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哲学大师冯友兰以鸿篇巨制构筑了其哲学体系,却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及质朴又饱含洞见的随笔作品为这些哲学思想增添了盎然的诗意。要 就是一部“冯体哲学随笔”的选集。
内容简介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一九二O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菩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作者简介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O),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一九二O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师从杜威、伍德布里奇等名师,一九二四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菩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他毕生的事业可以概括为“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学者。
目录
人生哲学
一种人生观
《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序言
对于人生问题的一个讨论
人生术
哲学与人生之关系
论命运
人生成功之因素
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哲学精神
论“比较中西”
泛论中国哲学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老子哲学
孟子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论民族哲学
儒家哲学之精神
先秦儒家哲学述评
中国哲学与民主政治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生活境界
新对话(一)
谈儿女
评艺文
赞中华
致中和
存诚敬
境界
论风流
祭母文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我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点经验
精彩书摘
性善与性恶 哲学家常有以“人心”、“道心”,“人欲”、“天理”对言。性善性 恶,亦为中国几千年来学者所聚讼之一大公案。我以上专言欲,读者必以为 我是个“不讲理的戴东原”(胡适之先生语),专主“人欲横流的人生观”( 吴稚晖先生语)了。我现在把我的意思申言之。我以为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 ,他本来无所谓善恶,他自是那个样子。他之不可谓为善或恶,正如山水之 不可谓为善或恶一样。后来因为欲之冲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尽包诸 欲,于是被包之欲,便幸而被名为善,而被遗落之欲,便不幸而被名为恶了 。名为善的,便又被认为天理;名为恶的,又被认为人欲。天理与人欲,又 被认为先天根本上相反对的东西,永远不能相合。我以为除非能到诸欲皆相 和合之际,终有遗在和外之欲,因之善恶终不可不分。不过若认天理人欲为 根本上相反对,则未必然。现在我们的道德及种种制度,皆日在改良。若有 一个较好的制度,就可得到一个较大的和。若所得到之和较大一分,所谓善 就添一分,所谓恶就减一分,而人生亦即随之较丰富,较美满一分。譬如依 从前之教育方法,儿童游戏是恶,在严禁之列,而现在则不然。所以者何? 正因依现在之教育方法,游戏也可包在其和之内故耳。假使我们能设法得一 大和,凡人之欲,皆能包在内,“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则 即只有善而无恶,即所谓至善;而最丰富最美之人生,亦即得到矣。至于人 类将来果能想出此等办法,得到此等境界与否,那是另一问题了。 理智之地位 以上所说,是中、和、通之抽象的原理。至于实际上具体的中、和、通 ,则需理智之研究,方能得到。譬如“饮酒无量,不及乱”,虽仅有关于个 人,而若能知如何是乱,则亦已牵及过去经验,一牵及过去经验,便有推理 作用。至于我之自由,究竟若何方不侵犯他人之自由,以及社会上政治上诸 种制度之孰好孰不好,则更非理智对于各方情形具有切实的研究不能决定。 儒家书中,每说“时中”,盖以“中”为随时而异。如此则理智尤必须对于 “时”有精确的知识,方能使我们知道如何为“中”。理智在人生之地位及 其功用,在引导诸欲,一方面使其能得到满足,一方面使其不互相冲突。理 智无力,欲则无限。 梁漱溟先生近来提倡孔家哲学。孔子也讲中和,不过梁先生说:“如是 之中或调和,都只能由直觉去认定。到中的时候,就觉得俨然真是中,到不 调和的时候,就俨然确是不调和。这非理智的判断,不能去追问其所以,或 认定就用理智顺着往下推。若追问或推理,便都破坏柢牾讲不通了。”“于 是我们再来看孔子从那形而上学所得的另一道理。他对这个问题,就是告诉 你最好不要操心。你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找个道理打量计算着去走。若是打量 计算着去走,就调和也不对,不调和也不对,无论怎样都不对;你不打量计 算着去走,就通通对了。人自然会走对的路,原不需你操心打量的。遇事他 便当下随感而应,这随感而应,通是对的。要于此外求对,是没有的。”“ 孔家本是赞美生活的,所有饮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出于自然流行,并不排 斥,若能顺理得中,生机活泼,更非常之好的;所怕理智出来分别一个物我 ,而打量计较,以至直觉退位,成了不仁。”所有饮食男女本能的情欲,都 出于自然流行,若能顺理得中,生机活泼,更非常之好,正是本文所主张者 。其与梁先生所说不同之点,即在本文以为中和是“理智的判断”之结果, 而梁先生则以为“只能由直觉去认定”。 关于梁先生所说,有两个问题:(一)梁先生所说,果是不是孔子所说。 (二)梁先生所说,实际上果对不对。我们现在既非讲中国哲学史,故可专就 第二问题,加以讨论。梁先生所以主张直觉能认定中和者,其根本的假定( 不说是孔子之根本的假定者,因第一问题,未曾解决,故未可即归孔子)是 :宇宙大化“是不断地往前流,往前变化;又调和与不调和不能分开,无处 无时不是调和,亦无处无时不是不调和者”。“我们人的生活更是流行之体 ,他自然走他那最对,最妥帖,最适当的路。他那遇事而感而应,就是个变 化。这个变化自要得中,自要调和,所以其所应无不恰好。所以儒家说‘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只要你率性就好了。”这就是梁先生主张直觉生 活的理论。直觉不会错的。以人之生活,自然走最对的路,而直觉又是其自 然的、直接的表现故。我以为人是要走那“最对,最妥帖,最适当的路”。 “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都是因为要走那条路。但是必待于他们去忧 去劳,即足见人不能“自然”走那条路。梁先生以为人之所以不自然走那条 路者,由于人“打量计算着走”,不凭直觉。但姑即假定“打量计算着走” 为不对,但自“无始以来”,人既多“打量计算着走”,即又足以证明人不 能“自然”走那最对的路。人既不能“自然”走那最对的路,我们何以敢断 定其“所应无不恰妒昵?梁先生必以为人之所以“打量计算着走”者,因为 人不凭直觉;不过梁先生所谓直觉之存在,正赖人之自然走最对的路为大前 提。若大前提非事实——无论其因何而非事实——则断案之非事实,亦即随 之了。 假使我们都如小说上所说的神仙,想要什么立时就有什么,诸欲既能随 时满足而又不相冲突,则当下即是美满人生,当然可专凭直觉,但其时也就 无人谈起直觉了。但无论若何乐观的人,他总不能说我们现在的人生,就是 这样美满。诸欲不易满足而又互相冲突,已如上述。即世界志士仁人所提倡 之人生方法,亦五光十色,令人目眩。于此而有种种人生问题,于此而欲解 决此种问题,若不依理智,将何依呢?即梁先生于诸种人生态度之中选出直 觉,以为我们行为之指导者,但其所以选出直觉者,仍是理智研究之结果, 一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仍是理智之产物。姑即认直觉生活之果可贵,但 吾人所以知直觉可贵,理智之可贱者,仍是理智。吾人或选理智,以解决人 生问题;或选直觉,以解决人生问题。所选虽不同,而选者则一——同是理 智。由此则可知理智在人生之地位了。 梁先生说:“一般人总要推寻定理,若照他那意思看,孔家所谓‘钓而 不网,弋不射宿’,‘君子远庖厨’,未免不通。既要钓何如网,既不网也 就莫钓,既要弋就射宿,既不射宿也就莫弋,既不忍食肉就不要杀生,既杀 生又何必远庖厨。”我以为即不必诉于直觉,也不见得此种办法不通。我们 对于牛羊,一方面“悯其无罪而就死地”,而不欲杀之,一方面要食其肉而 欲杀之。两方冲突,故有此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办法以调和之。“君 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唐明皇何必掩面(姑假定他真会掩面)? 掩面又何救于太真之死?但他不愿见其死,故佯若不见。据近来析心术派的 心理学讲,人自己哄自己之事甚多,因人生不少不如意事,若再不自己哄自 己,使不能满足之欲,得以发泄,则人生真要“凶多吉少”了。P9-12
前言/序言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