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提出了三个关键主题:首先,“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概念被证明是建立在国家和其对手相互竞争的交流策略上的;其次,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集团的外部敌人,巩固了西方的民族认同;最后,集体认同所涉及的国家与民族因素,包括那些超越了民族国家范畴的复杂问题。
通过对一系列特定案例的分析研究,施莱辛格揭示了政治话语在传播学领域的复杂作用。如果你对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或文化研究领域感兴趣,抑或已经意识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本书将非常值得一读。
##如果你对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或文化研究领域感兴趣,抑或已经意识到媒体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本书将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像是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出版日期居然是2021年?外国人写的这类论文集子似的东西读起来就是轻松,有处处引实例还爱调侃自嘲。
评分##像是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出版日期居然是2021年?外国人写的这类论文集子似的东西读起来就是轻松,有处处引实例还爱调侃自嘲。
评分##三星半吧,虽然是论文集,但怎么感觉写得像是讲义呢,批评比论述他人观点少得多,不过胜在比较清晰吧
评分##本书属于媒体社会学的学术著作,强调媒体对于公众认同和身份认知的作用。关于身份认同的部分的介绍远不如国际关系学科深入,但是以媒体为角度介绍对于社会文化或者政治形态的影响作用。
评分##通篇智障式论证,建议入驻观察者网……
评分##针对冷战时期欧洲政治文化的经典分析。由作者的多篇不同文章组成,全书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暴力、政治话语的出现与传播、欧洲的集体身份认同。
评分##像是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出版日期居然是2021年?外国人写的这类论文集子似的东西读起来就是轻松,有处处引实例还爱调侃自嘲。
评分##第一部分作者对于国家对媒体以及其他组织的反暴力行为的批判中肯合理,但第二部分作者似乎走入了相对主义的怪圈,殊不知否定西方意识形态对抗极权主义的红色政权的方法并不能作为美好世界的必要条件,作者的批评在阵营的另一方看起来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不免让读者有种“何不食肉糜”之感。 关于民族的分析作者主要从国家话语中的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梳理出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意思的一点是,作为欧洲学者,似乎要比美国学者对于民族主义的警惕更为悲观。在苏联解体三十年后的今天,再去讨论意识形态对抗,亦或是民族主义间的纠纷,作者的一种左翼理想主义在现在看来是不是过于奢侈了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