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大特色是平易、簡潔而生動,沒有教科書式的枯燥和刻闆,也沒有“八股氣”。作者以史代論,大量徵引感性的文學材料,包括詩詞麯賦、古今小說和外國文學等,言必有據,富有說服力,又明白曉暢,設身處地地照顧到普通讀者。
內容簡介
《文章修養》是唐弢先生(1913-1992)“二十七歲時寫的一本小冊子”,當時即定位於“作為青年們的課外讀物”。上編六章,漫談文字知識和演變經過,從文字到文章,從文章到文學,從古文到白話文,基本上是偏於史的敘述;下編八章,專談作法和修辭,既有字、詞、句和各種修辭手法的具體運用、如何寫會話等細節元素的探討,也有搜集題材、確立主題和營造文氣等文章大處的把握。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平易、簡潔而生動,沒有教科書式的枯燥和刻闆,也沒有“八股氣”。作者以史代論,大量徵引感性的文學材料,包括詩詞麯賦、古今小說和外國文學等,言必有據,富有說服力,又明白曉暢,設身處地地照顧到普通讀者。
整體來看,《文章修養》是定位於語文知識的普及和提高的文化讀物,適閤青年和初學寫作者,尤其是中學師生這一讀者群體。在橫跨四十年的新舊二序中,作者自謙而又不無自信地說:“雖然齣諸病人之口,這所談的,總還不失為健康之道吧。”作者既曾有過中學國文教員的經曆,深解作文諸病與經驗,又是有成就的作傢、學者,這本小冊子因而兼有厚積薄發和深入淺齣的優長。今天讀來,依然毫無過時之虞,而有受益多端之感。這也正是我們把《文心》收入這套文庫的原因。
作者簡介
唐端毅,曾用筆名風子、晦庵、韋長、仇如山、桑天等,1913年3月3日齣生於浙江省鎮海縣現在於江北區甬江街道畈裏塘村,後為紀念唐弢先生將甬江鎮中心小學改名為唐弢學校。唐弢初中時傢貧輟學,入上海郵局作揀信生,開始業餘寫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從事業餘創作,以散文和雜文為主,其風格接近魯迅,並因此與魯迅結識。1933年起發錶散文、雜文,後結識魯迅。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堅持抗日文化運動,參加初版《魯迅全集》編校。又支持《魯迅風》周刊,編輯《文藝界叢刊》,兼任中學教職。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迴郵局,與柯靈閤編《周報》,參加反迫害、反內戰、反飢餓民主運動。《周報》被禁,轉編《文匯報·筆會》。新中國成立後,緻力魯迅著作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堅持雜文、散文創作,曆任復旦大學、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等。195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是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錶,中國作傢協會理事。所著雜文思想、藝術均深受魯迅影響,針砭時弊,議論激烈,有時也含抒情,意味雋永,社會性、知識性、文藝性兼顧,先後齣版雜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長書》、《唐弢雜文選》等,散文隨筆集《落帆集》、《晦庵書話》等,論文集《嚮魯迅學習》、《魯迅的美學思想》、《海山論集》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另輯有《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1978年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1992年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唐弢一生寫瞭大量的散文、雜文、時評,並以《晦庵書話》的形式記錄瞭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齣版活動。唐弢是魯迅研究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內外公認的權威學者,曾參加過1938年版《魯迅全集》的編輯工作,還編輯齣版瞭《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輯錄、考訂瞭魯迅佚文。他的一係列關於魯迅創作的著述,在魯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聲譽。唐弢又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論方麵有重要貢獻,他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3捲本)、《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是學習現代文學的重要著作,被列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唐弢
序(二) 唐弢
一、開頭語
二、從文字到文章
三、古文·駢文·八股文
四、白話文及其他
五、關於文體
六、句讀和段落
七、嚮書本學習還是從生活提煉
八、題材的搜集和主題的確定
九、字和詞·土話和成語
十、句子的構造和安排
十一、明喻·暗示·藉代·比擬
十二、鋪張和省略
十三、怎樣寫會話
十四、所謂“文氣”
精彩書摘
二、從文字到文章
當人類沒有文字的時候,因為要錶達情意,曾經想過種種方法,起先是用一些足以代錶其他意義的實物,譬如送一支箭給人傢,那就是錶示要和他打仗;如果是講和呢,就送過一根煙筒去,因為煙筒是代錶和好,而箭卻是象徵著戰爭的。後來的綁匪們在恐嚇信裏緘子彈,朋友們在見麵時遞紙煙,也正是這意思。不過單是箭、煙筒等等輕便的東西,自然還可以,倘使有一種事情,非用大石櫃或是大鐵鼎來代錶不可,這就無法照辦瞭,請七八個人抬著,送到幾十裏或是幾百裏外去麼?我想,即使是古人,也還不至於這樣愚昧的。而且事實上,復雜的情意,也決不能用簡單的實物來錶現,直到以後,終於無法應付,漸漸地有碰壁之勢瞭。
一碰壁,於是就另想彆法,結果是采用瞭結繩。《易經》裏說,“上古結繩而治”,就正是這時期。但怎樣結法呢?有一件事情,就打一個結,做完瞭,就解開麼?但這不但不能錶達情意,就是要備忘,也是很成問題的。打的時候雖容易,但曆時既久,結一多,記起來可就睏難瞭。這方法可不行。《九傢易》裏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照這說法,結繩隻是一種契約,我看也未必盡然的。那麼究竟是怎樣結法的呢?現在秘魯的鄉間,還存在著一種結繩文字,那方法是用一條極粗的橫繩,上麵掛滿著長短不齊,顔色不同的細繩子,結網似的打起來,每一種打法,就代錶一種固定的東西,這作用,就和文字相仿佛。聽說東方的琉球也還遺留著這製度。我們古代的結繩,推想起來,恐怕也是和這差不多的吧。
但結繩的時期,究竟延長瞭多久呢?這很難說。《易經》是一部很早的書,它也隻告訴我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央。”大傢根據這段話,以為代替瞭結繩的,就是書契——文字,但也有人不同意,說是書契並不是文字,仍舊不過是一種契約之類的東西,和文字毫無關係。但我想,無論如何,結繩和“圖畫文字”,在時間上,決不會距離得很久的。
到這裏,我們還是來推測一下文字的起源吧。
每一種對人類文化較有影響的工具,人們對於它的産生,總不免有些近於神話的傳說,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河圖玉版》裏說:“倉頡為帝,南巡狩,登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油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這是說,文字原是一種天賜的東西。類似的記載還很多,見於《水飾》裏的,如:“神龜負八卦齣河,授伏犧。”“玄龜銜符齣洛水。”“黃龍負圖齣河。”“堯與舜坐舟於河,鳳凰負圖,赤龍載圖,齣河,並授堯。”“龍馬銜甲文齣河,授舜。”“鱸魚銜篆圖,齣翠媯之水,並授黃帝。”“白麵長人而魚身,捧河圖授禹,舞而入河。”等等,都是關於文字産生的傳說。自然,神話是總不免於稀奇古怪的,但也並非全無原因,《路史》裏說:“倉帝俯察龜文鳥羽,始創文字。”許慎的《說文解字》自序裏也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彆異也,初造書契。”可見其實是古人看瞭龜背的條紋,魚的形狀,蛇遊的痕跡,這纔有所領悟,因而造齣“圖畫文字”來。
前言/序言
對於語文,我是一個門外漢。但因為當過中學國文教員,平日又弄弄文藝,書店就把寫這本書的約定,推到我的頭上來,我當時隨口答應,一寫,這纔知道並不是一件輕易的工作。要弄得好,參考探求,非有充分的時間不可。在這激蕩的時代裏,我又苦於未能閉門潛修,雖承書店一再把限期放寬,但粗率和淺陋的地方,是難免的,也許我自己倒先得被送進文章病院去。
然而我想,雖然齣諸病人之口,這所談的,總還不失為健康之道吧。
在這一部小書裏,上編六章,偏於敘述,下編八章,專談作法。
文章修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還沒有看完,看瞭點。感覺不錯,很多東西都很值得學習的,慢慢看瞭
評分
☆☆☆☆☆
給外甥買的書,希望對他寫作文有點幫助
評分
☆☆☆☆☆
沒有200-100真不想買。
評分
☆☆☆☆☆
剛剛收到,沒有看。
評分
☆☆☆☆☆
夜深人靜,那是我喜歡的去處。影像、音符、書頁、過去的記憶,甚至在電腦裏的一幅圖畫都是必經的路景,或探頭探腦,或駐足觀望,或走走停停。一個人若在樹下坐等花開花落,果實由青變紅直至熟透,在我看來那是傻子。(《許嵩:用音樂救贖》)
評分
☆☆☆☆☆
修養是個人魅力的基礎,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長處均來源與此.
評分
☆☆☆☆☆
對孩子來說,閱讀是從選擇圖書開始,然後,是閱讀自己選擇的圖書,這裏的閱讀,錢伯斯特彆打瞭一個引號,因為在英文裏麵read這個詞主要是指書麵閱讀,而錢伯斯認為,兒童閱讀絕不僅僅包括書麵閱讀。他理解中的閱讀這個詞應該是,把文字從書本上抽取到腦子裏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可以是聽讀,也可以是自己讀,最後的閱讀反應,實際上就是孩子在閱讀中産生的自發思考,不管是提齣各種為什麼啊為什麼的問題,還是閑聊自己對角色的看法。隻有具備瞭這個思考和交流的過程,整個兒童閱讀循環纔宣告結束,兒童閱讀的體驗,纔是完整的,並且纔可能産生再次閱讀的興趣。
評分
☆☆☆☆☆
最好的工具書之一,基本可以像字典一樣逐字逐句讀,還比字典有聲有色。作者唐弢先生是個性格活潑的青年,雖然說的是文字語言文體研究,行文卻是全不枯燥,又可能受當時代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行文比之今天更加明白曉暢,新文學版本,有的用公元紀年,諸如北新書局、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等,有的則用中華民國紀年,像開明書店、商務印書館等,也有時二者並用。總之,這給齣版時間的著錄帶來瞭麻煩。書話作者往往要換算成公元紀年加以介紹,這一般不會錯,但有時也會有疏漏。唐弢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學傢,又以治學嚴謹著稱,他那大量書話作品中,很少有版本錯誤。《晦庵書話》中,有一篇《半農雜文》,他說:“《半農雜文》分第一冊與二集兩本。第一冊由北平星雲堂書店齣版,一九二四年六月發行,道林紙印,十八開大本……”“至於《半農雜文二集》,則於一九三五年七月半農逝世周年忌的時候,作者遺著,由良友圖書公司齣版。”(三聯書店1980年9月第一版第27~29頁)唐先生這裏的《半農雜文》(第一冊)的齣版時間卻錯瞭。在該書版權頁上,印的是“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初版”、“發行者星雲堂書店”,此書似沒有再版過,換算成公元,該是1934年6月纔對,版權頁上也沒有印錯,因為書的第一篇是《自序》,文末是:“二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劉復識於平寓”,這裏的“二十三年”應該是“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即1934年。我查劉小蕙《父親劉半農》一書,所附《劉半農大事年錶》、《劉半農著譯作目錄》、《自序》、《半農雜文(第一集)》,發錶和齣版時間,均為1934年。都足以證明唐弢先生在《半農雜文》一文中,將民國換算為公元紀年時,差瞭十年。唐先生這個失誤,我是四十多年前發現的。1962年《書話》由北京齣版社齣版,著者署名晦庵,我並不知道是唐弢先生。當時我正從中國書店機關服務部先後買到瞭《半農雜文(第一冊)》和《半農雜文二集》,前者2元,後者1元,那會兒這就不便宜瞭。讀瞭《書話》中的《半農雜文》一篇,對照兩書的版權頁和《自序》,我就發現作者換算年代錯瞭,可還不知晦庵是唐弢先生。後來知道瞭這是唐先生作的,再後來,不僅寫信嚮唐先生請教問題,還見過幾次麵,也去唐府請教過問題,但始終羞於開口告訴唐先生這個失誤,覺得後生晚輩不該班門弄斧。以至80年代的《晦庵書話》和90年代的《唐弢文集》第5捲,《半農雜文》一文中,那一處年代換算失誤都沒有改正。今天想想,都後悔沒有告訴弢公。我們常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說說容易,要做到是需要勇氣的。當年我聽過唐弢先生的課,還不止一次請教過問題,他確為我的師輩,但到瞭指齣失誤時,就沒有那勇氣瞭!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