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的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部书让人耳目一新,开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精彩书评
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胡适
为一位刚刚逝世的大人物作传,能做到不存私见、评价公允、褒贬分明,殊非易事。百年后读此传记,仍能栩栩如生地感受到传主其人、其时代,非有高屋建瓴的史识、客观公正的史德及纵横驰骋的史笔不能为之,足令后世沉溺于“遵命史学”泥坑中人无地自容。
——章立凡 目录
序 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附 录
二十世纪之新鬼 精彩书摘
《李鸿章传/跟大师学国学·精装版》: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日: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以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日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比斯麦,叩之日:“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比斯麦应之日:“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日:“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比斯麦良久日:‘‘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李默然云(此语据西报译出。寻常华文所登于《星轺日记》者,因有所忌讳,不敢译录也)。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怒李者亦在此。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故吾今此书,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
不宁惟是,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孟子日:“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耶?今中国俗论家,往往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吾以为此功罪两失其当者也。
昔比斯麦又尝语李日:“我欧人以能敌异种者为功。
自残同种以保一姓,欧人所不贵也。”夫平发平捻者,是兄与弟阋墙而盛弟之脑也。此而可功,则为兄弟者其惧矣。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故吾所论李鸿章为功罪于中国者,正别有在。
李鸿章今死矣。外国论者,皆以李为中国第一人。又日:“李之死也,于中国今后之全局,必有所大变动。”夫李鸿章果足称为中国第一人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今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李之死于中国全局有关系与否,吾不敢知;而要之现在政府失一李鸿章,如虎之丧其伥,瞽之失其相,前途岌岌,愈益多事,此又吾之所敢断言也。抑吾冀夫外国人之所论非其真也。使其真也,则以吾中国之大,而惟一李鸿章是赖,中国其尚有瘳耶!
…… 前言/序言
《李鸿章传》,一名《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初版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后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 且均有建树, 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
梁启超先生对于人物传记类的写作非常重视,他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专列“人的专史”, 详细讲解各类传记的特点、作法等,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撰写了一系列的传记著作,所写人物涉及古今中外,如《南海康先生传》、《戊戌六君子传》、《袁崇焕传》、《郑和传》、《王荆公传》、《陶渊明传》、《管子传》、《意大利建国三杰传》、《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等。
梁启超先生特别注重给当代人物作传, 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指出:“近代的人学术事功比较伟大的, 应当为他们作专传。…… 尤其是最近的人, 一经死去, 盖棺论定, 应有好传述其生平。即如西太后、袁世凯、蔡锷、孙文都是清末民初极有关系的人,可惜都没有好传。此时不作, 将来更感困难。此时作,虽不免杂点偏点, 然多少尚有真实资料可凭。此时不作,往后连这一点资料都没有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当前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于九月二十七日病逝之后, 梁启超便立即着手为他作传,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李鸿章传》, 成为研究李鸿章最早的传记著作。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 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末章“结论” 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十五位政治人物,即霍光、诸葛亮、郭子仪、王安石、秦桧、曾国藩、左宗棠、李秀成、张之洞、袁世凯、梅特涅、格兰斯顿、爹亚士(梯也尔)、井伊直弼、伊藤博文,逐一比较点评,对于李鸿章一生之人品、学识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
梁启超先生之作《李鸿章传》, 不同于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之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该传让人耳目一新,开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 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梁启超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 其私交亦泛泛不深”,但他为李鸿章作传,却处处以“公平之心”, “多为解免之言,颇与俗论异同者”,如李鸿章之签订《马关条约》,世人皆骂李为秦桧、张邦昌,对此,梁启超指出: “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如何矣?”这种不存私见、褒贬分明、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了一位史家所具有的史德、史识。
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 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 横的竖的,网罗无遗。…… 此种专传, 其对象虽止一人, 而目的不在一人”。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本次整理出版,我们以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1989年影印本为底本,参校中华书局民国十五年(1926) 聚珍仿宋本《饮冰室文集》,并重新标注新式标点。在编校过程中, 除对一些明显讹误进行更正外,尽量保持作品原貌。书后所附《二十世纪之新鬼》一文,是梁启超先生对二十世纪初年逝世的五大“世界之巨人”域多利亚(维多利亚女王)、星亨、格里士比、麦坚尼(麦金莱)、李鸿章的比较评论,摘自《饮冰室自由书》。
《史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巨著,照亮华夏文明的千年回响 浩渺史海,波澜壮阔。千年之前,司马迁怀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以一支生花妙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这部不朽的史学瑰宝——《史记》。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思想的殿堂,一幅生动的画卷,一部智慧的宝库,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史记》以其宏大的体例、精湛的笔法、深刻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基石。其“纪传体”的编纂方式,开创了后世正史的先河,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从黄帝时代直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脉络。它所记载的,远不止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到经济文化的繁荣,从军事战略的运用,到思想学术的争鸣,无不细致入微,生动呈现。 宏大叙事的史诗画卷:从洪荒传说到帝国辉煌 《史记》的开篇,并非从文献记载最为详实的时期开始,而是选择了更具神话色彩的黄帝时代。这并非偶然,司马迁深谙“信史”的内涵,他并非一味追求史料的严谨,而是力图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探寻民族精神的根脉。《五帝本纪》以近乎史诗般的笔触,描绘了尧、舜、禹等先贤的德政,塑造了中华民族早期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随后,《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则记录了王朝的兴衰更迭,夏朝的“家天下”,商朝的祭祀与占卜,周朝的礼乐与封建,每一章都如同精心雕琢的画面,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结构。 然而,《史记》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当笔锋转向春秋战国,一段风云激荡的时代便扑面而来。《春秋》之后,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群星璀璨。《六国年表》以严谨的编年体,勾勒出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动态发展。而《世家》则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诸侯国,从鲁国、齐国、晋国到秦国、楚国,它们的兴衰起伏,折射出大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命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晋国“三家分晋”的悲壮,看到了楚国的雄心勃勃,也看到了秦国的崛起与吞噬。 进入秦汉帝国时期,《史记》更是进入了高潮。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才大略,到陈胜吴广起义的燎原星火,再到汉高祖刘邦的布衣将相,以及汉武帝的雄才伟略,《史记》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的诞生与巩固。司马迁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刻画,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细节的描摹,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激荡与风云。 人物画廊的群像闪耀:百态人生,千古风流 《史记》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司马迁并非简单的历史记录者,他更是一位洞察人性的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智慧与愚蠢,他们的伟大与渺小,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暴虐无道,到“文景之治”的汉初皇帝的休养生息;从“兵仙”韩信的运筹帷幄,到“国士无双”的项羽的霸王悲歌;从“汉初三杰”的政治智慧,到“战国四君子”的门客风云;从“刺客列传”中荆轲、聂政的赴死悲壮,到“游侠列传”里侠客的快意恩仇……《史记》中的人物,构成了一部宏大的中国古代人物图鉴。 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感来刻画其性格。他写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写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也写范雎的忍辱负重,写商鞅的改革决心。他笔下的人物,并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即使是后世评价甚高的刘邦,司马迁也毫不避讳地写出了他的粗俗与狡诈;而备受诟病的秦始皇,司马迁也承认了他的历史功绩。这种客观而深刻的评价,正是《史记》超越一般史书的关键所在。 思想宝库的智慧启迪:洞察世事人情,感悟人生哲理 《史记》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历史的叙述,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人生智慧。司马迁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试图从中提炼出适用于后世的经验教训。 《史记》中充斥着对政治得失的深刻洞察。例如,“鸿门宴”中刘邦的沉着应对,展现了危机时刻的智慧;“马邑之谋”中汉武帝的权谋与决策,揭示了国家战略的复杂性;“酷吏列传”则深刻剖析了严刑峻法的危害。司马迁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呈现,无声地向后人传递着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 此外,《史记》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从“货殖列传”中对经济活动和商人角色的描绘,到“滑稽列传”中对善于言辞者的观察,再到“佞幸列传”中对权力腐蚀下的畸形关系的揭示,司马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以及社会环境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史记》中的许多篇章,更是成为后人感悟人生哲理的宝库。“项羽本纪”中的悲壮与无奈,“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忠而被谤与壮志难酬,都引发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刺客列传”中的生死抉择,更是将人性中的勇气、忠诚与牺牲精神推向极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史学精神 司马迁撰写《史记》并非易事,他经历了宫刑之辱,身心备受煎熬。然而,正是这种巨大的痛苦,成就了他更加坚韧的意志和更加深刻的洞察。他以近乎殉道的精神,坚持完成了这部巨著,他的史学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求真务实: 司马迁重视史料的考证,虽然他无法回避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求真实地记录历史。 独立思考: 他不为权势所动,不为流俗所惑,敢于独立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自己“一家之言”。 人本主义: 他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情感,将历史的叙述与人的生命体验紧密结合。 人文关怀: 他希望通过历史的记载,为后人提供借鉴,警示后人,感悟人生,传承文明。 《史记》的价值与影响 《史记》的出现,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学典范: 它的纪传体体例,成为后世正史的通行范式,其精湛的叙事技巧,至今仍为史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所借鉴。 文学瑰宝: 《史记》的语言洗练生动,人物刻画入木三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想启蒙: 它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人生哲理,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启迪,帮助人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反思自我。 文化传承: 《史记》以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经典。 阅读《史记》,就像推开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华夏文明的千年回响,感受那些伟大的灵魂与渺小的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激荡与沉浮。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它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传承文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司马迁的《史记》都将作为一部永恒的经典,继续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