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帕慕克自称“小说无法表达”的想法、影像和片断,成就这部《别样的色彩》,他的第一部“碎片式组合集”。一部通过记忆、遐想、素描、访谈与旅行,展现作者多个自我的优美篇章,向我们透露出更多你不了解的帕慕克。帕慕克回忆了他拥有的第一本护照、他的第一次欧洲之行、女儿如梦的小时候,还讲到自己父亲的过世,谈及他不久前的官司,以及他所亲历的1999年伊斯坦布尔大地震。还写到了几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作家,如劳伦斯·斯特恩、陀思妥耶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略萨…… 当然,少不了伊斯坦布尔和纽约,那是他所有作品成形的地方。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读到最后那篇父亲的手提箱,眼眶竟湿润。唯有文学能让日常毫无意义的生活变得隽永,而这些却都始于一个人将自己和作品禁锢在远离日常的屋子之中,并孤独的为之奉献一生。生活在东西方交汇的伊斯坦布尔,帕慕克审视东西方的复杂心态让他的思想形成了某种能够自洽的矛盾感。帕慕克的文字继承了西方传统文学的沉稳和亲和,伊斯坦布尔的日常生活在他笔下获得了永恒。受西方中心史学观的荼毒,我曾经拒绝称呼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如今我为自己的狭隘与偏见感到羞愧,我知道唯有文学做到这些。
评分##在诺奖年那本《我的名字是红》初识之后,本书出人意料地成为我最喜欢的帕慕克,即使全书体裁杂糅,风格各异,甚至有些地方支离破碎,但仍旧以真实得让人亲切的文字和情绪在很多地方感染到我。不论是生活部分的自我和亲情,还是作家与书部分与我高度重合的阅读偏好,抑或是政治部分的清醒和内敛,都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奇谲小说背后的作家本人。尤其是最后一篇诺奖演讲词《我父亲的手提箱》里帕慕克连续二十三个“我写作,是为了…”的排比,大概是我在艾伦·金斯伯格那首著名的长诗《北京即兴》之后读过的关于写作最恣肆和酣畅的表达了。我想,这种诺奖领奖时的自由和宣泄,恐怕多少也有些即兴的诗意吧。
评分##好一般。
评分##从鲤娘那里A过来看的
评分##你是世界的,但终究是土耳其的。帕穆克描述写作状态写的真是好!
评分##关于城市、生活、阅读的系列随笔,题材多样丰富,文笔自然流畅,读来异常顺畅,帕慕克的非虚构丝毫不逊于小说。伊斯坦布尔是他的城,他的明珠,他笔下永远都主角,身处两大洲壁垒间的尴尬存在,伊斯兰文化复兴与西化推进的撕扯。最喜欢他谈论阅读的部分---“在土耳其, 不读书是正常的,读书的人才有缺陷。”但他显然是极幸运的,因拥有一个开明有学识的父亲而早早接触西方文学,对盘点各大作家,尤其深情赞美陀氏,“博尔赫斯在某些地方说过的: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第一次发现爱情或大海——它标志着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时刻。”
评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幸福和不幸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评分##伊斯坦布尔是他的起点与归宿,而他在纽约生活过两年。一部帕慕克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个人精选集,展现出独特视角下,作者倾其一生对孤独、满足、书籍与城市的执迷。
评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幸福和不幸并不是来自我们的生活本身,而是来自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