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5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书不是一般的薄,幸好卓越的价钱并不贵。我读书算慢的,用了不到两天就看完。沈昌文讲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谈及很多人与事。当中出现了很多我未曾听过的文化名人。我是怀着敬意去阅读此书的。目前我们所能接触的文化,很大部分是靠这批老人承传和引进的。在中国这个历尽劫难的国度里,学术传统和文化传统与这些老人的命运紧密联系着。沈昌文以学徒出身,机缘之下踏进了文化圈,躬逢其盛,此中必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很好的一部书
评分PS:《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说《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史枚改的,而《最后的文化贵族(第二辑)》中范用说那题目是范老自己改的,孰真孰假,非我辈所能考证也。
评分沈昌文的口述自传取名为《知道》—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书名。不过,是否字面下仍有深意呢?在《知道》一书发布会结束后的饭局上,记者问沈先生。他回答说:“书名是出版社给起的,不过和我的意思也有相合之处。我一直宣称自己不是知识分子,而是知道分子。知识分子这个词含义太复杂了,我也没有能力担负知识分子的使命,做一个知道分子还差不多。张冠生先生在‘后记’中说我‘一生读书编书,缘书知“道”’,那我当不起。我怎么敢自称知‘道’之人呢?” 沈昌文人生的起点并不高。14岁起,他在旧上海当学徒,早早踏入了社会。工余,他曾在上海一些学校学习,最后学历是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二年级肄业。1951年,沈昌文考入人民出版社。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后,他出任总经理。他最为人知的也许是参与《读书》杂志的工作,如果说这份杂志的历史贡献难以抹杀,那沈昌文的名字就不会被遗忘……虽然他自谦地说自己有些成绩是“靠了点小聪明”,但在外界看来,恐怕不能不认为他是一个颇有人生智慧的知“道”之人;他见证了新中国五十余年的出版史,且又广交天下名流,遍识各路神仙,其所知道的出版界、文化界的人与事,又何止千万?在《知道》一书中,沈昌文将自己从孩童时期起的一生行迹娓娓道来,涉及许多重要的人与事,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兴趣。 不过,沈先生这本自传多少有些单薄,算上图片、附录、后记等内容仅仅12万字,一些事情的叙述明显不够详尽,读者读来仍有不满足之感。沈先生说,做这本书,顾虑还是比较多的:第一,有些话现在还不能讲;第二,有的地方牵涉某些人物,担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就删掉了;另外,有些事情已经遗忘,即使知道的也只是局部。——中国人常说言多必失,沈先生的顾虑自然是有道理的,可以理解。不过,作为一个读者,也作为媒体中人,还是希望能从沈先生口中知道更多他所知道的。 读书报:《读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读书无禁区》一文,影响很大,也引发了一些争论,这场风波是怎么平息下去的?沈昌文:首先,书里面有个错,是我自己讲错了。《读书无禁区》一文原来的标题,书里写的是“读书也要破除禁区”,其实应该是“打破读书的禁区”。好在书里第108页有文章修改稿的复印件,读者一看就清楚了。 应该说,这篇文章是说要打破一些禁区,并非主张完全不设禁区。文章中也写到不能允许黄色书籍自由传播,这就是作者同意设定的禁区。但文章发表的时候,标题改得绝对了,当然也更有力了。在当时,这样的提法也有必要,那时禁区太多了,矫枉必须过正嘛。因为这篇文章,那期杂志卖得特别好,还重印了一次,这是很少见的。总的来说,争论主要因标题而起,文章本身写得比较周到,随着时间推移,事情也就过去了。读书报: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洪林先生,你曾经说过,“记得《读书》杂志,不必去记得沈昌文之流,但不能忘记李洪林”。不知李先生后来的情况怎样?沈昌文:李洪林当时是中宣部新闻出版局理论处处长,他思想非常解放,发表过许多很开明的文章。后来他离开中宣部,调到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他现在已经退休。读书报:《读书无禁区》发表于改革开放之初,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你觉得现在“读书无禁区”变成现实了吗?沈昌文:你们可能不了解当初无书可读的情况,而现在书多得都看不过来,书多总是好事。那时,找不到书读,可真是苦恼。文革的时候,全国没有停售的书也就一千几百种,连《安娜·卡列尼娜》都打成了毒草。文革结束后,出版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印了大量文学名著,使得当时的读者开始有书可读。现在书多了,读者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好像吃东西,你喜欢吃甜的就吃甜的,爱吃咸的就吃咸的,所以我个人对目前的大好形势欢欣鼓舞。读书报:书里有绿茶、陈敏对你的采访,你对他们说:“80年代特别是初期挨批评,常常是因为思想跟不上潮流,跑慢了,因此总是被上级认为思想解放得不够。”是这样吗?沈昌文:其实不好这么概括。主要是刚改革开放那些年,上面的政策不断在变。 有一个故事,书里没讲,可能我在别的地方提到过,说起来很有意思。80年代初期,我们老要去做检讨,下面也流传说,《读书》出事了,要停掉。正在我们很紧张的时候,1983年,胡乔木有一次讲话,那是在通俗读物出版会议上,他讲着讲着,忽然讲到《读书》,他说:《读书》杂志大家很有意见,这个杂志该怎么办呢?我看还是要办下去,要他们加强马列主义的学习嘛,等等。所以,新闻出版署赶紧根据这个精神重新研究《读书》怎么办下去,其中一条是,把一个党员沈昌文的地位升高了,变成执行副主编了。 这个事情过去以后,乔木同志给《读书》杂志投了篇稿,是他出版的诗集《人在月光下是美丽的》的序言。他完全是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投稿给我们的,信中说:我写了篇文章,你们看看,能不能采用,等等。我就以编辑部的名义回信,对乔木同志来稿表示欢迎,并建议文章做两个改动,其中一个是把“我的拙著”中的“我的”两字删去。他又给我一封回信,同意修改。
评分还行
评分了解过去是为了看清今天。
评分遗憾的是,沈昌文对很多事情只提供一个大概,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并不清楚,对具体细节又语焉不详。特别范用等人对沈昌文产生了误解一事,口述者的叙述可谓“浅尝辄止”,弄得我越读越糊涂。虽然书名为“知道”,但我发觉自己读后产生了更多的“不知道”。可能是由于涉及的老人尚在人世,尚未是时候把一切都公诸于众,因此比不上何兆武在《上学记》无牵无挂。又或者是我自己本来所知甚少,未能意会其言外之言。
评分总的来说,此书只能算是中等之作。
评分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