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

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礼记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先秦
  • 译注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77
商品编码:10071913143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477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西汉)戴圣,编,刘小沙,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礼 记 目录】

曲礼上……………………………………005

曲礼下……………………………………014

檀弓上……………………………………024

檀弓下……………………………………032

王制………………………………………038

文王世子…………………………………047

礼运………………………………………051

礼器………………………………………062

内则………………………………………067

玉藻………………………………………069

学记………………………………………074

乐记………………………………………085

祭法………………………………………088

祭义………………………………………090

经解………………………………………099

哀公问……………………………………102

坊记………………………………………106

中庸………………………………………111

缁衣………………………………………119

奔丧………………………………………124

问丧………………………………………128

大学………………………………………130

冠义………………………………………136

昏义………………………………………138

乡饮酒义…………………………………141

射义………………………………………144

聘义………………………………………148

丧服四制…………………………………154


  作者介绍

戴圣,西汉的学者,开拓了汉代今文经学之先河。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和他的叔叔戴德一同著了《礼》这本书,后又编撰为《礼记》一书,又为《小戴礼记》。


  精彩书摘

曲礼上

曲礼指的是礼的各类仪式礼节。本篇内容包括吉、

凶、军、宾、嘉这五礼,还有日常言谈举止、进退应对

等生活礼仪,内容丰富,教人识礼、懂礼、守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①若思,安定辞②。安民哉!

【注释】

①俨:通“严”,庄严、庄重的意思。

②辞:所说的话。

【译文】

据《曲礼》记载: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

当端庄肃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说的话要合理。这样

才能让人民安定下来。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áo):通“傲”,骄傲,傲慢。

②从:通“纵”,不加约束,纵容。

【译文】

不能滋长傲慢的心态,不能放任纵容自己的欲望,

内心的意志不可以自满,不能过度地安于享乐。

【原文】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①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②,直而勿有。

【注释】

①很:通“狠”,凶残的样子。

②质:自我肯定的意思。

【译文】

面对财物,不可以随意占为己有;面对危险,不可

以随意地逃避。与人争吵时不可以狠辣地求胜;分配东

西不可以强求过多的部分。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可以

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也不能太过自我。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齐:通“斋”,是斋戒的意思。

【译文】

坐着的时候就应该犹如受祭的人那样庄重,站着的

时候就应该像斋戒那样恭敬。行礼要合乎时宜,出使他

国时要入乡随俗。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

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通“悦”,使人愉快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xiá):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请教于。

【译文】

礼是用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疏,分析事情嫌疑,

辨别事物异同,分辨是非的。礼,不会随便讨好人,

不会说没用的话。礼,不逾越,有节度,不侵犯侮辱他

人,不轻佻狎。修养自我身心,实践自己的诺言,称

为“善行”。举止有修养,说话有道理,这是礼的本

质。关于礼的知识,只听说过向人请教学习的,没听过

要求别人请教学习的。礼,只听说愿意学的人来学习,

没听说过教授礼仪的人追着别人去传授的。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

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

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

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②负贩者:做买卖时用肩挑着东西来卖的人,一般认

为他们道德不高,利欲熏心,但实际上也不都是这样的。

③慑(shè):胆怯,胆小。

【译文】

在上古时期,推崇以德为贵,而后世则推崇施恩与

报答。在礼仪方面提倡往来:我前去施恩而受惠的人

没来报答我,这与礼不相符;有人来实施恩惠而我没有

前去报答,这与礼也不相符。人有礼,社会就安定;无

礼,社会就会危乱。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的。根

据礼的原则,为人应该自我谦卑,尊重他人,即便是挑

着担子卖东西的小商贩,也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是地

位尊贵、富有的人呢?有财富且知道主动遵行礼仪,就

不会变得骄奢淫逸;生活贫贱却仍然懂得遵从礼仪规

范,就会树立远大的志向,内心也会变得无所畏惧。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

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⑥。八十、九十曰

耄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

期,颐⑧。

【注释】

①弱: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②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意味

着男子长大成人。

③艾:形容人年纪大了,白头发就好像艾草一样。

④服:担任,掌管。

⑤耆(qí):年老的意思。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mào):指人因年老而视听能力下降、活动能

力明显衰弱的状态。

⑧颐:赡养老人的意思。

【译文】

人生十岁称为“幼”,可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

“弱”,会举行冠礼。长到三十岁时,称为“壮”,

此时,就可以迎娶妻子成家了。长到四十岁时,称为

“强”,此时,就可以进入仕途为官了。长到五十岁时,

称为“艾”,可以独当一面地处理大事了。长到六十岁

时,称为“耆”,可以指导他人了。长到七十岁时,称

为“老”,可以分配家产,交代家事了。八十、九十岁

时,称为“耄”。人在七岁时被称为“悼”,处于七八

岁与八九十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即便犯了罪,也不可

以被施以刑罚。年纪到了百岁时,被称为“期”,受人赡

养,颐养天年。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①,昏定②而晨省,在丑

夷③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④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

其孝也,兄弟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⑥称

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见父之执⑧,不谓之进不敢

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⑨必面,所游必有常,所

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

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⑩之。群居五人,则长

者必异席11。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12,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

不中门。食飨13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14,视于

无形15。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

暗16,不登危,惧辱17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18,不有

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19素;孤子20当室,冠

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21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顷

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22长者之手。负、剑,辟咡

诏之,则掩口而对23。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24而

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

不呼25。

【注释】

①凊(qìng):凉的意思。

②定:摆放好枕头和席子。

③丑夷:同辈众人。

④三赐:指的是三命之赐。在周朝,官吏制度是有

等级之分的,从一命到九命,每一命的待遇都不相同,

都有标志各自等级的礼服与赏赐等,三命以上的人就可

以享有周王赏赐的车马。文中是指由于父母健在,因此

不敢接受这样的待遇。

⑤弟:通“悌”,尊敬兄长的意思。

⑥执友:指志向相同的人或者朋友。

⑦交游:交往的朋友。

⑧父之执:与父志同道合的人。

⑨反:通“返”,返回。

⑩肩随:与人并行往前走,身体略微靠后一些表示

尊敬。

11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古人围坐桌案的时候需

席地而坐,通常每席只能坐四个人,如果超过四人,那么

其中年龄zui大的人就要另坐一席,也是表示敬长之意。

12主奥:古时候,屋子的西南角是zui尊的地方。

13食(sì)飨(xiǎng):利用酒食宴请宾客。

14听于无声:在父母未说话之时,就已经知道父母

的意图。

15视于无形:在父母还没有做出动作就已经看出父

母的意思。

16不服暗:指不向父母隐瞒任何事情。

17惧辱:隐瞒父母一些事情与登上很高、很危险

的地方,都是辱的行为。

18不许友以死:是指不做为朋友卖命的事情。

19纯(zhǔn):指衣冠的花边。

20孤子:指还没等到而立之年就失去父的人。

21视:通“示”,显示,示范。

22奉:捧的意思。

23掩口而对:在与长者说话时,要掩口回答。

24趋:快走。

25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古时候,人们登上城墙,

不会随意指示方向,担心将大家迷惑;也不会大呼小

叫,担心惊吓到别人。

【译文】

举凡做儿女之礼,冬天要让父母生活得温暖,夏天

要让父母生活得清凉,晚上为他们铺好床被,放好枕

头,早晨要向他们请安问好,在同辈中不和人争斗。做

儿女的,做到三命之官后接受赏赐,但不敢接受车马,

所以,族人都赞扬他的孝顺,兄弟戚都赞扬他的善

良,同朝为官者都赞扬他恭顺,有相同志向的朋友都赞

扬他的仁爱,而与他交往的人都赞扬他诚实可靠。前去

拜访父的好友,人家不让进门就不敢自己做主进去;

不让向后退就不敢自己做主向后退;人家没有提问,就

不敢随意开口说话。这都是一个孝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做儿女的,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当面向父母禀报,回

到家后也要自告知父母,外出游玩的时候必须要有常

去的地方,学习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内容,说话的时

候不说“老”字。遇到年纪比自己大一倍的人,对待他

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一样;遇到年纪比自己大上十岁的

人,对待他要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倘若遇到年龄仅

比自己大五岁的人,就能与之并排着向前走,但要略微

向后一些,以表示尊敬。倘若五个人住在一个地方,那

么年龄zui大的人应该另坐一席。

做儿女的,平常在家时,不要将尊长的位置占了,

不要在正中的座位坐下,不要从正中的道路走,不要在

门的中央站着。在宴会上,要遵从长辈的安排,不要以

为自己就是标准,在祭祀时不要充当受祭之人。在父母

未曾有言语以前,要领悟父母的意思,在父母还没做出

动作前就知道父母的意思。不攀登较高的地方,也不要

去深渊的边上,同时也不可以随便诋毁他人,不要随便

与别人嬉笑。孝子不会向父母隐瞒任何事情,不会攀登

到危险的地方去,因为害怕这样会对父母的名声有所玷

污。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能为了朋友而丢失性命,不

能背着父母私存钱财。

做儿女的,在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不会在自己的帽

子与衣服上用白色镶边。父母已经不在世上的孤子,倘

若当家做主,那么就不会在帽子和衣服上用彩色镶边。

在教导孩子时不要说谎给他做示范。皮衣与裙子,

儿童都不要穿。站立的时候必须保持端正的姿势,不可

以偏着头听人说话。如果长者要牵自己的手,那么就用

双手捧着长者的手。倘若长者俯下身来在耳边说话,那

么就要用手将口掩住,然后再进行回答。

在先生后面跟着走路,不要随便越过道路与别人说

话。倘若在路上与先生相遇,你就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

见礼。倘若先生要和你说话,你就配合着回答;倘若先生

不与你说话,那么你就要快速退到一边去。

跟着长者登上较高的山坡时,必须要朝着长者所看

的方向看去。在登上城墙的时候,不随意指示方向,因

为可能会迷惑大家;也不会大呼小叫,因为可能会惊吓

到别人。

【原文】

将适舍,求毋固①。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②,

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③。将入户,视必下④。入户奉

扃⑤,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

勿遂。毋践屦,毋踖⑥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注释】

①固:平时固有的样子。

②户外有二屦(jù):古人在去别人家做客入室之

前,要将鞋子脱在室外。若室外有两双鞋,则说明室内

有两个人或三个人,因为长者可以将鞋子放在室内。

③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若在外面的人听到屋

内人说话,那么可以进入室内;若没有听到室内人说

话,那么室内人很可能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就不要

进去打扰。

④视必下:眼睛要向下看,以免看见他人隐秘之事。

⑤奉扃(jiōng):形容双手好像举着门闩的样子。这

里是表示恭敬与谦卑的意思。扃,门闩、门杠,是关闭

大门用的横木。

⑥踖(jí):踩,踩踏。古人入席的时候是有次序之

分的,要从席子的后方走上去坐下,而不能从席子的前

面走上去,否则就犯了踖席的错误。

【译文】

将出门投宿馆舍,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家那样随便。

即将走到堂上时,要先发出一些声音进行探问。看到

门外放着两双鞋子,能听到室内人说话的声音,是可以

进去的;倘若不能听到室内人说话的声音,就不要进去

了。即将进门的时候,眼睛应该向下看,以免看到别人

的隐私。进门的时候,双手要像捧着门闩似的放在胸

前,不要四处乱看。如果房门在你进来时就是开着的,

那么进门后不用关,仍然让门开着;如果房门在你进来

前就是关着的,那么进门后就要将门关上;如果后面还

有别人要进来,那么不要将门关死,轻轻掩上即可。进

门时不可以踩踏他人的鞋子,不要从座席的前方入席,

一定要轻轻提着衣服快速走到座席的下方,然后入席。

与人谈话时,必须谨慎地答复。

【原文】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

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①而入。主人

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

若降等②,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③,连步以

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注释】

①肃客:引领客人进入。肃,进入的意思。

②降等:按照旧时的礼制规定,宾客的等级要比主

人的等级略低。

③拾(shè)级聚足:指每上一级台阶,都要并拢一

次双脚,然后再登下一个台阶。

【译文】

凡是主人和客人一块儿进门,每走到一个门口的前

面,主人都要让客人先进。而客人走到寝室门口,主

人要先于客人走进去,为客人设席摆坐,然后再迎客人

进去。如果客人一再推辞,那么主人就走在前面引领客

人进入寝室。主人进入寝室后要向右走,而客人要向左

走。主人走到东阶前,而客人走到西阶前。如果客人的

身份地位比不上主人,那么就要走到主人的身边,跟在

主人的后面上堂,倘若主人一再推辞,那么客人可以再

次回到西阶前。对于登阶的先后顺序,主人要与客人彼

此谦让,主人先登一阶,客人也随之登一阶。在登阶时,

每上一级台阶,都要并拢双脚一次,然后再登下一个台

阶。上东阶时要先迈出右脚,上西阶时,要先迈左脚。

曲礼下

【原文】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①。执天子之器则上衡②,

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③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

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④、圭、璧,则尚左手,行不

举足,车轮曳踵⑤,立则磬折⑥垂佩。主佩依,则臣佩

垂;主佩垂,则臣佩委⑦。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

者则袭⑧。

【注释】

①带:指古代贵族系于衣服外面的带子。

②上衡:比心脏高的地方。

③绥(tuǒ):比心脏低的地方。

④币:古代行礼时使用的束帛。

⑤车轮曳(yè)踵(zhǒng):好像车轮滚动一样低

调。曳,拽、拉。踵,脚跟。

⑥磬折:弯下腰。

⑦佩委:指腰佩要垂到地上。

⑧有藉者则裼(xī),无藉者则袭:这句话是讲古代

使臣与他国行聘礼时对执玉及礼服的规定,这个礼节由

两部分组成,首先要代表己国国君向对方国君及夫人献

上圭、璋,然后行享礼,需向国君及夫人献上琮、璧等

礼物。进献圭、璋的时候无需用其他物品遮盖,所以叫

“无藉”,进献琮、璧的时候要放在柬帛上,所以叫“有

藉”。而所穿的礼服之外要穿一件罩衣,称为“裼”,裼之

外再穿上朝服,叫作“袭”。在非重大礼仪上,贵族要

解开正服的前襟,露出里面的裼衣,叫作“裼”[动作]。

遇到重大礼仪,要掩藏衣服的前襟,叫作“袭”[动作]。

【译文】

凡是捧着东西的人应该捧在中心的地方,提着东西

的人,手要向上弯曲到当带处。拿天子用的器物时要高

过自己的心脏,拿国君用的器物时要与自己的心脏一般

高,拿大夫用的器物时要比自己的心脏略低,拿士用的

器物时只需用手提着即可。凡是为天子拿器物时,不管

器物有多么轻,都要像拿不动似的。为国君拿器物,比

如币、圭、璧等物,要将左手放在上面,抬脚走路的时

候就像车轮滚过去似的拽着脚后跟行走,站着时要弯着

腰以使佩巾始终悬垂。国君保持直立的时候佩巾贴合在

自己身上,臣就应该将腰弯下来使佩巾悬垂;国君腰弯

下来使佩巾悬垂,臣就要伏下身使佩巾垂到地上。行聘

礼时要手中拿着玉器,倘若玉器下面有衬托物,就要将

正服的前襟解开,将里面的裼衣露出来;倘若没有衬托

物,就要将正服的前襟掩好。

【原文】

国君不名卿老①、世妇②。大夫不名世臣③、侄、

娣④。士不名家相⑤、长妾⑥。君大夫⑦之子,不敢自称

曰“余小子⑧”。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⑨

某”,不敢与世子⑩同名。

【注释】

①卿老:指上卿。

②世妇:指地位仅在夫人之下的陪嫁者,通常指夫

人的侄女或者妹妹。

③世臣:父辈时期的老臣。

④侄(zhí)、娣(dì):指随夫人陪嫁过来的侄女或妹妹。

⑤家相:指统辖统领家臣的人。

⑥长妾:指zui先生下儿子的妾。

⑦君大夫:指在天子那里得到封地的大夫。

⑧余小子:天子服丧期间的一种自称。

⑨嗣子:诸侯在丧的一种自称。

⑩世子:这里指的是太子。

【译文】

国君不可以直接叫上卿、世妇的名字。大夫不可以

直接叫世臣和侄、娣的名字。士人不可以直接叫家相和

长妾的名字。享有封地的大夫的孩子在居丧期间不可以

自称“余小子”。大夫与士的孩子在居丧时不可以自称

“嗣子某”,不敢与太子重名。

【原文】

君使士射①,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②。”

侍于君子,不顾望③而对,非礼也。

【注释】

①君使士射:这里说的是古人为耦而进行的一种射箭

的礼仪。古人在举行射箭比赛之前,会安排参赛的人两

两配对,然后再进行比赛,被称为“射耦”。

②负薪之忧:背柴累得病倒了,是古时候自称有病

的一种谦辞。

③顾望:看看周围是不是有强于自己的人。

【译文】

国君命令士陪着客人比箭,倘若士对射箭一窍不

通,就要以有病相托辞,说:“我有些累病了。”

在君子身边侍奉,君子提出问题后,如果不看着周

围是否有强于自己的人而贸然回答,是不符合礼的。

【原文】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

位,皆如其国之故①。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

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

告于宗后②。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

唯兴③之日,从新国之法。

【注释】

①皆如其国之故:都与在自己国家时一样。

②宗后:指宗族的后裔。

③兴:指做了卿大夫。

【译文】

君子在别的国家不要放弃本国的礼仪习俗。祭祀时

的礼仪,居丧时的服制,在什么位置哭泣死者,都应

该像在自己国家时一样,小心地遵循本国的礼法而谨慎

执行。如果从自己国家离开已经有三代,家族中还有在

朝廷担任官职的人,与国内来往的宗族属仍然待在国

内,那么遇到丧事与喜事,就应该派人向族长报告。如

果从自己国家离开已经有三代,家族中没有在朝廷担任

官职的,出入往来他国的时候,就不需向本国国君报告

了,只有在担任他国官职时,才要去遵守他国的法令

制度。

【原文】

君子已孤①不更名,已孤暴贵②,不为父作③谥。

【注释】

①孤:指父母双亡的人。

②暴贵:大富大贵的意思。

③作:拟定。

【译文】

君子在父死后就不会再改动自己的名字。即使在

父死后自己突然发达富贵,也不会再为死去的父拟

定谥号了。

【原文】

君子将营①宫室。宗庙为先,厩库②为次,居室为

后。凡家造③,祭器为先,牺赋④为次,养器⑤为后。无田

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

粥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⑦。

【注释】

①营:修建的意思。

②厩库:指马厩、仓库。

③家造:专指古代大夫置办家中所用的器物与用品。

④牺赋:大夫拥有采邑,可以向老百姓征收祭祀时

使用的牲畜抵为赋税。

⑤养器:指是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器具。

⑥粥(yù):通“鬻”,变卖的意思。

⑦丘木:坟地上的树木。

【译文】

君子打算建造宫室的时候,首先要建宗庙祠堂,其

次是建马厩与仓库,zui后才修建自己居住的房间。大夫

打算制作器物用具,首先应当先制造祭祀用的器皿,其

次是向老百姓征收祭祀用的贡品,zui后才是制作日常所

用的器具。没有田地产业俸禄收入的人,不需要置办祭

祀用的器具;拥有田地产业俸禄收入的人,应该先制作

祭服。即便君子再贫穷,也不会卖掉祭器;即便天气再

寒冷,也不会穿祭服御寒。修建宫室的时候,不会砍伐

坟地上的树木。


  前言

前言

“礼”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内容。人类组建

家庭、成立部落之后,为了适应随之而来的群居生活,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用来维系人际生活交往的原则,

并让这些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详细化。《礼记》是一部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以及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这部书记载和论述了先秦时期的礼制和礼仪,孔

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儒家修身养性的行为准则。

《礼记》初时据说有一百多篇,后为汉朝学者戴德

简化为85篇,世人称之为《大戴礼记》。后来,戴德之

侄戴圣在《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简化,终

为49篇(原本应该为46篇,但因《典礼》《檀弓》《杂

记》三篇过长,市面上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

49篇之说),称之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现已

佚失多数,而市面上常见的《礼记》版本一般为《小戴

礼记》。

从思想内涵来看,《礼记》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其

所涵盖的内容却包罗万象,涉及了政治、律法、哲学、

历史等社会日常的诸多方面,其中,尤为集中体现了先

秦儒家时期的政治思想。比如,儒家对学习、传统、教

育的主张,以及学以致用和积极入世的家国关怀等。

从古代礼制研究来说,《礼记》不仅描述了礼节礼

仪的规范,同时还讲出了这些行为所代表的内涵,让

“礼”表现出其文化系统的属性,为现代人提供了比较

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以,《礼记》所解读的不仅

仅是行为规范,更是在这种规范之后所蕴含的文明基因

和文化特色。

从当今的实用意义来说,《礼记》一书中还保存着

一些让人深思并遵循的处世之道和个人修养的基本准

则。比如“不窥密”或者中庸之道等,都是一些很有思

辨性的人生智慧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是处理人际关系

的一种思维观念和行为技能。

在编撰过程中,考虑到现实的阅读需求,我们从权

威版本中筛选出zui经典、实用,且具有文学价值的28个

篇章,将其编辑成册。同时,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与理

解,我们将每篇分为诸多小节,每个小节分为三部分:

原文、注释与译文。整本书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意蕴

深远。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很多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准

则,词句精辟、意义深刻。

当然,由于编者学识浅陋,本书的编辑难免会出现

疏忽、遗漏之处,如若发现,敬请读者朋友们指正,不

胜感激。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五经”之一,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历代儒者不断增补、修订、注释的结晶,记录了先秦至汉初的社会礼仪、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政治思想以及人生哲学,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和儒家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本书所呈现的《礼记》,并非单纯的文本汇编,而是一部经过精心编排、注释与翻译的精粹读本。它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将这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献,以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当今的读者,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内容概述: 《礼记》全书共八十五篇,内容包罗万象,从宏观的国家治理、教育制度,到微观的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无不涉及。其核心价值在于阐释“礼”的精神内涵。这里的“礼”并非仅指一套繁琐的仪式,而是涵盖了社会秩序、人际关系、道德情感、政治伦理等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它是维系社会和谐、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石,是古代中国人追求“仁”的实践途径。 本书在选录和整理《礼记》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详细的注释和译文。 原文: 忠实呈现《礼记》的原貌,保留其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让读者直接感受原典的魅力。 注释: 针对原文中可能存在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哲学概念等进行详尽的解释。这些注释不仅是字面意义的阐释,更融入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力求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例如,对于“礼之初,在饮食与婚姻”这样的句子,注释会深入剖析“礼”的起源,以及为何将其归结于基本的生理与社会需求,从而揭示“礼”的根本性质。又如,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阐释,会详细解释“格物”如何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达到认识的目的,“致知”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拓展,直至最终指向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目标。 译文: 采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语言流畅、意思明晰。译文的目的是消除语言障碍,使古代智慧得以跨越时空的鸿沟,被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译文会力求传达其精髓,避免流于表面。例如,对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译文,会清晰地表达君子以道义为重,而小人则看重眼前利益的人生选择,并辅以简练的解读,让读者领会其思想的深远。 核心思想与价值: 《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蕴含的核心思想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 1. “礼”的教育与实践: 《礼记》强调“礼”的教化功能,认为“礼”是培养君子人格、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关键。从孩童的启蒙教育,到成人的日常行为,都离不开“礼”的规范。书中许多篇章,如《曲礼》《少仪》,详细阐述了各种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体现了“礼”对于个体品德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协调作用。本书的注释和译文,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礼”的规范背后所蕴含的尊重、谦逊、秩序和和谐等基本道德原则。 2. “仁”的实践与实现: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途径。《礼记》中的许多论述,都指向如何通过遵循“礼”来实践“仁爱”之心。例如,《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正是从个体道德修养出发,逐步推己及人,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理想。本书的解读,会引导读者体会“礼”如何帮助人们实现内心的“仁”,并将这份仁爱之心推广至家庭、社会乃至国家。 3. 教育的重要性: 《礼记》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学记》篇更是集中阐述了教育的理念、方法和目的。它强调“教学相长”,指出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的重要性;讨论了“道而弗离”“温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深刻揭示了教育对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巩固政治合法性的关键作用。本书的译注,将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古代教育的智慧,以及其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 4. 社会秩序与和谐: “礼”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礼记》中关于等级制度、宗法关系、祭祀制度等的论述,都反映了古代社会试图通过“礼”来规范社会结构,减少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的努力。本书的解读,会帮助读者认识到“礼”在古代社会秩序构建中的作用,并从中思考现代社会如何借鉴其维护和谐的理念。 5. 个人修养与人生智慧: 《礼记》中的许多篇章,如《中庸》《大学》等(虽然《中庸》《大学》在后来被独立出来成为“四书”,但其思想根源与《礼记》紧密相连),都深刻地探讨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道路和人生哲理。它强调“诚”的重要性,即内心的真诚与言行的统一;倡导“中庸”之道,反对过犹不及,追求适度的平衡;鼓励人们不断反省自我,追求人格的完善。本书的译注,将为读者提供一套关于如何提升个人品德、安顿内心、实现人生价值的宝贵智慧。 本书的意义与价值: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礼记》这部古典巨著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更是蕴含着深刻人生智慧的宝库。 传承中华文化: 阅读《礼记》是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提升个人修养: 《礼记》所倡导的“礼”与“仁”,对于现代人完善个人品德、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的解读,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这些古老的道德原则。 理解社会运作: 通过对《礼记》中关于社会制度、人际关系、国家治理等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运作的规律,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汲取人生智慧: 《礼记》中的许多论述,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人生价值,都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本书的译注,将帮助读者领悟这些智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促进学术研究: 本书的严谨译注,也为对《礼记》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文本基础和参考。 总之,本书所呈现的《礼记·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译注》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智慧殿堂的窗口,是一份献给追求真知、渴望成长读者的厚礼。它以清晰的脉络、详实的注释和流畅的译文,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并从中汲取滋养,丰富人生,提升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礼记》译注本。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礼记》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翻译过于白话,丢失了原文的韵味,要么注释过于简略,难以深入理解。而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的《礼记》,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平衡点。原文的选取应该是非常经典的,保留了古人论述的严谨和智慧。而注释部分,我感觉作者是花了大力气去考证和梳理的,不仅解释了生僻的字词,还引申出了相关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尤其是一些涉及到礼仪制度的解释,清晰明了,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生活的细节和当时的社会秩序。最让我称道的是译文,它没有一味地追求字面上的对等,而是深入挖掘原文的含义,用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读起来毫无阻碍。我尝试着将原文、注释和译文对照着看,仿佛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在娓娓道来,将几千年前的智慧娓娓道来,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这本书让我对《礼记》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思想和深刻的洞见。

评分

拿到这本《礼记》,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书名《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定位——旨在传承和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拿到手之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原书的排版十分讲究,原文、注释、译文分栏清晰,阅读体验极佳。我特别注重注释的质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原文的理解深度。这本书的注释我认为是非常专业的,它不仅解释了词语的含义,还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有时甚至还会引用其他经典著作来佐证,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礼记》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译文部分,我感觉作者在翻译时,既努力贴近原文的语境和情感,又避免了过于陈腐的语言,用一种既庄重又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智慧,同时又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感到困惑。这本书真的像一位博学的老师,在我学习《礼记》的道路上,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很长,一眼望去就觉得分量十足:《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拿到手里,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封面就给我一种庄重感,仿佛捧着的是历史的重量。我一直对儒家思想颇感兴趣,但又苦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市面上的各种版本也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这次看到这个版本的《礼记》,它的译注结合,原文、注释、译文一应俱全,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原文,字体清晰,排版舒适,让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紧接着是详细的注释,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解释,更是对文章背景、文化内涵的解读,帮助我理解那些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最让我惊喜的是译文,它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还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经典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近《礼记》的内心世界,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部分对一些重要概念的延伸解读,比如关于“礼”的本质,它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德行和规范。通过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礼记》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触及到其核心的精神,这让我非常兴奋。

评分

我一直认为,《礼记》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一把钥匙。而这本书,正是打开这把钥匙的一把绝佳的钥匙。它将《礼记》的原文、精到的注释以及通俗易懂的译文集于一体,这种“三位一体”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也保证了阅读的深度。我特别喜欢它在注释中对于一些概念的溯源和辨析,比如关于“孝”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敬重和传承,这种细致的解读让我对儒家伦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译文方面,我个人认为它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并没有为了追求“信达雅”而牺牲原文的逻辑和意思,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现代汉语,将《礼记》中那些看似古老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论述,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曾经在阅读其他版本的《礼记》时,常常因为对原文理解不清而感到沮丧,但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能轻松地跟随原文的思路,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这本《礼记》的出现,无疑为中华国学经典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评分

这本《礼记》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用心。我比较看重书籍的整体设计,包括封面、内页排版、纸张触感等等,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符合我对于“精粹”二字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内容本身,原文的选取应该是经过仔细考量的,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礼记》的核心内容。而注释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是对字词的解释,更是对背后文化、历史、哲学思想的挖掘和梳理。我经常会因为一个注释而产生新的思考,这说明注释的质量是相当高的。我特别欣赏它在翻译上的处理,没有生硬地套用古文,也没有过于口语化,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用一种比较典雅且易于理解的现代汉语进行表达,让我能够沉浸在《礼记》的思想世界中,而不是被语言所隔阂。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经典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优质读本,真正地走进经典,领略其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先贤对话的契机,让我有机会去审视和反思当下的生活。

评分

不错,物美价廉,下次再买一些

评分

好。。。。。。。。。。。。。。。。。。。。。。。

评分

挺好的呀,不过可惜不是全文,是节选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产品质量很好。

评分

这书不错,学习传统文化,从这里开始

评分

还可以!经济实惠!就是字小点!

评分

纸质一般,一分钱一分货。

评分

一次不愉快的网购

评分

好快,,谢谢你们的工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