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996.ICU”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和“大小周”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年,蚂蚁科技集团上市的几度转折再次把中国互联网人的高薪高酬引入公众视野。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不难从中发现很多今时今日的产业动向都能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与前因缘起。
作者曾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大型企业进行田野调查,近距离观察中国互联网人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和田野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重温2009年至2015年间的这些一手资料,综合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提取“薪酬”“工作强度”“自主性”“保障性”“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社会关系”七个维度,具体描绘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实践与围绕生产实践的生活形态。通过对互联网产业内部动态与宏观社会经济变化的综合性分析,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生产实践建构了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确立与延展将持续性地推动“互联网理想”的发展与实现。
可能因为中国互联网升级换代太快,看到糯米团这名字已经要楞一下才能回想起来。有个田野地点是盛大文学,我居然完全不记得这公司了。论述有点浅,看不太出互联网特点,也可能我平时听太多了。
评分##在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和每天都有变化的国度,这本书可能出版了就过时了吧?算是给那段时间的互联网行业留下一段记录
评分##有点失望。就作者所言的几十万字的田野报告来说,这本书写的不太有深度,好像和一般的新闻报道里能够得出的认识也没有太大差异?涉及到的点很全面,但是有些泛泛,怀疑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田野所获拿出来放进这本书里。还有的缺陷是结构性的,比如尽管论述了很多外包人员的理论,但是作者在田野中并没有能够接触这个群体。也聊到了性别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但是分析都太浅,整本书就几段话。但还是推荐的,对于想了解互联网这个产业的人来说,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多方面认识
评分##学术性非常一般啊(尤其是考虑到作者已经是博士毕业多年在985高校任职的老师),没见多少理论分析,或者说仅限书籍开头部分,后面都是平铺直叙说现象,理论与经验材料两张皮。
评分##乏善可陈,因为根本没有实际在互联网公司摸爬滚打过,去一下谈个话并不算
评分##流水账一样,理论高度根本不够,罗列理论,罗列事实。随便找一篇互联网观察类的公众号文章都比这个好。
评分##理论视角:借鉴批判政治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道德视角和文化研究对于创意和商业之间的张力分析。找茬(批判)之后:不被社会彻底改变就是自己对社会最微小的改变(章戈浩)
评分##一本给我带来惊喜的书。 由于自己本科四年的经历和研一做的几个访谈,我总觉得IT不是一个容易进入的田野点。个人觉得无论是程序员的一些专业术语与日常调侃,还是大众对计算机内部的想象,都会造成沟通之间一定的隔阂。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描绘的IT从业者的生产实践,在我看来是成功的。 此外,作者将互联网产业归类为文化产业,将批判传播学的理论与互联网行业结合,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 很庆幸,在这本书中学习作者的田野方法、学习作者对从业者们的分析思路。期待自己在未来可以有进一步的收获。
评分##前面的理论部分也蛮好玩的。。。 把互联网大厂当成田野做社会学调查,也算是很有趣了。 还有这个,加入另一互联网巨头鹅厂(匿名)——匿名是什么鬼啊姐?就差把名字打在公屏上了啊。。。。还有社交厂人人和游戏厂盛大,上市时间都有了没必要匿名真没必要。。。 彼时的人人啊。。。虽然物是人非,但是问题感觉都还在。 不被社会彻底改变就是自己对社会最微小的改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