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國學課+道傢國學課季風著 迴歸中華傳統文化 體悟儒傢道傢人生智慧 國學文化經典

儒傢國學課+道傢國學課季風著 迴歸中華傳統文化 體悟儒傢道傢人生智慧 國學文化經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季風 著
圖書標籤:
  • 儒傢
  • 道傢
  • 國學
  • 傳統文化
  • 人生智慧
  • 經典
  • 文化
  • 哲學
  • 修身養性
  • 季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匯智光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鷺江齣版社
ISBN:2018040301
商品編碼:10099162296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11-01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麵都取得瞭巨大進步,但是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劇烈的社會變革讓原有的道德標準和價值體係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生活變得富足的同時,人們內心的喧嘩也越來越難以抑製。 
儒傢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曆史長河的本源,對中國及中國人影響巨大。儒學在塑造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樹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方麵有著積極的貢獻。 
溫故而知新,繼往纔能開來。我們隻有不斷學習、發掘道傢這一傳遞瞭韆年的思想文化,站在發展的角度,以古鑒今,結閤新時代的實踐,纔能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纔能真正汲取前人的智慧,解決今天的問題,開創更好的未來。 
                自老子創立道傢以來,“道”這一看似簡單的漢字,衍生齣無數對中國幾韆年思想文化影響深遠的經典名句和哲學道理。有關“道”的人生哲學也深刻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對中國人的民族心理及國民性格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1世紀的今天,生活的富足並沒有讓人們內心的欲望止息,反而越來越喧囂、膨脹。而道傢智慧中蘊含著大量對人生的洞察與探討,即使放在現今社會來看,也有相當強的藉鑒作用。對於當代社會的我們來說,若能“取其精華”,必定對生命産生更深刻的理解,活齣更有價值的人生。

內容簡介

《儒傢國學課》是季風老師繼《北大國學課》之後再度執筆,他在書中講述瞭儒傢文化在中華文化韆年曆史中的開始與發展,帶我們深入瞭解儒傢思想、儒傢代錶人物,並深刻分析瞭他們對中國社會的作用和影響,揭示瞭儒傢文化與國學理論的博大精深。 
《儒傢國學課》不作老生常談,不作枯燥講述,而是站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角度對儒傢經典進行全新的解讀,貼近當代社會,挖掘儒傢思想的當代意義。讀者可藉由此書在當今浮躁的社會環境下,為自己的心靈開闢一方淨土。 

      《道傢國學課》 道傢文化的“尊道貴德、天人閤一、重生貴和、抱樸守真”,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信仰心理和價值取嚮的寫照,也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所在。其對我們人生、事業、生活的影響潛移默化,幾韆年來,已經滲透到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中。 
發掘道傢文化的很大價值,開啓智慧完美的人生,是每一名傳統文化研究者、愛好者的夙願。本書引經據典,溯本求源,融會貫通,通俗易懂,講盡瞭道傢精神的奧義及道傢文化的價值,讀之啓智,用之受益。

作者簡介

季風,知名教育專傢,退休前曾就職於山東省某地區教委,退休後主要從事國學類的研究與創作。先後齣版過《北大國學課》《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輕鬆學國學》等圖書,深受讀者喜愛。《北大國學課》自2013年3月齣版以來,連續加印十餘次,名列全國曆史類暢銷榜前五名,新世界齣版社2013年暢銷榜第3名,2013年度全國暢銷的曆史讀物之一,2014年暢銷的國學類圖書。 

目錄

《儒傢國學課》 第*章 先師孔子:周遊列國的喪傢之犬? 
1. 孔子到底長什麼樣?... 003 
2. 影響孔子一生的三個女人... 006 
3.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歧視女性嗎?... 009 
4. 孔子為什麼會被稱為“素王”?... 011 
5. 為什麼說“一場私學萬世師”?... 013 
6. 孔子為什麼主張“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015 
7. 孔子的*高政治理想是什麼?... 018 
8. 孔子周遊列國,為什麼第*個選擇衛國?... 020 
9. 孔子*大的敵人是誰?... 022 
第二章 儒傢六藝:六藝在手就可以行走天下嗎? 
1. 儒傢六藝指的哪六藝?... 027 
2. 古人軟弱的性格是儒傢文化造成的嗎?... 030 
3. 儒傢文化是否閹割瞭國人的尚武精神?... 033 
4. 儒傢文化中音樂具有什麼作用?... 036 
5. 日本的弓射真的起源於儒傢六藝嗎?... 038 
6. 儒傢對書法具有怎樣的影響?... 040 
第三章 孔門十哲:弟子三韆隻取十“瓢”? 
1. 孔門十哲指的是哪“十哲”?... 045 
2. 為什麼說顔迴是孔子*得意的弟子?... 049 
3. 子貢是中國第*個搞期貨的人嗎?... 053 
4. 子路為什麼經常遭到孔子的批評?... 057 
5. 被稱為“瑚璉之器”的子貢都具有哪些身份?... 061 
6. 孔子師徒為什麼要“在陳絕糧”?... 064 
第四章 戰國八派:一種學說怎樣理解齣八個意思? 
1. 儒傢學說為什麼形成瞭八大學派?... 069 
2. 顔氏之儒真的齣自顔迴嗎?... 073 
3. 為什麼說顔氏之儒和子思之儒是“天道派”?... 076 
4. 為什麼說子夏之儒和子遊之儒是“傳經之儒”?... 079 
5. 子張之儒與孫氏之儒是“政事之儒”嗎?... 082 
6. 子張之儒為什麼位列“儒傢八派”之首?... 084 
7. 孔門弟子經曆瞭一場怎樣的淘汰賽?... 086 
第五章 百世經綸:滿足瞭曆史還是維護瞭階級理念? 
1. 儒傢六經指的是哪六經?... 091 
2. 為什麼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094 
3. 《孟子》真的是孟子寫的嗎?... 097 
4. 儒傢學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嗎?... 101 
5. 《論語》中的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105 
6. 《論語》中包含著怎樣的教育智慧?... 108 
第六章 “三綱五常”:逾越瞭倫理道德會被世人唾棄嗎? 
1. “三綱五常”具體指的是什麼?... 113 
2. 如何看待“仁、義、禮、智、信”?... 115 
3. 如何理解儒傢的忠君思想?... 118 
4. “孝”是儒傢倫理思想的原點?... 121 
5. “三綱五常”該不該全盤摒棄?... 124 
6. 孔子思想中,具有怎樣的倫理精神?... 127 
第七章 中庸思想:到底是聰明好還是糊塗好? 
1. 中庸之道為什麼必須以“誠”為基礎?... 131 
《道傢國學課》 第*章 道派大傢:道傢宗師都做到瞭超然物外嗎? 
1.道傢的創始人是老子嗎?... 003 
2.道傢與道教有什麼區彆?... 005 
3.巫術與道傢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 008 
4.《道德經》緣何而來?... 010 
5.太極圖有什麼特殊的寓意? ... 012 
6.什麼是黃老之學?... 015 
7.道教經曆瞭怎樣的興衰曆程?... 018 
8.全真教與道傢有什麼淵源?... 021 
9.道教為什麼以“道”明教 ?... 023 
10.文昌文化與道教有什麼關係?... 025 
第二章 道傢源始:巫師的化身還是史官的變異? 
1.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嗎?... 029 
2.莊子為什麼可以那麼自由灑脫?... 031 
3.張道陵為什麼創建五鬥米教?... 034 
4.張三豐是內傢拳第*人嗎? ... 037 
5.王重陽是全真教的創始人嗎? ... 039 
6.蟄龍法是陳摶老祖的睡功秘訣嗎? ... 042 
7.百字碑是呂洞賓總結的道教修丹秘籍嗎?... 045 
8.丘處機對全真教有怎樣的貢獻?... 048 
第三章 道門典藏:道門經典都是修仙秘術嗎? 
1.《黃帝陰符經》真的是黃帝寫的嗎?... 053 
2.《抱樸子》中有長生不老的丹方嗎?... 056 
3.《太平經》是一本怎樣的經書?... 059 
4.《莊子》為什麼又叫《南華真經》?... 063 
5.《文子》到底是不是僞書?... 066 
6.《列子》為什麼被稱為《衝虛真經》?... 068 
7.《上清真經》是怎樣的經書?... 071 
8.《淮南子》是一部怎樣的書籍?... 073 
9.《關尹子》因何備受質疑?... 076 
第四章 治世策略:無為而治到底是“治”還是“不治”? 
1.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為嗎?... 081 
2.道傢思想到底能不能治國?... 085 
3.如何理解道傢貴柔不爭的處世哲學?... 088 
4.道傢為什麼要提倡知足常樂?... 091 
5.道傢重生輕死的思想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094 
6.道傢為什麼要講順勢而為?... 097 
7.道傢為什麼主張當政者要順應民意?... 099 
8.黃老之學的治國思想效果如何?... 102 
第五章 道傢流派:道學都是教人無念無欲嗎? 
1.老子為什麼說私心和欲念是人的*大弱點?... 107 
2.為什麼說玄學與道教的淵源非常深?... 110 
3.全真教對中國文化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112 
4.道傢文化與中國曆史上的五大盛世有著怎樣的關係?... 116 
5.道教內丹有幾個流派?... 120 
6.道教對中國文化曆史的發展有怎樣的貢獻?... 124 
第六章 道教稱謂:道門的真人纔是真正的人嗎? 
1.怎樣認識道教中的各種稱謂?... 129 
2.不同教派的道士在裝束與儀式上有哪些不同?... 131 
3.什麼是全真教的早晚功課?... 134 
4.什麼是道教的皈依三寶?... 137 
5.道教的三不問、三不言、三不起是什麼?... 139 
6.為什麼道教廟宇稱為宮或觀?... 141 
第七章 養生之法:養生有道就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嗎? 
1.道傢為什麼注重養生?... 145 
2.老子的養生之道是什麼?... 148 
3.靜與動在道傢養生中的作用是什麼?... 151 
4.闢榖養生的方法真的很有效嗎?... 154 
5.道教的養生修煉法有多少種類?... 156 
6.道傢有怎樣的飲食觀?... 159 
7.什麼是莊子心齋聽息法?... 163 
8.葛洪有怎樣的養生觀?... 165 
9.為什麼說醫道相通?... 167 
10.藥王孫思邈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170 
11.莊子是如何看待生與死的?... 173 
第八章 道教丹術:古代的道士為什麼要潛心煉丹? 
1.道傢煉丹術是如何産生的?... 179 
2.內丹術有著怎樣的發展脈絡? ... 182 
3.道傢的外丹術和內丹術有什麼不同?... 186 
4.真有返老還童的丹方嗎?... 190 
5.世間真有白日飛升的人嗎?... 193 
6.道教的內外丹是如何修煉的? ... 197 
第九章 道教法器:民間傳承還是上天賜予? 
1.為什麼很多道士都喜歡拿把拂塵?... 201 
2.五雷號令可以駕馭雷電嗎?... 204 
3.三清鈴是三清神的*高法器嗎?... 207 
4.天蓬尺和天蓬咒與“天蓬元帥”有關係嗎?... 211 
5.財神爺的由來及法器是什麼?... 214 
6.九天玄女令是九天玄女所使用的法器嗎?... 218 
7.玉皇大帝的法器是玉皇大帝印嗎?... 221 
第十章 道教風俗:歲時節令是由道傢發起的嗎? 
1.的“送子男神”是誰?... 227 
2.“韆裏姻緣一綫牽”是因何而來的?... 230 
3.民間盛行的 “壽星”有男女之分嗎?... 232 
4.中鞦節為什麼賞月、拜月、吃月餅?... 235 
5.重陽節這一習俗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238 
6.小年夜為什麼要祭竈?... 241 
7.“破五”之日為什麼要迎接財神?... 244 
8.元宵節時人們為什麼要吃湯圓?... 246 
9.人們為什麼信奉碧霞元君?... 249

精彩書摘

《儒傢國學課》 1. 孔子到底長什麼樣? 
韆百年以來,儒學專傢以及孔子的追隨者們,都會關心一個問題:孔夫子到底長得怎麼樣? 
孔子去世已經兩韆多年,如今所見的孔子形象,大多是後人的想象。孔子去世後三百多年的時間裏,其身份隻是一介布衣學者,直到漢高祖劉邦於公元前195年到山東祭祀孔子,封其九代孫孔騰為“祭祀君”。隨著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於是,曆代帝王對孔子及其後代分封嘉賞,孔子的畫像開始慢慢多起來。但人們也開始發齣疑問:孔子的真實相貌究竟如何? 
司馬貞在為《史記》做索隱時說過,孔子的腦袋像是顛倒過來的屋頂,四周高,中間低,所以纔叫孔丘。實際上,孔丘的由來並不是這樣。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做禱告,希望求一個兒子。待生下兒子後,便取名為丘,加上排行老二的緣故,纔叫仲尼。 
在《孔子世傢》中,司馬遷是這樣描述的:“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按照現代測量標準來計算,孔子身高2米21。古代,人的平均身高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從事實來講,是不太閤理的。而從另一個方麵來講,如果孔子有如此高大的聖人形象,其弟子在作品中肯定會有所提及。 
《春鞦演孔圖》中有一段描述:“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麵,月角日準河目,龍顙鬥唇,昌顔均頤,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胼肩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汪頭阜脥,堤眉地足,榖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後耳,麵如濛共,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崎,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胸文曰:‘製作定世符運。’” 
事實上,孔子並沒有後人所想的那樣魁梧。在《春鞦時代的孔子和漢代的孔子》一文中,顧頡剛先生說過:“到瞭漢朝,真是鬧得不成樣子瞭。我們隻要把緯書翻齣一看,真是笑歪瞭嘴。他們說,孔子身長九尺六寸,人皆稱他為長人。”從中可以看齣,孔子如此高大的形象,可能隻是一些漢代儒生的臆想,以突齣孔子的貢獻。但在司馬遷的《孔子世傢》中,還是采用瞭儒生們的這種非真實的描述。從此,儒生的臆想,搖身一變,成瞭史書中的正言。 
然而,在孔府的檔案中,關於孔子的形象是這樣描述的:“先聖身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圍”是一個量詞,指的是兩隻手拇指和食指閤攏起來的長度,也錶示兩臂閤攏的長度。按照這種說法,“十圍”相當於三米,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孔子的長相,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傢》中也有提及。有一次,孔子率領弟子們去鄭國,卻意外走散瞭。於是,孔子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門口,失魂落魄。當子貢問鄭國人時,有人說道:“城門口站著一個人,額頭似唐堯,後頸似皋陶,肩膀似子産,但腰卻比禹短瞭近三寸,猶如喪傢之犬一般。”孔子聽到子貢的轉述後,對那些溢美之詞錶現得十分謙虛,認為“喪傢之犬”的說法非常恰當,連聲稱妙。 
即使是在古代畫像中,孔子的形象也是一直變化的。在漢畫像石中,孔子多半以學者的形象齣現,其中流傳*廣的就是唐朝吳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在這幅畫中,孔子的服飾非常寬鬆,拱手作揖,看上去十分慈祥。 
在顧愷之的《孔子為魯司寇像》中,孔子穿著官服,體現瞭孔子當時的社會地位,但仍然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體現瞭其“為政以德”的思想。 
關於孔子的真實長相,版本眾多,莫衷一是。有閑情逸緻的民間傳說,也有嚴肅的正史記載,流傳的各類畫像,更是韆奇百怪,令人無法分辨。 
在孔子誕辰2557年前夕,中國官方發布瞭孔子標準像定稿,引起國內外的熱議。在孔子標準像發布會上,主創人員指齣,標準像的創作,以孔子獨有的精神氣質和形象定位為基礎,以“仁”和“禮”的思想為核心,更多的是要突齣孔子的儒傢學者地位。 
對於孔子標準像可能引發的諸多爭議,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認為,標準像的齣現,更加有利於孔子思想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讓中國傳統儒傢思想在當代獲得長足的發展,從而造福於社會。 
2. 影響孔子一生的三個女人 
孔子,在中國早已傢喻戶曉,是曆代中國知識分子學習的楷模。然而,說到影響孔子一生的三個女人時,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縱觀孔子一生的經曆以及思想曆程,與三個女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三個女人分彆是:母親顔徵在、妻子亓官兒、美女南子。 
第*個對孔子的人生産生重大影響的,是母親顔徵在。 
根據史料記載,孔子是殷商後裔,這便是“子”姓的由來。商朝滅亡後,紂王的庶兄微子啓被周武王封於宋國,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祖先。從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開始,後代子孫即以“孔”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為躲避戰亂,從宋國逃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一名勇士,與妻子施曜英生瞭九個女兒,晚年又娶瞭年輕的顔徵在為妾,生下孔子。 
孔子三歲時,父親離世,之後便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母親的節衣縮食,忍辱負重以及自我犧牲精神,給年幼的孔子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這對於孔子後來的品行及思想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為瞭供兒子讀書,母親顔徵在變賣瞭所有的傢産,從窮鄉僻壤來到城市。為瞭讓孔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顔徵在含辛茹苦,承受瞭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壓力。 
有一次,顔徵在由於積勞成疾,暈倒在桑樹地裏。孔子一個人將母親背迴瞭傢。幾天後,孔子帶瞭補品迴傢,並說有錢交學費瞭。在母親的質問下,孔子說齣瞭真相:原來這幾天他都沒有上學,給辦喪事的當吹鼓手掙錢去瞭。顔徵在聽後命他跪下,斥責道:“一個人*大的本事,是成為治國之纔。有瞭那樣的本事和地位,纔是真正地為我分憂解難。”於是,做官、治國便成瞭孔子的思想裏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由於操勞過度,顔徵在早早就離世瞭,那時孔子十七歲。可以這麼說,孔子早年的生活經曆決定瞭其以後的發展,而母親的影響無疑是*重要的。 
對孔子的一生産生重大影響的第二個女人,是他的妻子亓官兒。 
孔子的妻子是誰,很少有人知道。《論語》記載瞭孔子的言行,卻連一個字也沒有提到過他的妻子。曆代著述也極少有提及他妻子的。 
三國時的王肅,是第*個提及孔子妻子的人。在《孔子傢語》中,王肅寫道:“孔子三歲而叔梁紇卒,葬於防。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在十九歲時結婚,妻子名為亓官兒。婚後一年,他們就生瞭一個兒子,叫伯魚。 
亓官兒跟孔子成親的時候以為他很快就能大富大貴。然而,在苦熬多年之後,孔子卻一直沒有發達的跡象,亓官兒覺得沒有盼頭瞭,便離開瞭孔子。亓官兒比孔子早去世六年,但在司馬遷的記述中,孔子逝世的時候,並沒有提及夫婦閤葬的事情。 
妻子的狠心離去,使得孔子對於女人有瞭新的看法:“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很顯然,妻子亓官兒的離去,讓孔子對於女人以及人生,有瞭更加深入的認識。 
第三個在孔子一生中産生過影響的女人便是美女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原來是宋國公主,以美貌聞名於天下。《論語·雍也》中記載:“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段記載的是,孔子曾經見過南子,子路知道後,非常不理解,因為南子的名聲不是很好。孔子便指天發誓說:他跟南子之間絕對沒有發生不閤禮法的事情。後來,孔子見衛靈公沉迷於酒色,便離開瞭衛國。 
…… 《道傢國學課》

1. 道傢的創始人是老子嗎?

老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傢、思想傢,生活於春鞦末期的楚國。他提齣的“道”的思想,奠定瞭道傢思想在中國的學術地位。可以說,他對道傢學說的發展,貢獻極大,影響極深,所以被稱為道教的鼻祖。

但是在中國曆史上,第*個提齣道傢理念的人卻並非老子,而是另有其人。有文字記載,在中國曆史上第*個講“道”的人,叫作鬻熊(他先於老子500多年)。

鬻熊生活在商朝末年,他創立瞭古楚國,是古楚國的第*位國君。關於他的祖先,曆史上有這樣的記載:

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為正妃嫘祖所生,大的叫玄囂,小的叫昌意。昌意的兒子是顓頊帝高陽,高陽的兒子是稱,稱的兒子是捲章,捲章的兒子是重黎。

重黎居住在南方的盡頭,他教會瞭人類使用火的方法,並且傳下瞭火種,因此被封為火正之官,並賜姓“祝融氏”。其後裔分為八個姓:己、董、彭、曹、斟、禿、妘、羋。這些姓氏,史稱“祝融八姓”。而鬻熊就是“祝融八姓”之一的羋姓的後裔。

那時還沒有楚國,鬻熊隻是羋姓部落中的大酋長。他博學多聞,通曉法術,是一位非常有政治頭腦的人,而且頗具聲望。

鬻熊著有《鬻子》一書,全書共有二十三篇, 保存至今的隻有十四篇。

劉勰在《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中說:“至鬻熊知道,而文王谘詢,餘文遺事,錄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於茲。”劉勰所錶達的意思是鬻熊為言“道”第*人,而且他還把《鬻子》看作後世諸子的開山之作。

而從其流傳下來的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有關鬻熊論道的記載。比如:

“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

“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強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必剛,積於弱必強。觀其所

積,以知禍福之鄉。”

“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損盈成虧,隨生隨死。”

從上述這些文字中已可窺見“道”之端倪,以及守柔、辯證等道傢思想。

這些也是曆史記錄上*早的關於“道”的文字論述。漢朝史學傢班固在編撰《漢書·藝文誌》時,也把鬻熊歸為道傢。而關於道傢始源的追溯,到目前為止,也隻有這些,因此隻能將鬻熊看作是道傢的開山之祖。

關於道傢之學說的溯源,還遠不止上述這些。老子“修道德”的學術思想,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以至於軒轅黃帝時代。涵榖子在他的道教經典《悟性窮原》中記述:“曆代聖人,無不以道為重也。所以軒轅帝求拜七十二師,後遇廣成子,得授真傳口訣。”司馬遷也在《史記》中說,上古時代的軒轅黃帝就已經懂得講求道德,施行仁政。可見,軒轅黃帝的道統學說,應該就是老子的《道德經》和道傢思想的淵源。

……

 


《漢韻流芳:穿越韆年,品讀華夏經典》 序言: 泱泱中華,文明璀璨,曆經五韆載風雨,積澱下無數瑰寶。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瞭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塑造瞭獨特而深刻的民族精神。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漢唐盛世的文化繁榮,再到宋明理學的薪火相傳,中華文明的脈搏從未停止跳動。而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儒傢與道傢,作為中華思想的兩大支柱,更是如同日月同輝,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價值觀、人生觀和行為準則。 “國學”,並非一部書,而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它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與靈魂。它涵蓋瞭哲學、曆史、文學、藝術、倫理、教育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對自身生存、發展、完善的不懈探索與深刻總結。本書《漢韻流芳:穿越韆年,品讀華夏經典》並非直接解讀某幾部具體的經典著作,而是旨在搭建一座橋梁,引領您走進國學深邃的世界,感受其中蘊含的中華智慧,體悟古人的人生哲學,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 第一章:溯源中華——何為國學,其根何在? 在深入探討儒傢與道傢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厘清“國學”的內涵。它並非簡單的古代典籍的堆砌,而是對中華民族在不同曆史時期,通過實踐、反思、傳承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性的知識體係和精神追求的概括。國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資源。 國學的曆史脈絡: 從先秦諸子百傢的思想萌芽,到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初步確立,再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的思想發展與演變,國學呈現齣層層遞進、不斷豐富的態。每一個時代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思考,形成新的輝煌。 國學的核心價值: 國學所推崇的,是“天人閤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倫理觀,“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觀,以及“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人生觀。這些價值觀念,曆久彌新,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國學的現代意義: 在全球化浪潮與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更需要迴歸傳統,汲取國學智慧,以應對現代社會帶來的挑戰,重塑民族精神,找到精神的根。國學並非故紙堆,而是活生生的思想,是滋養心靈、啓迪智慧的甘泉。 第二章:仁者風範——儒傢思想的博大精深 儒傢,以孔子為開創者,以孟子、荀子為主要傳承者,其思想體係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的政治、文化、教育、倫理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從更廣闊的視角,揭示儒傢思想的魅力與精髓。 “仁”——儒傢思想的靈魂: 儒傢思想的核心在於“仁”。“仁”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更是一種人生境界。它要求個體關注他人,推己及人,將對他人的關愛推而廣之,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關係。“仁”是愛,是恕,是忠,是孝,是禮。它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禮”——社會秩序的基石: “禮”是儒傢構建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禮”涵蓋瞭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國傢政治製度到個人言行舉止,都有相應的規範。它旨在通過規範和約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個體和社會的發展。“禮”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人倫的體現,是維係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 儒傢倡導“君子”人格,認為君子是社會道德的典範。君子應當具備仁愛之心、正直的品格、廣博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君子的養成是一個終生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反思和實踐。“修身”是君子人格養成的起點,也是一切社會實踐的基礎。 “傢國情懷”——儒傢思想的延伸: 儒傢思想從個體修養齣發,層層遞進,最終落腳於“傢國天下”。“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是儒傢理想的社會實踐路徑。它強調個體對傢庭、對社會的責任感,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為實現民族的繁榮和國傢的強盛貢獻力量。 儒傢思想的現實藉鑒: 盡管時代變遷,但儒傢思想中關於仁愛、誠信、責任、教育等方麵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仍具有寶貴的藉鑒意義。如何傳承和發揚儒傢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構建和諧人際關係,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課題。 第三章:道法自然——道傢哲學的玄妙智慧 道傢,以老子、莊子為代錶,其思想體係與儒傢並稱中華思想的兩大高峰。道傢崇尚自然,追求“道”的境界,強調“無為而治”,為我們提供瞭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與內心寜靜相安的人生選擇。 “道”——宇宙萬物的本源: 道傢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是超越一切的、不可言說的永恒存在。“道”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萬物皆由“道”生,又復歸於“道”。理解“道”,便是理解瞭生命的本質與宇宙的奧秘。 “無為”——順應自然的智慧: “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不強求。它要求我們去除主觀的執念和人為的乾預,讓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規律發展。“無為”是一種高明的策略,是一種對事物內在邏輯的尊重,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自然”——生活的最佳狀態: 道傢強調“自然”,認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迴歸自然,返璞歸真。不受世俗欲望的束縛,保持一顆平靜、淡泊的心,纔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便是對“自然”境界的生動詮釋。 “精神自由”——超越世俗的追求: 道傢思想著力於個體內心的自由與解脫。它教導我們如何擺脫名利、情欲的羈絆,追求精神的獨立與超脫。莊子“逍遙遊”的境界,正是道傢對精神自由的終極嚮往。 道傢思想的現代啓示: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道傢的“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等思想,為我們提供瞭緩解焦慮、尋找內心平靜的有效途徑。學習道傢智慧,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認識到生命的真諦。 第四章:國學之光——儒道互補,相得益彰 儒傢與道傢,雖然在某些方麵有所不同,但它們並非截然對立,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互補的角色,共同構成瞭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儒道互鑒的視角: 儒傢強調積極入世,承擔社會責任,關注現實秩序;道傢則主張超脫齣世,追求精神自由,順應自然。一個提供瞭社會行動的指南,一個給予瞭心靈休憩的港灣。 “緻用”與“緻遠”的結閤: 儒傢的“緻用”精神,鼓勵人們積極改造社會,實現人生價值;道傢的“緻遠”智慧,則引導人們超越功利,體悟生命的本真。二者結閤,使中華民族既有入世的勇氣,也有齣世的智慧。 曆史上的融閤與影響: 在中國曆史上,許多思想傢、藝術傢、文人都深受儒道兩傢思想的影響,並將二者融會貫通,形成瞭獨特的個人風格和時代風貌。從王陽明的心學,到蘇軾的曠達,無不體現瞭儒道結閤的智慧。 現代生活中的啓迪: 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藉鑒儒傢思想中的責任感、團隊精神、人際交往之道;同時,也可以學習道傢思想中的放鬆心態、順應變化、追求內心平靜。二者相輔相成,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全麵、更圓融的人。 結語: 《漢韻流芳:穿越韆年,品讀華夏經典》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而是一個邀請。它邀請您跨越時空的界限,走進中國古代思想的殿堂,去聆聽先哲的迴響,去品味先賢的智慧。我們不求您成為國學大傢,隻希望通過這樣的探索,您能有所觸動,有所啓發。 當我們重新審視儒傢“仁愛”的精神,體悟道傢“自然”的智慧,我們會發現,那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學思想,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指引著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實現內心的和諧與價值。 願這本書能成為您開啓國學之旅的火種,點燃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讓您在品讀經典的同時,也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漢韻流芳”。讓我們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尋覓中華文明的根脈,汲取古人的智慧,活齣屬於這個時代的精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遞,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內心深處的門。作為一名在現代社會中忙碌奔波的普通人,我時常感到迷失和焦慮,不知道人生的方嚮在哪裏,不知道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也不知道如何在壓力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而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 書中關於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論述,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傢庭責任。我開始反思,如何纔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如何纔能為傢人和社會做齣貢獻。而道傢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等思想,則教會我在逆境中保持豁達,在順境中保持謙遜,學會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執著。這種“內聖外王”的智慧,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國學瞭解不多的人來說,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苦於找不到一本能夠係統入門又引人入勝的書籍。季風的這套《儒傢國學課+道傢國學課》徹底打消瞭我的顧慮。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靈活,既有對經典原文的梳理,也有對現代意義的闡釋,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逐漸掌握瞭儒道兩傢思想的核心要義。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禮”的講解。很多人可能覺得“禮”是繁瑣的規矩,但在書中,我看到瞭“禮”背後所蘊含的尊重、和諧以及社會秩序的構建。這讓我對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道傢的“清靜無為”也為我提供瞭一種麵對生活壓力的有效方式,學會瞭放慢腳步,傾聽內心的聲音。這本書不僅充實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從容、更智慧的態度去生活。

評分

剛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以為會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可能會有些枯燥。但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像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過我的心田。他將儒傢和道傢的思想,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仿佛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人生中的點滴感悟。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論語》和《道德經》的解讀。不像一些過於學術化的解讀,這本書更側重於如何將古人的智慧應用到現代生活中。比如,書中關於“君子”的論述,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教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人;關於“無為而治”的講解,也讓我理解瞭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和諧。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心靈的洗滌和升華。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古聖先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季風憑藉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將儒道兩傢看似抽象的人生哲學,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智慧,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書中對“孝道”、“忠誠”、“仁愛”等儒傢核心概念的解讀,不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展現瞭它們在構建良好傢庭關係和社會倫理中的重要作用。 而對於道傢的“順應自然”、“知足常樂”等思想,則為我提供瞭一種解決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焦慮和壓力的有效途徑。書中並沒有迴避人生中的睏難和挑戰,而是通過儒道兩傢的智慧,教會我如何以更加平和、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總而言之,這套書不僅僅是一本國學啓濛讀物,更是一部指導我們如何安身立命、實現人生價值的人生指南,讓我受益終生。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知識的寶庫!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但總是覺得無從下手,各種概念和思想浩如煙海,讓人望而卻步。然而,當我翻開這套《儒傢國學課+道傢國學課》時,那種睏惑感瞬間煙消雲散。作者季風以一種極其生動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將儒傢和道傢深邃的智慧娓娓道來。書中沒有枯燥的說教,更多的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發人深省的討論,讓我得以窺見古人的思想精髓。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仁”和“道”的解讀。以往對“仁”的理解可能停留在錶麵,認為就是待人友善,但書中深入剖析瞭“仁”的內涵,從個人修養到傢國情懷,層層遞進,讓我明白瞭“仁”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擔當,是一種對天地萬物的關懷。而對於“道”,書中的闡述更是讓我豁然開朗,不再將其視為虛無縹緲的玄學,而是體會到它背後蘊含的自然規律和宇宙法則。這種將高深的哲學轉化為貼近生活的智慧,是本書最大的亮點。

評分

336800

評分

無意中看見的2本書,又是搞活動時看到,果斷入手。書看樣子還不錯,裏麵的內容還沒讀,相信對自己會有用處的。活到老學到老!

評分

還可以吧!通俗易懂,隻是感覺不到喉,總感覺差一點,但跟店無關,店鋪給五星

評分

儒傢和道傢是中國文化和精神的兩大支柱,應該好好學習和傳承下去。

評分

書質量很好!快遞包裝很專業。

評分

修身就得這樣的書來閱讀。

評分

很好,很不錯,喜歡這樣的書

評分

這兩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是豐盛的精神大餐,完全能夠純淨當代都市人的心靈境地。值得廣泛推薦

評分

很好,很不錯,喜歡這樣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