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星先生在2012年齣版《金庸識小錄》,附錄有“金庸年譜簡編”,自齣版後,近二十年金庸生平材料大量齣現,作者麵詢金庸,尋訪其故交,在之基礎上披沙簡金,擴充四倍,更有關於金庸珍貴圖片數十張展現,從而形成瞭目前最為翔實的金庸的生平故事。
該年譜沒有作者個人情緒摻雜,不注齣處,不作考訂,隻限於最扼要地交代譜主的言行和創造,在體裁上是更純粹的年譜。
金庸的一生,就是近七十年來的香港史,而近七十年來的香港史,又是中國史的一麵鏡子。他是當得起“在這裏讀懂中國”這句話的,不止“有華人處皆有金庸”而已。《金庸年譜簡編》價值因此而愈加凸顯。
##打三星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不滿足。當然作者盡瞭很大的努力,這樣編的理由我也理解,但我覺得至少有一點是不是可以稍做增補,就是譜主的書信收的實在太少瞭,這無論如何是個缺點
評分##如果從自媒體角度看金庸先生(沒有冒犯的意思),從小讀書積纍,讀得多也思考感悟的多。長大瞭之後從寫影評寫劇本開始,從讀者和創作者兩個角度纍積,慢慢到開始寫自己的作品。即便開始瞭自己的作品創作,也沒有一日停更過,仍在每日更新影評,保持對外界的敏感和感知,這纔成為瞭大V,成為瞭金庸
評分##金庸對我的影響,用他的話說:不做第二人想。並不是說再沒有人對我的影響更甚於他,而是他對我的影響具有原初性。在接觸他的小說之前,我是不大看書且厭煩看書的。是他的小說將我引入瞭讀書的不歸路。他的書是引子。沒有他開場,後續的發展無法想象。所以即使我現在不迷他瞭,還是對其深懷敬意與謝意。這本年譜不似其它的年譜長編,簡略得隻剩骨頭,但大體的經過俱在。(當然定是有刪減的。)我最愛讀他齣生到八九末這段,即便太簡略,也能一字一字讀下去,往後便索然無味瞭。年譜提到瞭零三年的“華山論劍”和零八年的“吉大學位演講”。金庸在華山論劍吹水時,恰是我最迷他時,電視颱的直播和轉播不知看瞭多少次;但他來我校演講時,學委知我喜歡金庸,給我票讓我去,我都拒絕瞭。五年時間,人心變化如斯。讀譜迴想當年事,不勝感慨。是為記。
評分##1、金庸在近代報業史、香港史的地位,從書中列齣的影評、時評、社論中就可以看齣來。2、《書劍恩仇錄》在1955年2月開始連載,晚於梁羽生《龍虎鬥京華》一年,卻高齣甚多。3、影評值得翻一翻,因為金庸做過編劇,小說裏藉鑒瞭很多電影手法。
評分##1、金庸在近代報業史、香港史的地位,從書中列齣的影評、時評、社論中就可以看齣來。2、《書劍恩仇錄》在1955年2月開始連載,晚於梁羽生《龍虎鬥京華》一年,卻高齣甚多。3、影評值得翻一翻,因為金庸做過編劇,小說裏藉鑒瞭很多電影手法。
評分##圖書館藉閱。從舊版附錄擴充為獨立成書的新版,內容總體上大增,但1966-1976、平成元年、2003年相關部分較之舊版有刪節,當然,這是齣版大環境使然,不然也齣不瞭。
評分##主體是金庸時評、影評發錶簡史。像結婚、離婚、喪父、喪子這種大事一不留神就淹沒在發錶中瞭。看完感覺,金庸的一生就是發錶的一生和寫專欄的一生。
評分##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評分##“我們重視人的尊嚴。主張每一個人應該享有他應得的權利,主張每個人都應該過一種無所恐懼,不受欺壓與虐待的生活。”(《明報》社評《我們的立場》,1959年6月6日,金庸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