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秋零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41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404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康德的著作素以语言晦涩著称,这不仅源自康德本人哲学思想的艰深,同时也源自康德时代德语与现代德语的差距。更何况,康德生活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贝格城,相对来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穷乡僻壤”。康德的德语,无论是在语法还是在句法上,都明显带有普鲁士方言的痕迹。《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前批判时期著作(1747-1756)》内容讲述了论物体的力、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等。

目录

中译本序 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1747年 活力的真正测算
献词
前言
第一章 论物体的力
第二章 对莱布尼茨学派活力学说的研究
第三章 什么把活力的一种新测算表现成为大自然真正的尺度

1754年
地球绕轴自转问题研究
地球是否已经衰老

1755年
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
献词
前言
全书内容提要
第一部分 恒星中一般性系统状态的综述 兼论这样的恒星系的众多

第二部分 论大自然的初始状态、天体的形成、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它们的系统关系,既特别就行星而 言,也涉及整个造化
第一章 论行星系的起源及其运动的原因
第二章 论行星的不同密度以及它们质量的关系
第三章 论行星转道的偏心率和彗星的起源
第四章 论卫星的起源和行星的绕轴运动
第五章 论土星球,并根据土星环的情况计算土星每日的自转
第六章 论黄道光
第七章 在无限时间和空间的整个范围内论造化
第八章 关于世界结构布局的力学学说的正确性、尤其是关于当前力学学说的可靠性的一般证明

第三部分 以大自然的类比为基础在不同行星居民之间进行比较的尝试
论火
设计的理由
第一章 固态物体与流质物体的本性
第二章 论火的物质及其变易、热与冷
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
设计的理由
第一章 论矛盾律
第二章 论规定的、普遍充足的理由律
第三章 描述形而上学认识的两个从规定理由律得出的、富含结论的原则

1756年
地震的原因
地震中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
地震的继续考察
物理单子论
前言
物理单子论
第一章 物理单子的存在与几何学的一致性
第二章 物理单子最普遍的属性,它们在不同的单子中各不相同,有助于理解物体的本性
风的理论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精彩书摘

  由于在一个事物的特性中所出现的一切,都必须能够从自身包含着该事物的完备根据的东西推导出来,所以,广延的特性、从而还有广延的三维度,也将建立在实体就与之联结的事物而言所拥有的力的特性之上。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联合发挥作用所凭借的力,不能被设想为没有某个在它起作用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规律。由于实体相互起作用所遵循的规律的方式也必然规定着许多实体结合与复合的方式,所以,度量一大批实体(即一个空间)所遵循的规律或者广延的维度,就产生于各实体凭借自己本质性的力追求结合所遵循的规律。
  三维度之所以产生,似乎是由于各实体在实存的世界中如 此相互作用,以致作用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据此我认为:各实体在我们作为一个部分的实存世界中具有这样的本质性的力,以致它们在相互的结合中按照距离的双倍反比从自身扩展其作用;其次,由此形成的整体凭借这一规律而具有三重维度的特性;再次,这一规律是随意的,上帝也可能选择另一个规律,例如三倍的反比;最后,从另一个规律也可以引申出具有另一些特性和度量的广延。关于所有这些可能的空间类型的科学,显然是有限的知性所能够从事的最高级的几何学。我们在自己这儿发现不可能想象一个多于三维度的空间,这种不可能性之所以产生,在我看来乃是由于我们的灵魂同样按照距离的双倍反比规律接受从外部来的印象,由于灵魂的本性自身注定不仅仅如此承受,而且也以这种方式向自身之外起作用。

前言/序言


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的儒家,至少是古代,似乎没有声称过自己是儒教,这个儒教的称呼实在是冤枉。用基督教和儒家做对比,似乎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中缺乏超越性,中国人缺乏所谓的宗教情怀,这样的判断的出发点是以西方的体系做为参照系做出的。一种价值体系无法替代另外一种,在这里,霸道的“存在即是合理”似乎是最好的描述。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包括世俗的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不需要西方的系统来加以评判。

评分

“存在即是合理”是黑格尔讲的?抱歉我在上面没有表达清楚。我想说的是“中国或者东方的(也即我们说的西方的对面)如果存在,如果我们认可‘存在即是合理‘的说法,即是稍显霸道,那么东方的东西自有其自己的价值体系,不需要用其它的体系来证明自己”。不知这样是否稍微说清楚了写。因此我

评分

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 设计的理由, 第一章 论矛盾律, 第二章 论规定的、普遍充足的理由律, 第三章 描述形而上学认识的两个从规定理由律得出的、富含结论的原则, 1756年, 地震的原因, 地震中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地震的继续考察,物理单子论,前言,物理单子论,第一章 物理单子的存在与几何学的一致性,第二章 物理单子最普遍的属性,它们在不同的单子中各不相同,有助于理解物体的本性,风的理论,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在康德生前与死后刊出的两百多部作品中,《纯粹理性批判》是继《判断力批判》之外,最难理解的读本,因此裴顿对其命名为《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的注释本,正是许多研究者所需要的,但对于中译者来说,这又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根据裴顿从整体上去理解康德哲学的独特角度,中译者韦卓民先生也遵从了“只要我们愿意集中思考在他的学说上面,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去理解他,康德本人所述说的,其本身是比较易于了解”的原则。

评分

评分

形而上学认识各首要原则的新说明, 设计的理由, 第一章 论矛盾律, 第二章 论规定的、普遍充足的理由律, 第三章 描述形而上学认识的两个从规定理由律得出的、富含结论的原则, 1756年, 地震的原因, 地震中诸多值得注意的事件,地震的继续考察,物理单子论,前言,物理单子论,第一章 物理单子的存在与几何学的一致性,第二章 物理单子最普遍的属性,它们在不同的单子中各不相同,有助于理解物体的本性,风的理论, 中德人名对照表, 后记 在康德生前与死后刊出的两百多部作品中,《纯粹理性批判》是继《判断力批判》之外,最难理解的读本,因此裴顿对其命名为《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的注释本,正是许多研究者所需要的,但对于中译者来说,这又是一场巨大的考验。根据裴顿从整体上去理解康德哲学的独特角度,中译者韦卓民先生也遵从了“只要我们愿意集中思考在他的学说上面,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去理解他,康德本人所述说的,其本身是比较易于了解”的原则。

评分

 在康德那里,幸福实际上是属于经验世界的东西,它以感性经验为基础,服从自然王国的规律,因此,作为感性存在的人,为了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去追求幸福,就必须遵从自然律,而另一方面,人也是理性的存在者,理性使人区别于野兽,也使人认识自然律,去考虑自身的祸福。然而,理性更高的用途则使人从感性世界超脱出来,赋予人以更高的尊严、价值。人既是一个感性存在者,也是一个理性存在者,这就意味着作为道德律令的实践理性必须渗透到感性经验中。但是,人终究还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实践理性不得不照顾这个事实。一方面需要它来制约人的自然情欲,另一方面,又要照顾人满足自然情欲,即追求幸福的权利。于是自然就产生了幸福和道德的二律背反。

评分

  这两句话透出一种古怪的母子关系,母亲仰仗儿子生活,并感谢他的照料;儿子在赡养母亲之外却不想与她有任何情感交流。托宾没有交代疏离关系的来由,也没有为两位主角在结尾解开困境。他只敏感地截取了生活的某个片段,就像在都柏林寒冷而空旷的街道偶遇一对不快乐的母子争吵。陌生人转身离开,我们对他们生活的窥探结束,只为他们的关系感到莫名和好奇——这世界上的母子关系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亲密的、疏离的、相爱的或怨恨的,绝对不只有伟大、光荣、正确这一种邢台的。并且,在足够长的时间中,任何关系都是流动的,变化的。没有任何关系是一成不变的伟大。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康德著作全集:前批判时期著作1(1747-1756)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