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角度入手,具体讲解了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以及听觉设计等,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建筑对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并展望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在未来应用的前景。
##朴兄大作!虽然书刚到手时觉得排版有点可惜,但是文章真是干货呢~
评分##深入浅出
评分##开头对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由浅入深的节奏还是很好的,只是对于完全不懂建筑的萌新来说,这些名目繁杂的结构名词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后半部分转为对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剖析,以经典建筑案例来分析古典建筑中隐藏的设计智慧,同时对比现代设计思路,试图为从中寻找出一脉相承的“公式”,并推动古典建筑的复苏。
评分##书中有不少专业术语,读起来需要费点心思。很喜欢在讲到一种设计的时候,追根溯源谈到生活方式,技术目的。
评分##学习古建筑,不仅是从建筑角度去了解建造形式的发展、结构的变化、技术的更新,还应该体会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更应该去思考古人们在其中倾注的智慧。对其中古建筑的演进和其发展逻辑、中日之间的对比、古人的设计理念、对于今日建筑设计的启迪等内容印象比较深刻。有些内容还是很专业的,需要一定基础。
评分##很好的科普
评分##开头对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由浅入深的节奏还是很好的,只是对于完全不懂建筑的萌新来说,这些名目繁杂的结构名词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后半部分转为对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剖析,以经典建筑案例来分析古典建筑中隐藏的设计智慧,同时对比现代设计思路,试图为从中寻找出一脉相承的“公式”,并推动古典建筑的复苏。
评分##近现代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建造、研究与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断层。日常所见的都是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化风格建筑,斗栱、榫卯、梁柱式结构等凝聚了数千年智慧的精髓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或精巧、或大气的外观之下,在不用一个钉子支撑起一间房间的榫卯结构设计之中,中国古建筑蕴藏了跨越五千年的设计智慧。除了美观之外,如何合理运用各种不同的木质材料、让建筑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让建筑适应环境等,都包含着各代工匠的心血与创意。 近年来,随着大家重拾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一系列古风建筑、仿古建筑又有重新兴起的态势,但许多都存在仅有形、没有神的问题,甚至只是堆砌古代元素,欠缺合理性和亮点。如何汲取传统建筑的精髓,结合当代的文化信号,延续古人的建筑智慧,才是保留中国古建筑之魂最重要的启发。
评分##看不懂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