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传

大脑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修·科布(Matthew Cobb)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读暨推荐序
绪 论
第一部分 过 去
第1章 心:史前时代至17世纪
第2章 力:17世纪至18世纪
第3章 电:18世纪至19世纪
第4章 功能:19世纪
第5章 进化:19世纪
第6章 抑制:19世纪
第7章 神经元:19至20世纪
第8章 机器:1900至1930年
第9章 控制:1930至1950年
第二部分 现 在
第10章 记忆:1950年至今
第11章 环路:1950年至今
第12章 计算机:1950年至今
第13章 化学:1950年至今
第14章 定位:1950年至今
第15章 意识:1950年至今
第三部分 未 来
致 谢
注 释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漫漫几千年

人类对脑的认识走过了哪些里程碑?

积淀数十载

有关脑的关键思想正在等待何种变革?

-----------------------------

【内容简介】

我们的感觉和身体活动的指令来自何方,情绪、意识、学习与记忆等认知活动的居所又在哪里?自有文字记载起,人 类对这些问题就从未停止过好奇。漫漫几千年来,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从朴素、粗浅的心灵中心观,走到了精细、深入的脑中心观。脑,这个“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体”,吸引了人类历史上无数最聪颖的头脑去破解它的秘密。

在认识脑工作机制的过程中,人类一直在使用各种隐喻,这些隐喻无一不受技术、时代以及人类当时对脑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后会被新的隐喻所取代。在《大脑传》中,作者马修·科布以脑的隐喻为切入点,介绍了人类脑的认识史上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以及那些做出伟大发现的科学家。从心智源自心脏的观点到把脑视作机器的机械观,从电与神经活动的关系到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学说,从神经信号如何表征信息到脑功能的局域化定位与分散式分布之争,从把脑看作一成不变的电路到把脑视作一个具有可塑性的网络,作者历数了人类对脑认识的曲折演进历程,讲述了脑科学研究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诞生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闪耀、波澜壮阔的科学史诗。

-----------------------------

【编辑推荐】

★ 根据能够查到的资料(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做过检索确认),本书是首部简体中文通俗脑科学全史

★ 这是我一生中出版界出版的所有关于脑的图书里最好的那一本(没有之一)。——理查德·C. 阿特金森,美国五院院士(会士)、加州大学系统荣休校长、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席

★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这门科学,不妨试试这本精彩的书。——《科学美国人》

★ 入选六家英美著名媒体年度图书书单:《泰晤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每日电讯报》《科学新闻》《大众科学》《新政治家》

★ 唯一入围英国最具影响力的非虚构图书奖贝利•吉福德奖2020年决选名单的科普图书

★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陈嘉映、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仇子龙联袂作序

★ 全院士英美专家推荐阵容;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鲁白、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联合推荐

-----------------------------

【媒体、学者推荐】

这是我一生中出版界出版的所有关于脑的图书里最好的那一本(没有之一)。——理查德·C. 阿特金森,美国五院院士(会士)、加州大学系统荣休校长、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席

对人类探索脑如何发挥作用的浩瀚历史做了精湛的考察,其范围之广、程度之细、见识之深令人叹服。——迈克尔·加扎尼加,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思想深邃、发人深省,真希望我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一直思考这本书中的内容,其中一些将是未来脑研究的起点。——玛丽娜·皮乔托,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神经科学杂志》总编、耶鲁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学术性和奇妙性兼具的有趣指南,介绍了推动人类对脑认识的科学进展,以及取得这些进展的非凡人物。——克里斯·弗里斯,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伦敦大学学院教授

一部智识的力作,出色地展示了历史方法往往是解释科学难题的最佳方式。——亨利·马什,神经外科医师、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

一部雄心勃勃的思想史。——《自然》杂志

科布的博学和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带我们踏上了一段迷人的旅程。——《科学》杂志

如果你对神经科学一无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这门科学,不妨试试这本精彩的书。——《科学美国人》

如果你想只读一本书来了解脑科学的过去与现状,这本书大概是不二之选。——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

这是一部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科普著作。它用有创意的手法描述了人类对大脑认识的历史,不仅展示了人类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自己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还启发了我们未来该如何做脑研究。作者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对大脑的工作机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常常迸发出一些闪光的思想。——鲁白,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

一本精彩绝伦的科普书,描绘了西方科学界认识大脑的历程。作为一个演化了五亿多年的器官,脑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就像一个内在的小宇宙。对脑的探索与对宇宙的探索一样震撼人心。人类素有用已知“隐喻”未知的习惯,“脑是机器”就是一个例子。在历经液压动力、发条装置、电报网络、电话交换机和当前的计算机后,这个“机器”隐喻已近强弩之末,下一步该向何处去?这本书教诲我们,科学中最重要的五个字是“我们不知道”。由未知生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证能力,在我看来,正是人类大脑的卓绝之处。——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科普不应满足于呈现知识,也要呈现其界限,无论事实还是观念上。本书即是范例,尽管文笔逊于穆克吉,但作者以信息时代的资料综述能力(某词被N篇论文引用N次),勾勒了科学史的形状:一部充满谬误与混乱的失败史,一场隐喻迭代的进程。从笛卡尔的液压雕塑,到莱布尼茨的磨坊,从电报系统到图灵机,新的隐喻不断塑造对脑的理解——脑却从不驻留在一种解释中。化学和电(或者汤和火花)、定位和连接、集中和分化、编码和虚拟,脑在多层次概念上的张力,都表明其活动有多重的二象性,这也是意识困难问题的核心,我们无法用一套概念框架统摄脑和心智之间的全部,只能用涌现,就像康德用先天范畴那样简化概括。本书也解毒了诸多流行迷思:爬虫脑、多巴胺驱动、fMRI、甚至整合信息论,作者建议科学家少说哲学,但他对计算机隐喻终结的判断,恰恰来自反思

评分

##有趣,可读,但是不少概念和观点只能止步于知其然。不过,也算是知道了脑子认识史的基本脉络。

评分

##这本写的太丝滑了,少有的我在短时间内看了两遍的书。陈嘉映老师写的导读也很好。本书讲述了几个世纪以来有关脑的发现,展示了人们是如何发现脑是产生思想的器官并探索脑的运作机制的,而且在绪论中作者勇敢的承认了许多声称揭示了脑如何运作的书籍鲜少承认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尽管我们对脑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基本认知,但对于数十亿个,数百亿个数千个甚至仅仅数十个神经元是如何协同工作,从而产生脑活动的,我们仍然没有清楚的认识。】在“现代”这一部分作者用了相当的篇幅来厘清那些被大众广为传播但是实际上并未被获得切实证据的观点,并且指出很多说法人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听起来很像真的”。在对未来的展望中,作者谨慎的提出带有个人偏好的建议【将资源投入到分散的、可执行的项目中。】

评分

##流水账

评分

##尽管涉及了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物理学、控制论、计算机科学和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交叉学科,但是本书却非常有趣好读。虽然很多部分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我仍然很高兴。如果我能看懂那些公式和图表,甚至是一些文字叙述,那才是脑科学研究的悲哀。

评分

##读完刷新了我好多之前的似是而非的认知,比如大脑的分工、多巴胺奖赏系统、杏仁核这些热门的东西在科学上并非像大众传播描述的那样简单和言之凿凿。再次感叹科学探索的不易,也钦佩这本书的作者把数千年人类在这一最复杂领域的探索写的精彩绝伦,五星推荐!

评分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对记忆和意识的理解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多的只是对单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解。

评分

##感觉挺学术的,有点像综述,有很多实验结论和理论,不是那种很好读的科普,干活满满,看着也是有些收获,只是实在难读,到最后跳着读的

评分

##1. 真诚冷静之作,再一次对人类的迷思和狂妄给予痛击。2. 向译者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