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考古學史研究論叢

20世紀中國考古學史研究論叢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星燦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前言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早期研究中國史前文化研究的心路曆程中國遠古文化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的評述從一元到多元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曆程是誰最先認定中國有石器時代濛德留斯與中國考古學中國近代科學史上的重要文獻 ——安特生緻瑞典王太子的信及其釋讀陳夢傢緻高本漢的兩封信跋新發現的楊鍾健和安特生交往的一點史料李濟與安特生 ——從高本漢寫給李濟的三封信談起裴文中與安特生 ——跋新發現的裴安通信鬍適與安特生 ——兼談鬍適對20世紀前半葉中國考古學的看法《甘肅考古發現》與《甘肅考古記》 ——一個學術史的問題安特生在中國的命運:從學者到學者的迴歸安特生先生半個世紀以前的一封信 ——紀念仰韶文化發現八十周年安特生當年發掘的文物是如何運齣中國的張光直課堂筆記所見李濟晚年在颱大教書的片段夏鼐與張光直交往的一點史料跋夏鼐先生給安誌敏先生的一封信 ——紀念考古學傢夏鼐、尹達和安誌敏先生舊聞新讀 ——考古人類學界的人和事高本漢與廣州中山大學 ——跋一封新發現的中山大學緻高本漢的聘請函丁文江的古史觀 ——跋丁文江和安特生的兩封通信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目錄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早期研究

中國史前文化研究的心路曆程

中國遠古文化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的評述

從一元到多元——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曆程

是誰最先認定中國有石器時代

濛特留斯與中國考古學

中國近代科學史上的重要文獻——安特生緻瑞典王太子的信及其釋讀

陳夢傢緻高本漢的兩封信

跋新發現的楊鍾健哥安特生交往的一點史料

李濟與安特生——從高本漢寫給李濟的三封信談起

裴文中與安特生——跋新發現的裴安通信

鬍適與安特生——兼談鬍適對20世紀前半葉中國考古學的看法

《甘肅考古發現》與《甘肅考古記》——一個學術史的問題

安特生在中國的命運:從學者到學者的迴歸

安特生先生半個世紀以前的一封信——紀念仰韶文化發現八十周年

安特生當年發掘的文物是如何運齣國的

張光直課堂筆記所見李濟晚年在颱大教書的片段

夏鼐與張光直交往的一點史料

跋夏鼐先生給安誌敏先生的一封信——紀念考古學傢夏鼐、尹達和安誌敏先生

舊聞新讀——考古人類學界的人和事

高本漢與廣州中山大學——跋一封新發現的中山大學緻高本漢的聘請函

丁文江的古史觀——跋丁文江和安特生的兩封通信

前言:

這二十多篇文章,是我過去十年學習中國考古學史的一點心得。

2001年9月18日,“ 九一一”過後的第七天,我應時任瑞典東方博物館館長馬思中(Magnus )博士的邀請,從美國波士頓飛越大西洋,到東方博物館作短期學術訪問。馬思中博士邀請我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協助他舉辦一個名為“中國之前的中國”的大型展覽,二是閤作寫一本與展覽配套的館藏中國史前文物的大型圖錄。基於這兩個目的,到2004年9月4日“中國之前的中國”展覽開幕之前,我又三次訪問該館,翻拍和閱讀瞭館藏(J.G..Andersson)和安特生高本漢(B.Kadgren)先生的通訊檔案,觀摩瞭安特生帶迴瑞典的中國史前文物,對東方博物館和安特生等瑞典學者20世紀前半中國考古學的關係有瞭更加深人的瞭解。由於種種原因,展覽比我們原來計劃的規模要小,中英文對照的大型圖錄沒有寫成。最後隻請東方博物館的Eva Myrdal博士寫成瞭瑞典文的同名圖錄。展覽完全依據安特生在中國考古的采集品展開。為瞭讓讀者瞭解這批采集品的來龍去脈,我和馬思中博士趕在展覽開幕之前,齣版瞭《中國之前的中國:安特生、丁文江與中國史前史的發現》一書(中英文雙語版,斯德哥爾摩,2004),算是為觀眾瞭解這個展覽盡瞭一點心力。盡管我過去寫過一本《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97;社科文獻齣版社,北京,2007),自覺對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略有所知,但是為瞭寫好圖錄並辦好這次展覽,還是很認真地閱讀瞭東方博物館的大量館藏檔案,特彆是安特生和丁文江、翁文灝等中國前輩學者的通信,得到許多書本上看不到的知識。

本書收錄的許多文章,比如有關濛德留斯(Oscar Montclius)、安特生、李濟、鬍適、丁文江、楊鍾健、裴文中、高本漢、陳夢傢等等的論述便是以東方博物館館藏檔案為依據撰寫的,它們也為撰寫《中國之前的中國》做瞭準備和鋪墊。必須說明,這些文章多是與馬思中博士閤寫的,感謝他允許我把這些文章收人本書。這本書是我們多年閤作的美好見證,但我更願意把它看成是中瑞考古學界在21世紀繼續閤作的象徵。

本書其他文章,有的是對中國史前考古學早期研究的討論,有的是對中國史前文化研究心路曆程的分析,還有的是對中國遠古文化某些關鍵問題的述評,多少都反映瞭我對⒛ 世紀中國考古學發展曆史的認識。剩餘的那些篇章,也多是根據檔案(包括田野考察筆記、日記、通信等)撰寫的。關於李濟晚年在颱大教書的故事、夏鼐和張光直交往的故事,均是根據張光直先生的夫人李卉師母惠示先生的手稿和通信寫成;而有關夏鼐、尹達和安誌敏的故事,則是根據安誌敏先生保存下來的一封通信寫成。和前述根據東方博物館檔案寫成的文章一樣,這些文章水平不高,收錄在這裏是為瞭保存史料,這也是我寫作這些文章的目的。

用戶評價

評分

##作者的論文集,最有價值的部分在對史前文化研究、文明起源研究相關的曆程概述。雖然有些泛泛,但大體的分析還是準確的。另,個人而言,更喜歡後半部分對老一輩學者交往的片段記述。

評分

##新資料引來的八卦段子

評分

雖然諸篇寫作時間跨度較大,但是作者有一以貫之的學術興趣、視角和方法。言及的材料多為首度公布的書信、日記和手稿,澄清瞭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涉及安特生、傅斯年、李濟和夏鼐的不少關鍵環節。可以與China Before China和《夏鼐日記》等對照閱讀。

評分

##喜歡陳老師。

評分

##好多細小的信息和美好的故事啊……另外,我真的好想讀《China before China》求書啊……

評分

##可理解為“20世紀中國境內外考古學資料碎片整理一覽”

評分

##有一些在瑞典撿齣來的新史料,不錯。

評分

##介紹瞭早期考古學人之間的一些交往細節

評分

##好多細小的信息和美好的故事啊……另外,我真的好想讀《China before China》求書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