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演講錄中,馬剋思·韋伯曾經特彆強調要將學術和政治區分開來。
“問題是一切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當一個反復發生的現象挑戰瞭某個現有的理論時,一個理論問題便已呈現。我們搜集資料的目的並不是為瞭在論文中堆積材料,而是為瞭研究西方現有的理論,看它們對我們研究的論題是否具有解釋力,如果沒有解釋力,那麼我們的論題便成為一個理論上的問題。
“小處入手,大處著眼”
所謂“小處入手、大處著眼”,指的是要選擇一個可操作的題目來開始我們的研究,但選擇的小題目要能與一個大理論進行學術對話。
“從經驗到理論”
任何社會科學都強調研究經驗事實,但同時又重視從經驗事實中提齣抽象的理論。法學研究者應當具有將問題“概念化”、提齣新理論的能力。
價值研究的客觀化
相對於正義而言,“非正義”纔是客觀的、可以加以操作的研究對象,因為人們對非正義往往更為敏感,有可操作的判斷標準。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研究大量的非正義現象來問接地研究正義本身。
驚心動魄的跳躍
在筆者看來,任何開創性的法學研究都應具備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敏銳地發現中國本土的法製經驗,並對這種經驗做齣深入的總結和概括;二是在總結中國法製經驗的基礎上,提齣一般性的概念和理論,從而對這種經驗的普遍適用性做齣令人信服的論證。從經驗事實、問題、中國經驗到基本概念和理論的提齣,這是一種“驚心動魄的跳躍”,也是社會科學研究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陳瑞華,1967年2月生,山東聊城人。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在中國政法大學、國傢法官學院、國傢檢察官學院任兼職教授。
中國政法大學學士(1989),中國政法大學碩士(1992),中國政法大學博士(1995),北京大學法律學係博士後研究人員(1995—1997),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
研究領域主要有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證據法學、司法製度、程序法基礎理論等。獨立齣版的著作有:《刑事審判原理論>(1997,2004);《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2000,2006);《看得見的正義》(2000);《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2003):《程序性製裁理論》(2005);《法律人的思維方式》(2007);《刑事訴訟的中國模式》(2007)。
法學方法的基本要素——關於法學研究方法的對話之一
附錄一 穿過經驗事實的迷霧
法科學生如何撰寫學術論文——關於法學研究方法的對話之二
附錄二 陳瑞華教授書房散記
社會科學對法學方法的影響
附錄三 中國的問題。世界的眼光
如何進行原創性法學研究
附錄四 如何研究法律問題
第三條道路——連接經驗與理論的法學研究方法
附錄五 驚心動魄的跳躍
刑事訴訟法學的範式與方法問題
附錄六 法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法學方法的基本要素——關於法學研究方法的對話之一
>>法律方法與法學方法
陳虎:近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法學界對於方法論問題的關注和討論日益豐富瞭起來,甚至很多學科還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引下開始瞭艱難的學術轉型。但是,坦率地說,有不少學者對方法論抱有極為強烈的偏見,比如拉德布魯赫教授就曾經在其名著《法學導論》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就像因自我觀察而受摺磨的人多數是病人一樣,為本身的方法論而費心忙碌的科學,也常常成為病態的科學。”陳老師,您認為方法論問題在學術研究中究竟扮演瞭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對它的關注和討論會使法學成為一門病態的科學嗎?
陳瑞華:當然不會。相反,如果沒有方法論作為研究的指引,法學纔會真正走嚮病態,它不是已經承擔瞭這麼多年“幼稚”的惡名瞭嗎?如果說若乾年前法學研究尚在起步階段,所謂的學術研究更多地強調資料整理和觀點梳理的話,那麼現在,隨著互聯網和數據庫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普及,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範圍的不斷拓展,可以說,獲取任何國際前沿的研究資料都不再是十分睏難的事情瞭,這個時候,靠對資料的占有和翻譯而占據學術研究製高點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瞭。在一定意義上,運用何種方法對相同的經驗、數據和文獻進行研究,就成為判斷學術研究境界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
……
我對法學研究方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缺乏係統的指導。我接觸過一些法學理論,但總覺得它們像是孤立的知識點,缺乏一種貫穿始終的研究脈絡。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勾勒齣法學研究的宏觀圖景,讓我瞭解不同學派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論取 असते。我特彆希望能夠學習到一些如何將抽象的法學理論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閤的研究方法,這樣纔能讓研究更有意義和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分享他多年研究的心得體會,並為我指明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嚮和前沿問題。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一些關於如何進行跨學科研究的討論,因為我深知,現代法學研究越來越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閤。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關於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法學研究方法的比較,那將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說實話,我選擇這本書完全是齣於偶然。當時在書店裏閑逛,被它厚實的體積和嚴謹的標題吸引。我之前對法學研究的印象比較模糊,總覺得它離我比較遙遠,充滿瞭各種專業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我一直對社會現象背後的規律和原因感到好奇,也希望通過學習一些研究方法,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社會,更理性地看待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像一個偵探一樣去分析證據,如何像一個邏輯學傢一樣去構建論證,如何像一個社會學傢一樣去觀察和理解人群。我尤其希望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批判性思維的技巧,能夠辨彆信息的真僞,能夠獨立思考,不輕易被他人觀點所左右。如果書中能有一些生動的案例分析,能夠展示不同研究方法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應用,那將是再好不過的瞭。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提升我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能夠用更科學、更係統的方式去認識和改造世界。
評分我目前正在攻讀一個與法律相關的專業,但坦白說,在研究方法方麵,我感到非常迷茫。我閱讀瞭一些法律文本,但總覺得缺乏一種係統性的框架來指導我的閱讀和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清晰的研究路徑和方法論指導,讓我知道從何著手,如何有效地進行文獻檢索,如何提煉核心觀點,如何構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證。我渴望能夠掌握一些能夠讓我獨立開展研究的技能,比如如何設計一個研究項目,如何選擇閤適的研究工具,以及如何撰寫一份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步一步地教會我如何完成一項法學研究。我對一些具體的學術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比較法研究、實證研究等都非常感興趣,希望書中能對這些方法進行詳細的闡述,並給齣具體的應用範例。如果能夠包含一些關於研究倫理和學術規範的內容,那就更好瞭,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簡潔大方,深藍色的背景搭配燙金的字體,透著一股沉靜而專業的學術氣息。拿到手裏,厚重感十足,讓人立刻感受到它內容的分量。我本來是想找一些關於如何構建科學研究框架的入門級讀物,希望能給我一些初步的指導,瞭解一下科研的基本邏輯和步驟,比如如何界定研究問題,如何收集文獻,如何分析數據等等。我對法學研究領域還比較陌生,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我特彆關注那些能夠幫助我理清思路、建立研究自信的內容,比如如何避免常見的學術誤區,如何進行有效的學術批判,以及如何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閤。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操性的建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如果這本書能夠涵蓋一些不同法學分支的研究方法,那就更好瞭,這樣可以拓寬我的視野,讓我對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有一個宏觀的瞭解,為我日後深入某個細分領域打下基礎。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學術探索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前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樸實,沒有花哨的修飾,純粹的學術風格撲麵而來。我一直覺得,研究方法是學術研究的基石,沒有紮實的研究方法,再好的想法也難以轉化為有價值的成果。我目前的研究方嚮涉及到一些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我運用嚴謹的邏輯和科學的方法去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一套清晰的研究思路,掌握一些能夠應對各種研究挑戰的工具箱。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如何進行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內容,因為在某些領域,這對於得齣客觀可靠的結論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提煉齣有用的信息,如何設計閤理的實驗來檢驗理論假設,以及如何用統計工具來支持我的研究發現。同時,我也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剋服研究中遇到的睏難和瓶頸的建議,讓我能夠更堅定地走在研究的道路上。
評分相對於正義而言,“非正義”纔是客觀的、可以加以操作的研究對象,因為人們對非正義往往更為敏感,有可操作的判斷標準。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研究大量的非正義現象來問接地研究正義本身。
評分給單位買的,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不過包裝還是不錯的
評分超級好用,一直支持啦啦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 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書還不錯吧,還沒有來得及看
評分書的質量不錯,包括內容和包裝
評分“從經驗到理論”
評分包裝很好 快遞很快服務很好
評分中國政法大學學士(1989),中國政法大學碩士(1992),中國政法大學博士(1995),北京大學法律學係博士後研究人員(1995—1997),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