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兵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十一家注孙子/中华国学文库》是《孙子兵法》*为重要的传本。
《十一家注孙子/中华国学文库》汇集曹操、杜牧、李筌、王皙、梅尧臣、贾林、张预等十一家注释,使《孙子兵法》一书的内容更为丰满。各家注释不仅解释文字、疏通文意,而且加入了大量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这样使对作战谋略的阐释不流于单纯的说理,如此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兵家策略。
《十一家注孙子/中华国学文库》所据底本为宋刊本。
内页插图
目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及其流变(代序)
凡例
参引书目
十一家注孙子卷上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十一家注孙子卷中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十一家注孙子卷下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附录
一、孙子本传
二、注孙子序
三、注孙子序
四、孙子后序
五、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
六、孙子集注序
七、孙子兵法序
八、孙子叙录
九、孙子集注序
前言/序言
《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缘起,要从九十年前说起。
1920年,中华书局在创办人陆费伯鸿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纂《四部备要》。这套汇集三百三十六种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经史子集的“最要之书”,校订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一经推出,即以其选目实用、文字准确、品相精美、价格低廉的鲜明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人研治学问、阅读典籍的需要,广受欢迎。丛书中的许多品种,至今仍为常用之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倡导系统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六十馀年来,在新的学术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导下,数千种古籍得到了系统整理,并涌现出许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为学界所必备。
同时,随着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国学,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普惠全人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当此之时,符合当代国民阅读需要的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现,实为当务之急。于是,《中华国学文库》应运而生。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自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最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已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中华国学文库》将逐年分辑出版,每辑十种,一次推出;期以十年,以毕其功。在此,我们诚挚希望得到学术界、出版界同仁的襄助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中华书局自1912年成立,至今已近百岁。我们将《中华国学文库》当作向中华书局百年诞辰敬献的一份贺礼,更是向致力于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实现复兴大业的全国人民敬献的一份厚礼。我们自当努力,让《中华国学文库》当得起这份重任,这份荣誉。
《古籍精粹:孙子兵法思想溯源与传承》 一、 引言 《孙子兵法》,这部诞生于中国春秋末期的军事巨著,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精辟的论述、深刻的洞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个人修养等各个领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古籍精粹:孙子兵法思想溯源与传承》旨在深入挖掘《孙子兵法》的内在价值,探究其思想的源头流变,梳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脉络,并尝试阐释其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我们并非重复性地解读字面含义,而是力求穿透历史的迷雾,触摸作者孙武的真切思想,感受其思想体系的独特魅力,以及后世学者如何传承、发展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二、 思想的源流:春秋战国时代的智慧碰撞 《孙子兵法》并非凭空而生,它的产生深刻地烙印着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征。那是一个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乱世,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乱世的催生: 战乱频仍,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对军事理论和实践的需求空前高涨。《孙子兵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以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原则,对于处在生死存亡边缘的各国统治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指导意义。孙武本人作为吴国大将,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为这部兵法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诸子百家的对话: 当时的思想家们,如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都在思考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定天下。虽然他们的关注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和人类生存智慧的探索。《孙子兵法》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之间,并非完全孤立。例如,其“道”的概念,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自然发展。其对“利”的重视,也与法家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有某种契合。然而,《孙子兵法》以其独特的军事视角,将这些哲学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战争实践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智慧体系。 三、 核心思想的辨析与阐释 《孙子兵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思想的系统性、深刻性和实用性。本书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进行深入辨析: “道”的战略哲学: 孙子将“道”置于“五事七计”之首,强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弗诡也。”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号召力,更是对人心凝聚、思想统一的深刻洞察。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在于其内部的和谐与认同。“道”的意义在于,将战争的胜负归结为民心向背,将军事斗争上升到政治和伦理的高度。这与后世许多片面强调武力的军事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知”的认知范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脍炙人口的论断之一。这里的“知”,并非简单的信息收集,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洞察与分析能力。它要求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意图、优劣势、地形、天时、人心等一切可能影响战局的因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种认知范式,要求我们在制定任何决策时,都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理性的分析之上,避免盲目和冲动。这种“知”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势”的动态控制: 孙子强调“势”,即“权”与“形”。“势”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断变化的有利局面,它需要军事家去创造、去利用、去把握。《孙子兵法》的许多篇章,如《虚实》、《军争》、《地形》等,都在阐述如何通过灵活的战术、巧妙的布局来形成对我方有利的“势”,并伺机而动。这是一种强调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反对被动应战和僵化思维。 “法”的体系构建: “三军之事,莫重于奖赏,莫大于爵禄;而三军之士,莫重于赏罚。”孙子将“法”作为治军的重要手段,强调赏罚分明,制度严明。这体现了其对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高度重视。然而,孙子的“法”并非冷冰冰的规则,而是与“道”和“势”相结合,服务于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严明的法度能够确保军队的战斗力,而“道”的凝聚力则能够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形成“势”的合力。 四、 传承与演变:历史中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思想深度,更在于它在历代学者和军事家的不断解读、传承与发展中,得以历久弥新。 历代注家的贡献: 自问世以来,《孙子兵法》便成为兵家必读之书,吸引了无数的注家。从曹操的《孙子注》,到唐朝杜牧的《孙子注》,再到宋朝何氏的《孙子注》等,每一代注家都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时代特点和战争实践,对《孙子兵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他们或侧重于军事战术,或侧重于政治策略,或侧重于哲学义理,极大地丰富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内涵。这些注疏,本身就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学术史。 军事实践中的应用: 《孙子兵法》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军事指挥和战争实践。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到唐朝的李靖,再到明朝的戚继光,以及近代的毛泽东,无数杰出的军事家都从《孙子兵法》中汲取了智慧,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和运用,也反过来印证了这部兵法的强大生命力。 跨越时空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孙子兵法》的意义也在不断拓展。它所蕴含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知己知彼”的原则,在商业竞争、外交谈判、个人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对“势”的把握和对“道”的理解,也为我们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五、 当代价值的重塑与反思 在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竞争与合作并存。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重新审视和利用《孙子兵法》的智慧? 非军事领域的拓展: 《孙子兵法》的思想,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在商业管理中,如何制定战略、洞察市场、应对竞争?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处理冲突、化解矛盾、赢得信任?在个人成长中,如何规划目标、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这些问题,都能在《孙子兵法》中找到深刻的启示。例如,“避实击虚”的原则,可以应用于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策略,可以应用于营销推广和危机公关。 信息时代的“知”与“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变得更加重要,但也更加复杂。如何在大数据中筛选出真正有效的信息?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和噪音?《孙子兵法》强调的“深谋远虑”、“因敌变化而取胜”,在信息时代的“谋”显得尤为关键。它提醒我们,仅仅掌握信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分析、判断和运用信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反思与警惕: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其核心目标始终是“胜”。在当代,我们更需要警惕过度推崇“斗争”而忽视“和平”的倾向。理解《孙子兵法》,不应是为了煽动冲突,而是为了更好地避免冲突,促进和平与发展。其“全胜”的思想,强调的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而“不战而屈人之兵”更是将和平作为最高追求。 六、 结语 《孙子兵法》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其思想的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本书《古籍精粹:孙子兵法思想溯源与传承》致力于从思想的源头,到历史的传承,再到当代的价值重塑,全方位地展现这部伟大兵法的深邃内涵。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辨析与阐释,引导读者超越字面的理解,去感悟孙子智慧的精髓,并将其中的积极因素,融会贯通于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智慧的世界贡献一份力量。这部兵法,不仅仅是古代的军事遗产,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宝库,是照亮未来之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