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是一部結構來謹、資料豐富、內容充實的斷代史,在不少問題上有獨特的見解,自成一傢可言。相信對這一段曆史感興趣的讀者能夠從中看到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為參考。
內容簡介
《劍橋中國史》是劍橋曆史叢書的一種。本書為第3捲,論述隋唐時期的王朝曆史,作為《劍橋中國隋唐史》的上捲。原書於1979年齣版,在一定程度上代錶瞭國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書是一部結構來謹、資料豐富、內容充實的斷代史,在不少問題上有獨特的見解,自成一傢可言。相信對這一段曆史感興趣的讀者能夠從中看到西方學者的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為參考。
本書的特點之一是,對隋唐史上有爭議的重要曆史人物和事件,提齣瞭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創見。特點之二是它填補瞭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環節,乃至空白。特彆之三是它在論述隋唐史時,沒有局限於隋唐史本身,而是將隋唐史放在中國古代曆史,特彆是從漢至宋的曆史長河中去考察。特點之四是它極其重視史料真僞和專題研究,並且廣泛吸取瞭各國的學術研究成果。
目錄
總編輯序
圖錶
第一章 導言
劍橋大學中文教授 崔瑞德
全國統一的形成
製度變化
經濟和社會變化
隋唐和外部世界
史料的問題
第二章 隋朝,581-617年
前耶魯大學查爾斯·西摩講座曆史教授 已故芮沃壽教授
6世紀的中國
開國者隋文帝(581-604年在位)及其輔弼大臣
隋代麵臨的大問題
煬帝(604-617年在位)的個性和生活作風
煬帝在位時的問題
第三章 唐王朝的建立:唐高祖(618-626年在位)
伊利諾伊州厄巴納-香潘大學曆史與亞洲研究副教授 霍華德·韋剋斯勒
奪取政權的經過
唐王朝對全國控製的擴展
對內政策
唐王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玄武門之變和內禪
第四章 唐政權的鞏固者唐太宗(626-649年在位)
霍華德·韋剋斯勒
太宗朝的群臣
朝廷的“地區性政治
國內政策和改革
旨在加強中央權力的政策
繼承問題的鬥爭
第五章 高宗(649-683年在位)與武後:繼承人與篡位者
崔瑞德和霍華德·韋剋斯勒
武後的興起
武後的當權
高宗的對內政策
對外關係
第六章 武後、中宗和睿宗的統治,684-712年
安大略沃特盧大學曆史助理教授 理查德.W.L.吉索
第七章 玄宗(712-756年在位)
崔瑞德
第八章 中唐、晚唐的宮廷和地方
康奈爾大學曆史教授 C.A.彼得森
第九章 晚唐的宮廷政治
芝加哥大學中國史助理教授 邁剋爾·多爾比
第十章 唐朝之滅亡
密蘇裏-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助理教授羅伯特·薩默斯
後記
精彩書摘
此城位於舊長安的東方和南方。夯實的外圍土城呈長方形,按羅盤方位布局但麵南,東西長5.92英裏,南北寬5.27英裏。城內按職能分成四區,皇城位於中央,背靠北城牆,內為皇帝的居住地、太極殿、宮廷、幾個小議政殿和宮內侍從的居所。皇城南麵隔著寬闊的斜坡是另一圍有城牆的區域,那是行政城,政府各官署就分布在其內的街道上。行政城為一項創新,因為以前的國都與近現代的巴黎和倫敦相似,政府的建築分散在城的其他區域。在這兩個建築群和外城城牆之間,排列瞭108個有長方形圍牆的建築群(這一數字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即9天之數乘以12時辰之數);其中106個為供居住的坊,排列在11條南北嚮和14條東西嚮的大道上。各坊坊內有兩條街,交叉呈十字形,坊四麵的中央各有一城門。另外兩個有圍牆的建築群為市場,一在西城,一在東城。它們是有官監督的城市商業中心。
城的主軸是一條南北嚮的寬闊大街,它從正北有五個門洞的主門通往行政城的中南門。如果一個官員取得瞭能夠通行的官品,他就能穿過行政城直達皇城巨大的南門廣陽門。隋文帝就是在此門樓上俯觀戰敗的陳朝顯貴的。京城和皇宮都以隋文帝在稱帝前所受的封地命名,因此稱大興城和大興殿(作為隋朝的都城,大興之稱富有吉祥之意,它可能使人想到“大興”早已消失的漢朝光榮的業績)。
當村落被清除,城牆拔地而起,城市的外形剛剛構成時,文帝就遷入(皇宮首先完工)。此時正值583年陰曆三月。在有些人的眼中,此城的宏偉輪廓對一個掌權未滿三年的君主來說,未免有些鋪張。楊堅也知道它的內部空蕩蕩,缺人居住,於是采取種種措施吸引人們前來定居。他命令諸王子和皇親國戚在城的西南部建造他們的王府,以推動其他人也來營建。他嚮捐助和建造佛寺的任何人都賞以禦製牌匾。有一史料記載,某人拆除其舊長安城中的房屋,以木料建造新城的寺廟。文帝親自把最佳的位置留給京師佛道寺觀:在南北大道的東麵,大興善寺占瞭整整一個坊。穿過大道,在較不繁華的西麵則為道教的玄都觀。到瞭文帝執政的末年,他眺望其國都,可以看到100多座佛道寺觀。隨著陳之滅亡以及它的精英從其國都遷到大興城,那裏的居民無疑增加瞭。但在文帝末年,甚至可以說到隋亡之時,城的大部分地區仍無人居住,也未竣工。近代發掘的遺址經確定是隋都外城的一段,發掘者發現城的建築有趕時間的跡象。直到偉大的唐帝國繼承隋朝,並改進瞭京城與廣袤而相對穩定的帝國各地的交通,此城纔得到充分的發展。
隋朝初期如此規模的建都工程錶明瞭隋的創建者及其顧問的信念,即他們相信他們的王朝會比以前的政體具有更大的影響,更能長治久安。至少關於前一點,事實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因為唐朝繼承他們以此城為都,並在此地統治中國和整個東亞幾乎達300年之久。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隋唐時期曆史的著作的詳細簡介,內容涵蓋瞭589年至906年間的政治、社會、文化和軍事變遷。 --- 《大唐的崛起與轉型:公元589-906年的中國曆史考察》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隋朝的建立及其短暫的統一,到唐帝國鼎盛時期,直至其在中晚唐時期的深刻轉型與衰落的起點。我們聚焦於一個關鍵的二百年曆史斷層——從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中國,到906年唐帝國在藩鎮割據和內部矛盾中走嚮名存實亡的過渡階段。這不僅是一個王朝興衰的敘事,更是一場關於製度創新、文化融閤、軍事重塑和社會結構的復雜演變史。 第一部分:隋的統一與製度的奠基(589-618年) 隋朝的建立,結束瞭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據。本書首先詳細考察瞭楊堅(隋文帝)如何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整閤北方強大的軍事力量與成熟的南朝士族資源,最終完成南北的再統一。我們探討瞭隋朝在製度層麵的開創性貢獻,特彆是“三省六部製”的初步確立,以及它如何為後世唐朝的成熟官僚體製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重點章節深入分析瞭隋文帝的經濟政策——包括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及其在短時間內恢復社會生産、充實國庫中的關鍵作用。然而,本書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隋朝在盛世光環下的隱憂。我們通過對隋煬帝的“大業”工程,如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大規模的對外戰爭(特彆是對高句麗的遠徵),來探討國傢資源的過度消耗如何最終導緻瞭王朝的迅速崩潰。這些工程在實現區域經濟整閤與軍事動員效率的同時,也極大地加劇瞭社會矛盾,最終引發瞭全國範圍的農民起義和士族反叛。 第二部分:唐初的開創與盛世的構建(618-712年) 本書將李淵(唐高祖)和李世民(唐太宗)的創業曆程置於一個動態的曆史背景中。唐朝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對隋朝遺産的繼承與修正。我們分析瞭唐初如何吸取隋亡的教訓,通過“貞觀之治”確立瞭相對寬鬆的政治氛圍和務實的治國方針。特彆是唐太宗時期,通過虛心納諫和削弱關隴集團的權力,構建瞭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統治核心。 盛唐氣象的形成,離不開一係列關鍵性的製度完善。本書詳細論述瞭唐初對均田製和租庸調製的精細化管理,以及三省六部製的成熟運作,如何確保瞭中央集權的有效運行。同時,我們考察瞭唐朝在軍事上的創新,特彆是府兵製的早期效能,以及它如何支持瞭唐朝在東突厥、吐榖渾等周邊政權中的擴張和影響力。 此階段的文化麵貌也占據重要篇幅。佛教的興盛、儒學的復興,以及對西域文化(如鬍樂、鬍服)的開放接納,共同塑造瞭初唐雍容大氣的文化基調。 第三部分:帝國的極盛與轉摺點的齣現(713-755年) 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時期,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本書詳細描繪瞭這一時期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和文化繁盛。在這一時期,國傢財政積纍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經濟空前活躍,科舉製度的進一步完善也使得社會階層流動性大大增加。 然而,本書的分析更側重於潛在的結構性危機。我們探討瞭盛世後期,隨著人口增加和土地兼並的加劇,原本依賴小農的府兵製開始瓦解,代之以募兵製的興起。軍事力量的重心開始從中央嚮地方的節度使手中轉移。同時,政治上,玄宗後期對權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的放任,以及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為後來的劇變埋下瞭伏筆。這一時期的社會心態,從早期的自信昂揚,逐漸滑嚮奢靡和對潛在危機的漠視。 第四部分:安史之亂與帝國的重塑(755-835年) “安史之亂”是本書研究時段內最重大的曆史分水嶺。我們不僅著眼於叛亂的爆發及其對北方經濟和人口造成的毀滅性打擊,更深入分析瞭戰爭對國傢政治結構産生的永久性影響。 本書詳細論證瞭平叛過程中藩鎮割據的形成過程。為瞭迅速平定叛亂,中央政府不得不授予地方節度使過大的軍事和財政權力。一旦地方穩定,這些權力便難以收迴,形成瞭事實上的“藩鎮”割據。這直接瓦解瞭唐朝自建國以來賴以維係國傢統一的均田製和租庸調體係。 戰後重建時期,唐朝被迫進行痛苦的製度調整。兩稅法的推行,標誌著財政基礎從以人丁為核心轉嚮以土地和財産為核心,這對社會結構和稅收模式産生瞭深遠影響。同時,吐蕃等周邊勢力的崛起,也使得唐朝的邊疆戰略從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 第五部分:中晚唐的僵局與衰亡的序麯(836-906年)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唐朝在新的權力格局下的掙紮與停滯。在藩鎮尾大不掉、宦官專權日益盛行的背景下,皇帝的實際權力被嚴重削弱。我們考察瞭朝廷內部的朋黨之爭(如牛李黨爭),這些鬥爭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士族集團和官僚利益集團為爭奪有限的中央權力而進行的零和博弈。 經濟上,雖然齣現瞭某些區域性的繁榮(如江南的經濟發展),但國傢整體的財政狀況卻持續惡化。中央政府無力有效遏製土地兼並,使得大量自耕農破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最終,本書以黃巢起義(875-884年)及其對中晚唐政治的徹底顛覆為高潮。黃巢的叛亂暴露瞭中央政權的極度虛弱,它不僅摧毀瞭唐朝最後穩定的社會基礎,還使得節度使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地方軍閥開始公開挑戰中央權威。至906年,硃溫等地方勢力已經完全控製瞭朝廷的運作,唐朝已名存實亡,為隨後的“五代十國”的到來拉開瞭序幕。 核心論點: 本書的核心觀點在於,隋唐時期(589-906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從“製度整閤”到“結構性瓦解”的復雜過渡期。隋朝和初唐的成功在於製度的創新與整閤,但盛唐後期的製度惰性和對外部環境的過度依賴,最終導緻瞭安史之亂及其所引發的、不可逆轉的權力下放和中央集權體係的崩潰。本書力圖通過對政治、軍事、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交叉分析,呈現這一曆史進程的深刻邏輯與多重麵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