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21
侯旭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文书类简牍,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出版论著数部,论文六十余篇。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佛陀相佑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佛陀相佑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侯大师博论,本书内容一言以蔽之: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么改造外来思想的,这点可以推而广之,中国化不是什么天才杰作而是这块土壤的必然结果(看歪楼)。作者指出中国民众信仰的特色在于功利化,信仰是有条件有目的的,“灵验”至上主义。佛教传播过程对此点有些充分的把握,僧侣游方宣化时充分利用了本土文化资源,使之中国化而拉进了与民众的距离,故而使佛教信仰能够流行于北方社会。关于佛教昌盛与战乱关系的分析十分有力,考虑古代民众生活的封闭性,实际上很多重要政变与战乱的影响并非全国性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差异。中篇中提到了民众信仰其实无法根本摆脱固有生活与思想的束缚,所谓“众生“未能跨越“伦理普遍主义“而仍局限于“家庭本位”,所以其实不是“佛教征服中国”,而是民众改造了佛教。自上而下与信仰者的主动性,本书把握的十分到位。
评分##通过造像记来观看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从而对照史书、经典上得知的社会上层与民间思想的差异。本书很好的证实了民间接受佛教的不系统性和实用性,也突出了佛教为了适应本土所做的改变以及官吏、僧尼和民众在祈愿与造像崇拜间的差异。并且反驳了世说战乱导致佛教传播的说法,虽然我觉得这里反驳的比较无力,但是反驳弥勒崇拜的信仰而结集的民间起义,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民间起义并不像学者大多认为的那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正式因为社会动荡让然开始直面死亡,从而使得佛教的六道轮回得以施展;其次作者认为佛教在孝道上起了辅助作用,而我觉得这一点则是佛教思想在家庭孝道上完全败给了民间的传统观念,从而不得不适应以求生存;最后作者其实通过造像记运用了一些默证,而民间信仰是杂乱的,说对其他信仰形成冲击过分强调影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佛陀相佑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