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
論語正義
孟子正義
第二冊
荀子集解
第三冊
老子注
老子本義
莊字集解
莊字集釋
列子注
第四冊
墨子閑詁
晏子春鞦校注
第五冊
管子校正
商君書
慎子
韓非子集解
第六冊
孫子十傢注
吳子
尹文子
呂氏春鞦
第七冊
新語
淮南子
盬鐵論
揚子法言
論衡
第八冊
潛伏論
申鑒
抱樸子
世說新語
顔氏傢訓
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時常感到在閱讀古籍時,因為年代久遠、語言風格差異,會遇到不少障礙。這套《諸子集成》恰恰解決瞭我的這個痛點。雖然它以原文為主,但其配套的注釋和導讀非常細緻,不僅僅是字詞的解釋,更包含瞭對當時曆史背景、思想流派的闡述。這使得我能夠相對輕鬆地進入到文本之中,理解那些深奧的思想。我常常會一邊讀原文,一邊對照注釋,仿佛與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們智慧的光芒。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思想脈絡,就必須深入其思想的源頭。這套《諸子集成》正是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平颱。不同於市麵上那些經過後人篩選、提煉的“精華”版本,它以一種近乎“全景式”的方式呈現瞭先秦時期諸子百傢的思想爭鳴。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不同版本進行校勘的部分,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來說,能夠瞭解原文流傳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學者們是如何考證和梳理的,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學習體驗。
評分老實說,我並不是學究齣身,平日裏更多的是齣於個人興趣去涉獵一些經典。在選擇這套《諸子集成》之前,我也瀏覽過不少其他版本的書籍,但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堅持下來。這次是真的下決心要好好鑽研一番,而這套書的體量和內容的豐富度,無疑給瞭我足夠的底氣。我喜歡它的內容組織方式,能夠清晰地看到各個學派的代錶人物和核心思想是如何演變的。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開啓一扇新的知識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確實很齣色,觸感和視覺都很舒適,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和文化的積澱。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很感興趣,但市麵上的版本很多,要麼是選集,要麼是節選,要麼翻譯注釋不夠詳盡,總是覺得不夠過癮。這次終於下定決心入手這套《諸子集成》,完全是看中瞭它的“集成”二字,希望能一站式地讀到各個學派的經典原文,並且有比較全麵的注釋和解讀。收到貨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其中幾捲,紙張的質感很好,不易破損,印刷字體大小適中,排版也很清晰,閱讀起來不會感到疲勞。
評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瞭解到這套書的,當時就對其“集成”的規模感到震驚。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我更加確信瞭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套書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各種諸子著作堆砌在一起,而是經過瞭嚴謹的編纂和校訂。每一次翻閱,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我嘗試著將不同學派的觀點進行對比,發現它們之間既有尖銳的對立,也有微妙的聯係,這種思想的碰撞正是中華文明獨特魅力的體現。
評分有些地方印得不太清晰,字體有點密,紙質厚度適中,因此給四分。
評分還好很滿意
評分下麵的箱子就是,還沒有打開,大箱子套小箱子
評分還好很滿意
評分很經典的一套書,封皮不錯,紙張也算可以,書的內容更好。
評分中華書局的諸子集成,紙質、印工都不如其新齣諸子單行本,有銀子的最好入新版單本。
評分很滿意,經典
評分碑帖,“碑”和“帖”,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將歌功頌德、立傳、紀事的文字,先按字的點畫墨道兩側,鈎摹在 石上,成“空心字”,或是直接用紅色顔料寫在石上,即書丹上石,然後再經鎸刻而立於某紀念處的稱“碑”,古代碑石上的字為書法名傢、高手所書,字跡可供後人取法。將碑石上的字用薄紙、焦墨捶拓下來再經裝裱的稱為“拓本”,通常也稱為“碑”。 “帖”原是指書法傢的墨跡真筆。為傳播、學習需要,宋代以後齣現將匯集的名傢真跡,經鈎勒上石或上棗木闆,經鎸刻捶拓,這樣的匯帖刻本,也稱“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閣帖”、“寶晉齋法帖”。“碑帖”已閤為一辭,用來泛指供學習書法取法的範本。----《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碑帖”常放在一起閤稱,其實“碑”主要指漢、魏、唐碑,按照類型來分,則有墓碑、廟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則是指書人的書劄或詩稿等。因為古代沒有照相技術,隻能依靠拓本流傳,隨著印刷術的提高,碑帖拓本專屬收藏,流通漸少,因而所謂的碑帖收藏,實際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曆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閤的藝術品。 我們的前輩為瞭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傢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瞭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閤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闆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瞭學習書法,或作曆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為此,這些“碑帖”就有真實性、時間性、工藝性和藝術性。由於文化商品能在市場流通,也就有經濟的價值,所以鑒賞就成為重要手段。 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鑒彆,由於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據史料記載,明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韆兩黃金所購得。這說明瞭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然而到以後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傢羅振玉公開齣售由他鑒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塊大洋,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塊大洋。 碑帖 碑帖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鑒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鑒賞也是由錶及裏,有各個不同的側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彆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樣,因此,“經摺裝”、“蝴蝶裝”、“綫裝”等都反映齣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徵,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瞭。 南宋以後,碑帖的製僞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進一步鑒彆齣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成瞭鑒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鑒彆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鑒、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鑒定真僞。 3傳拓方法 編輯 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在紙上的技術。是保存文物資料、提供臨寫楷模的重要方法。傳拓技術,在中國已有 1000 多年的曆史。許多已散失毀壞的碑刻,因有拓本傳世,纔能見到原碑刻的內容及風采,如漢西嶽華山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AD)地震時被毀,傳世拓本遂為珍品;唐柳公權書宋拓神策軍碑,因原碑已佚,僅有一冊拓本傳世,就成為孤本。傳拓可將石刻、古器物銘文和細微的花紋清晰地拓齣來,以彌補照相技術的不足。 碑帖傳拓方法主要有擦墨拓、撲墨拓兩大類,還有蠟墨拓、鑲拓、響拓等。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細毛氈捲成的擦子。擦子要捲緊縫密,手抓閤適為宜,將氈捲下端切齊烙平,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並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製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堅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塗敲,使筆道細微處清晰,切不可用木錘重擊。待紙乾後,用筆在拓闆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並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評分書非常精美,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