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文壇亦江湖 : 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 套裝2冊 汪兆騫 著

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文壇亦江湖 : 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 套裝2冊 汪兆騫 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汪兆騫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史
  • 文化隨筆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汪兆騫
  • 民國文學
  • 文壇
  • 大師
  • 清流
  • 舊時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昊宇軒書店
齣版社: 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38126
商品編碼:10116611201
包裝:平裝
套裝數量:2
齣版社: 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41195
版次:1
開本:1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2冊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齣版社: 現代齣版社
  • ISBN:9787514341195
  • 版次:1
  • 開本:16
  • 包裝:平裝
  • 齣版時間:2016-01-01
  • 用紙:膠版紙
  • 套裝:2冊

編輯推薦

1.《文壇亦江湖》係作者汪兆騫繼《民國清流》之後又一力作,以清麗優美的文筆,淡定的講述與分析,翔實的史實與依據,講述近現代文壇藏於曆史迷霧之中的真相,直麵民國大文人豐富復雜的人格和文化品格,彰顯齣人性的光輝與卑微、復雜與多變。

2.本書所書,係近現代風流大文人相重與相輕的故事,包括鬍適、陳獨秀、魯迅、馮雪峰、徐誌摩、林語堂、賽珍珠、周揚、丁玲、吳祖光等人的軼事。許多真相披露,去掉偉人頭上的光環,去掉所謂“壞人”身上的黑色,還其曆史本來麵目,實事求是地撰寫曆史。

3. 這些大文人身上體現的人性之復雜,確實令人咋舌。魯迅耿介一生,以文以匕首搶槍,文字所過之處,所嚮披靡,但亦有誤傷者,如誤傷楊絳姑母楊蔭榆,誤傷小人物徐懋庸,似可見魯迅性格中的器量之小;郭沫若纔華橫溢,卻無文人風骨,屈從於強權,跟著風嚮跑,八麵玲瓏;周揚對於權力欲望之強,讓世人瞠目,為此可以捏造罪名,落井下石,極盡陷害之能事;丁玲曾是強權之下的受害者,卻在平反之後有挾嫌報復的嫌疑……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4.文壇之中,並非平靜如水;文壇中人;也並非都是溫文爾雅。文壇中的爭鬥,以文字與計謀為武器,呈現齣江湖中的刀光劍影;置身文壇中的大文人們,亦不免被時代裹挾。心誌堅定者,不忘初心;意誌薄弱者,難免隨波逐流。時光流逝,一切不免風流雲散……


zhu名作傢葉辛、王躍文,文化學者張頤武鼎力推薦! 
di一部關於民國大師們的集體傳記! 
一代民國清流,一代民族脊梁,在糜爛的時局共同擎起中國文化的蒼穹! 
中國近現代史上zui具盛名的文化大師們的群體雕像,生動,鮮活,立體! 
編輯傢、作傢、原《當代》副主編汪兆騫老先生嘔心瀝血之作! 
蔡元培、鬍適、康有為、梁啓超、王國維、陳獨秀、章太炎、辜鴻銘、章士釗、蔣夢麟、李大釗、陳寅恪、傅斯年、劉師培、錢玄同、魯迅、周作人、黃侃…… 
民國清流的誇父追日與飛蛾投火,寫就的是中國“士”的短暫與輝煌。 


內容簡介

他們,個性或狷介,或癡狂,或迂腐;他們,性情不失風骨、風趣和浪漫;他們,品格清風朗月、蒼鬆勁竹。他們是近現代飄逸浪漫的士人纔子,卻也在變幻莫測的時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繹著中國文壇江湖的風雨激蕩和恩怨紛爭。

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鬍適與陳獨秀,鬍適與李大釗,馮雪峰與魯迅,吳祖光與兩任妻子呂恩、新鳳霞;愛恨糾葛、難分難解者,莫如徐誌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交惡糾纏、怨懟一生者,莫如魯迅與周揚,鬍風與周揚,丁玲與周揚;孰是孰非實難道斷者,莫如錢锺書、楊絳夫婦與魯迅……作者用清麗文筆,將風流雲散的大文人恩怨風景盡落紙上,如此真實、清晰、可感。

作者所書,不囿於既有定論,不人雲亦雲,而是鈎稽翔實史料,重尋這些大文人之間相交與相重、分歧與相輕的是非恩怨;通過事實和細節剖析人物個性,透視世道人心,客觀公正地褒貶這些大文人豐富復雜的人格與文化品格。


《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是di一部關於民國清流、一代大師們的長篇集體傳記和史詩力作。 
民國六年至民國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國呈現瞭與春鞦戰國時期的“百傢爭鳴”相比肩的思想zui活躍、文化zui燦爛的局麵。繼承瞭傳統“士”擔當精神的一代民國清流,“以天下為己任”,為民族自尊、學術自尊,在風雲動蕩的時局中扮演著先鋒角色。他們學問超絕而又狷介不羈;相互間道義學問相砥礪,卻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不斷被分化,一時間龍吟虎嘯,各領風騷,摺射瞭一個大時代的風起雲湧、雪雨陰晴。 
本書di一次係統地講述瞭那些特立獨行的民國文化大師們在思想、學術、政見、工作和生活各個層麵,互相交流、碰撞、交鋒過程中的友誼、恩怨、是非、因緣與分閤,生動地再現瞭他們在近代中國的重大轉摺時期的生活圖景,刻畫瞭他們各自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實講述瞭他們的偉大與卑微,崇高與缺陷,描繪瞭一軸無比輝煌的民國文化ju星畫捲。 


作者簡介

汪兆騫,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齣版社編審,原《當代》常務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中國作協會員。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門內客》《記憶飄逝》《紫塞煙雲》《張騫》等,新近齣版有《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深受讀者好評。


精彩書評

作傢葉辛、何建明、張抗抗、王躍文,文化學者張頤武,文學評論傢李建軍傾情推薦!


目錄

“急先鋒”與“乘勢英雄”——鬍適與魯迅 / 001

當年四海說陳鬍——鬍適與陳獨秀 / 013

“帶著蘭花草”與《青春》相約——鬍適與李大釗 / 027

東有啓明,西有長庚——?魯迅與周作人 / 039

“看風格,要看這些地方”——劉文典與鬍適 / 053

夢非夢,花非花——廢名與周作人 / 065

戰士和書生——聞一多與梁實鞦 / 077

敵乎友乎,餘惟自問?——?徐懋庸與魯迅 / 091

訥訥嚮人鋒斂芒??——??硃自清與葉聖陶 / 103

愛我園林想落暉??——??林語堂與魯迅、鬍適、賽珍珠 / 115

小腳與西服?——?徐誌摩與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 127

漫將毀譽付東風——張愛玲與蘇青 / 143

“姑且試試也可以”——馮雪峰與魯迅 / 155

“跳齣四條漢子”——周揚與魯迅 / 173

“刑天”遭遇“棍子”——?鬍風與周揚 / 183

“武將軍”惜敗“文化沙皇”——丁玲與周揚 / 199

“正直的人”,“毒辣的鬼”——馮雪峰與周揚 / 217

無法遠避的政治風塵——郭沫若與瀋從文 / 231

也是“一塊磚頭”——丁玲與瀋從文 / 245

一生不願提魯迅——錢锺書與楊絳 / 255

馬纓花發半城紅——俞平伯與何其芳 / 273

雙鬢終應老是非——吳祖光與呂恩、新鳳霞 / 285

去年殘葉太分明——汪曾祺與瀋從文、老捨 / 299



di一章 民國六年(1917年) / 001 
第二章 民國七年(1918年) / 063 
第三章 民國八年(1919年) / 095 
第四章 民國九年(1920年) / 141 
第五章 民國十年(1921年) / 171 
第六章 民國十一年(1922年) / 191 
第七章 民國十二年(1923年) / 223 
第八章 民國十三年(1924年) / 257 
第九章 民國十四年(1925年) / 279 
第十章 民國十五年(1926年) / 309 
第十一章 民國十六年(1927年) / 333 

 
好的,這裏是兩本不同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涵蓋瞭曆史、文學、思想、社會變遷等多個方麵,旨在呈現那個特定時代的風貌與人物群像,同時又不涉及您提及的“民國清流”與“文壇江湖”的主題。 --- 圖書一:《盛世的挽歌:晚清社會與思想的轉型》 作者: [此處為虛構作者名,例如:陳子昂] 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晚清時期(1840-1911年)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交織下所經曆的深刻轉型與思想巨變。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政治史或軍事史,而是著重於社會結構、文化心理以及知識分子群體應對時代挑戰的艱難探索。 第一部分:舊秩序的瓦解與新動蕩的醞釀 本書首先描繪瞭鴉片戰爭後,傳統儒傢士大夫階層在麵對西方堅船利炮時的震驚與迷茫。我們探討瞭科舉製度的僵化如何阻礙瞭社會活力的激發,以及地方鄉紳力量在王朝衰落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等大規模農民反抗並非孤立事件,它們是中央集權衰弱與底層生存壓力激化的必然結果。作者通過對地方誌、私人信劄的細緻梳理,重構瞭鄉村社會的生態,揭示瞭“治世”錶象下的暗流湧動。 第二部分:洋務運動的局限與中體西用之辯 洋務運動被視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第一次大規模嘗試。本書不再停留於對“船堅炮利”的簡單羅列,而是聚焦於其指導思想的內在矛盾。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如何在實踐中遭遇瞭技術引進與製度改革之間的深刻衝突?我們詳細分析瞭李鴻章、左宗棠等實乾傢在推動工業、教育改革時所遇到的阻力——來自保守派官僚的掣肘,以及缺乏統一的頂層設計所導緻的效率低下。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的興衰史,成為理解這種“半吊子現代化”的絕佳案例。 第三部分:維新思潮的興起與夭摺 戊戌變法是清末思想界的高光時刻,也是悲劇的序幕。本書將重點放在維新思想的源流上,探討瞭早期傳教士帶來的新知識、康有為對公羊學體係的重新詮釋,以及梁啓超在思想啓濛方麵的巨大貢獻。我們考察瞭這些知識精英如何從器物層麵轉嚮製度層麵,再到觀念層麵的深層變革訴求。變法失敗後,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劇烈的思想挫摺,隨之而來的“流亡”與“轉嚮”,為後續的革命思潮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晚清社會心理的重塑 清末的社會氛圍充滿瞭焦慮、絕望與躁動。本書特彆設置一章來探討“現代性焦慮”:傳統價值體係的崩塌與新的國傢認同的構建。民眾對迷信、巫術的依賴,對西方科學的排斥與好奇,以及城市中新興的市民階層(買辦、小商人)的文化取嚮,共同構成瞭復雜多變的社會心理景觀。通過分析當時的報刊、小說中的流行語匯,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正在痛苦蛻變的民族的集體潛意識。 結語: 《盛世的挽歌》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晚清並非一個簡單的“衰落”過程,而是一個充滿掙紮、試驗與痛苦融閤的“轉型期”。它揭示瞭,那些看似單一的政治事件背後,是數十年社會肌理的深刻鬆動與思想的劇烈碰撞。理解瞭晚清的這場宏大挽歌,纔能更深刻地把握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其深遠影響。 --- 圖書二:《江南水韻:明清之際的地域文化與士紳生活》 作者: [此處為虛構作者名,例如:吳夢得] 簡介: 本書聚焦於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地區,旨在描摹這一特定地理空間內,士紳階層如何通過地方治理、文化活動和經濟參與,構建齣獨特的地域文明。江南,不僅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更是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學的集大成之地。 第一部分:富庶背後的地域分工與經濟基礎 江南地區經濟的高度繁榮,建立在精耕細作的農業基礎、發達的手工業(特彆是絲綢和棉布紡織)以及成熟的商業網絡之上。本書考察瞭明清時期長三角地區的商業資本積纍,並分析瞭“士紳-商人”的復閤型身份如何影響瞭地方資源配置。例如,大運河與沿海貿易的繁榮如何塑造瞭蘇州、杭州、揚州等城市的文化品味與消費模式。我們探究瞭水利設施的維護與管理在地方精英權力結構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園林、藏書與士紳的審美建構 江南士人的生活是精緻的代名詞。本書詳盡分析瞭蘇州園林藝術在明末的鼎盛及其背後蘊含的哲學意涵——如何將自然意境融入有限的空間,以實現“避世”與“入世”的微妙平衡。同時,藏書事業的興盛,如《四庫全書》的編纂,不僅是文化保存的壯舉,也是士人彰顯其傢族學識與社會地位的重要方式。我們追蹤瞭文人雅集、書畫鑒賞的流程,揭示瞭精英文化如何通過物質載體得以固化和傳播。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與宗族權力 在中央政府權力相對薄弱的特定曆史時期,江南士紳扮演瞭“隱形治理者”的角色。本書細緻考察瞭地方義倉的運作、族田的分配、宗族祠堂的司法功能,以及儒傢倫理在地方社會中的實踐力度。士紳通過捐助教育、修繕橋梁道路,將個人聲望轉化為公共權威。這種“德治”模式的有效性與潛在的排他性,構成瞭理解清代基層社會的重要維度。 第四部分:地域性文學與藝術的勃興 地域文化的繁榮必然催生齣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學和藝術形式。本書重點討論瞭昆麯在江南的普及與流變,探討瞭市民階層對傳統戲麯的接受如何促使劇本創作更加世俗化和通俗化。同時,我們分析瞭晚明“公安派”文學思潮與江南地域文化氛圍的互動關係,探討瞭個人情感錶達的解放,如何在高度規範化的社會結構中找到齣口。 結語: 《江南水韻》試圖還原的,是一個既高度成熟又充滿內在張力的地域文明樣本。這裏的士紳不僅是風雅的文人,更是深諳世故的管理者和敏銳的投資者。通過對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社會組織等細微之處的考察,本書旨在勾勒齣一部關於中國傳統社會在特定地域中如何達到精緻化極緻的側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僅僅是對民國文壇風雲人物的簡單傳記匯編,而是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作者在敘述中,擅長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人物命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閱讀體驗既有知識性的廣度,又有情感上的共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關係時,那種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既寫齣瞭他們的相知相惜,也毫不避諱地展現瞭他們之間的齟齬與競爭。這種復雜性和真實性,纔是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站在時代頂端的大師們,也逃不過人性的局限與情感的糾葛。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相當巧妙,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汪兆騫先生的敘事節奏控製得非常好,時而娓娓道來,細緻入微,時而筆鋒一轉,擲地有聲,總是能在關鍵時刻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在不同的人物章節之間切換時,他總能找到一種內在的聯係,讓讀者在閱讀一個故事的同時,又能隱約看到另一個故事的影子,構建起一個龐大而又精緻的民國文壇群像圖。這種行文的流暢度和內在的邏輯性,使得即使是對於某些人物背景不太熟悉的新讀者,也能輕鬆跟上作者的思路,不會感到迷失或枯燥。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社對這套作品的用心。硬殼的封麵加上燙金的字體,瞬間就提升瞭整體的質感,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綫。我個人特彆喜歡這種設計風格,它既有懷舊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精緻感,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觸感溫潤,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我們這些喜歡沉浸式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裝幀上的每一個細節處理,都似乎在嚮我們訴說著那些逝去年代的文人風骨,讓人在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被這份厚重的文化底蘊所吸引。

評分

坦白說,讀完這套書後,我對“民國”這個詞的理解又加深瞭一層。它不再僅僅是教科書上那些乾巴巴的年代劃分,而是被賦予瞭鮮活的色彩和溫度。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它讓人在為那些逝去的大師的纔華而驚嘆的同時,也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內心的掙紮而感到唏噓。這本書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黃金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實態。它不僅是一套關於文人的書,更是一部關於那個特殊時代精神麵貌的精彩側寫,讀後讓人迴味無窮,意猶未盡。

評分

閱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汪兆騫先生的文字功底實在瞭得。他的筆法既有大傢風範的沉穩與厚重,又不失現代知識分子的靈動與犀利。他對於曆史的梳理和人物的剖析,總能挖掘齣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微之處,讓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大師們仿佛活在瞭我們眼前。特彆是他對時代背景的渲染,那種濃鬱的民國氣息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與思想碰撞的年代。文字之間流淌著對往昔歲月的深情緬懷,但絕不是簡單的歌頌,而是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曆史,這種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