上,这样的比较艺术史,是指在一种跨越不同文化时空的背景下,考察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联,基于具体例子中所使用的媒介所保有的关键面向,来阐明具体的作品或者艺术家的全部作品。通过这样的澄清和阐释,比较艺术史便超越了形式主义。

评分

##角度新奇但难懂。

评分

##“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视觉艺术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使得它们的形式是“有意味”的?我们如何可以得知它们所蕴藏的美与韵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并非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

评分

##一方面我觉得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很有意思,这从我满篇的勾画可以看出来;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这本书写得过于方便了,很可能变成一本黑话指南。同时这本书里有些观点我是不能认同的,主观臆想太多了,对材料掌握还差很远。

评分

##在本书伊始,作者即展示了具有还原主义倾向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存在的局限性。由此我们可知,艺术史上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利用还原主义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上各自取得了成就。书中重点考察了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现象学深度,通过揭示“有意味的形式”这个与现象学深度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开启了对于艺术的多方位和多角度思考。

评分

##实在太难读了,给译者一个辛苦分吧……

评分

##“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视觉艺术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使得它们的形式是“有意味”的?我们如何可以得知它们所蕴藏的美与韵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本书所采用的方法并非目前在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哲学等相关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还原主义(社会语境论)论调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种由克劳瑟教授提出和发展的、融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于一身的分析现象学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审视视觉艺术是如何将独特的审美表达,与那些对我们的感知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的认知属性相互联结的。同时,本书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揭示了各异的艺术媒介是如何通过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现这些认知和审美属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