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观
归国杂感
贞操问题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作的
差不多先生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所谓“中小学文言运动”
漫游的感想
信心与反省
三论信心与反省
科学的人生观
工程师的人生观
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再造心灵
少年中国之精神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易卜生主义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不朽——我的宗教
新思潮的意义
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
《吴虞文录》序
《尝试集》四版自序
《蕙的风》序
孙行者与张君劢
“老章又反叛了!”
整理国故与“打鬼”——给浩徐先生信
名教
领袖人才的来源
“旧瓶不能装新酒”吗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
整理记忆
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
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
终生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
十七年的回顾
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
追想胡明复
九年的家乡教育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追悼志摩
追忆曾孟朴先生
广州杂记
平绥路旅行小记
丁在君这个人
高梦旦先生小传
新生活观
归国杂感
我在美国动身的时候,有许多朋友对我道:“密斯忒胡,你和中国别了七个足年了,这七年之中,中国已经革了三次的命,朝代也换了几个了。真个是一日千里的进步。你回去时,恐怕要不认得那七年前的老大帝国了。”我笑着对他们说道:“列位不用替我担忧,我们中国正恐怕进步太快,我们留学生回去要不认得他了,所以他走上几步,又退回几步。他正在那里回头等我们回去认旧相识呢。”
这话并不是戏言,乃是真话。我每每劝人回国时莫存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我自己回国时,并不曾怀什么大希望。果然船到了横滨,便听得张勋复辟的消息。如今在中国已住了四个月了,所见所闻,果然不出我所料.七年没见面的中国还是七年前的老相识!到上海的时候,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拉我到大舞台去看戏。我走进去坐了两点钟,出来的时候,对我的朋友说道:“这个大舞台真正是中国的一个绝妙的缩本模型。你看这大舞台三个字岂不很新?外面的房屋岂不是洋房?里面的座位和戏台上的布景装潢又岂不是西洋新式?但是做戏的人都不过是赵如泉、沈韵秋、万盏灯、何家声、何金寿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二十年前的旧古董!我十三岁到上海的时候,他们已成了老角色了。
……
细细品味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的视角虽然立足于他所处的时代,但其所探讨的许多议题——例如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如何构建一个真正自由的社会结构、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应扮演的角色——至今依然是悬而未决的时代母题。阅读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奇妙的错位感:既能清晰辨认出历史的底色,又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些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境遇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说明作者的洞察力已经触及了人类社会运作的某些永恒规律。这种“古为今用”的阅读体验,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焕新,它不是一份过时的历史文献,而是一份需要我们不断重新解读、持续对话的智力遗产,让人深思良久,受益无穷。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怀,这份关怀超越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于“人”本身。在许多宏大叙事中,个体的经验和感受常常被简化或牺牲,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却始终将个体经验置于中心位置,探讨如何在变动的时代洪流中,保持内心的完整与独立。这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坚守,在今天这个强调集体和效率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每一次的社会变革,最终都要通过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去实现和体验。阅读这些篇章,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坚韧的力量,激励我在面对生活的琐碎与挑战时,不忘初心,捍卫自己思想的自由疆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醍醐灌顶,远比单纯的知识输入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清澈见底”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难懂,作者的文字犹如山涧的溪流,自然流淌,却蕴含着令人惊叹的穿透力。这种朴素的力量,恰恰是其思想力量的最佳注脚。即便是探讨宏大叙事或复杂的哲学命题时,他也能用最日常、最简洁的词汇将其阐释得清晰明了,让人仿佛能立刻抓住其核心要义,毫不费力地进入其构建的世界观中。这种清晰性,对于希望理解现代思想脉络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它打破了“深刻必然等于晦涩”的迷思,证明了真正的智慧,往往能以最优雅、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令人由衷敬佩其文字驾驭之纯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中带着一丝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内页的纸张选材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排版的匠心独运,字体的选择既保持了古典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疏密有致的布局使得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件精心布置的艺术品,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装帧上的这些细节处理,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质感,让它不仅仅是一本思想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它让我想到过去那些油墨芬芳、墨香四溢的年代,是对阅读本身的一种敬意,也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当今快餐式的阅读风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一次仪式感的回归。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篇章,我立刻被其散发出的那种深邃而又克制的理性光芒所吸引。作者的论述方式,并非是那种激昂的口号式陈述,而是如同一个冷静的解剖者,抽丝剥茧地剖析着时代症结。他似乎总能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洞察到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其论据的构建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同精密的钟表构造,每一个齿轮都紧密咬合,推动着论点的清晰展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语句,去体会其背后的深思熟虑。这种思考的深度,迫使读者也必须调动起自身的全部心智去跟进,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去质疑、去求证。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与回馈,是阅读一本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著作时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评分读书经典,买了囤着
评分胡适思想是温和的,以前受到打压是错误的
评分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评分经典之谓经典,果不虚传也。
评分正版书,第三次买书了。
评分发货速度不快 书是正版的,总之还不错吧
评分书还可以,有兴趣的买来看看
评分书本质量好,内容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