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文坛亦江湖 : 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套装2册 汪兆骞 著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文坛亦江湖 : 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套装2册 汪兆骞 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兆骞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文化随笔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汪兆骞
  • 民国文学
  • 文坛
  • 大师
  • 清流
  • 旧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昊宇轩书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38126
商品编码:10116611201
包装:平装
套装数量:2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41195
版次:1
开本: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2册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ISBN:9787514341195
  • 版次:1
  • 开本:16
  • 包装:平装
  • 出版时间:2016-01-01
  • 用纸:胶版纸
  • 套装:2册

编辑推荐

1.《文坛亦江湖》系作者汪兆骞继《民国清流》之后又一力作,以清丽优美的文笔,淡定的讲述与分析,翔实的史实与依据,讲述近现代文坛藏于历史迷雾之中的真相,直面民国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和文化品格,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复杂与多变。

2.本书所书,系近现代风流大文人相重与相轻的故事,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冯雪峰、徐志摩、林语堂、赛珍珠、周扬、丁玲、吴祖光等人的轶事。许多真相披露,去掉伟人头上的光环,去掉所谓“坏人”身上的黑色,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撰写历史。

3. 这些大文人身上体现的人性之复杂,确实令人咋舌。鲁迅耿介一生,以文以匕首抢枪,文字所过之处,所向披靡,但亦有误伤者,如误伤杨绛姑母杨荫榆,误伤小人物徐懋庸,似可见鲁迅性格中的器量之小;郭沫若才华横溢,却无文人风骨,屈从于强权,跟着风向跑,八面玲珑;周扬对于权力欲望之强,让世人瞠目,为此可以捏造罪名,落井下石,极尽陷害之能事;丁玲曾是强权之下的受害者,却在平反之后有挟嫌报复的嫌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4.文坛之中,并非平静如水;文坛中人;也并非都是温文尔雅。文坛中的争斗,以文字与计谋为武器,呈现出江湖中的刀光剑影;置身文坛中的大文人们,亦不免被时代裹挟。心志坚定者,不忘初心;意志薄弱者,难免随波逐流。时光流逝,一切不免风流云散……


zhu名作家叶辛、王跃文,文化学者张颐武鼎力推荐! 
di一部关于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 
一代民国清流,一代民族脊梁,在糜烂的时局共同擎起中国文化的苍穹! 
中国近现代史上zui具盛名的文化大师们的群体雕像,生动,鲜活,立体! 
编辑家、作家、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老先生呕心沥血之作! 
蔡元培、胡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章太炎、辜鸿铭、章士钊、蒋梦麟、李大钊、陈寅恪、傅斯年、刘师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黄侃…… 
民国清流的夸父追日与飞蛾投火,写就的是中国“士”的短暂与辉煌。 


内容简介

他们,个性或狷介,或痴狂,或迂腐;他们,性情不失风骨、风趣和浪漫;他们,品格清风朗月、苍松劲竹。他们是近现代飘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却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绎着中国文坛江湖的风雨激荡和恩怨纷争。

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胡适与陈独秀,胡适与李大钊,冯雪峰与鲁迅,吴祖光与两任妻子吕恩、新凤霞;爱恨纠葛、难分难解者,莫如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交恶纠缠、怨怼一生者,莫如鲁迅与周扬,胡风与周扬,丁玲与周扬;孰是孰非实难道断者,莫如钱锺书、杨绛夫妇与鲁迅……作者用清丽文笔,将风流云散的大文人恩怨风景尽落纸上,如此真实、清晰、可感。

作者所书,不囿于既有定论,不人云亦云,而是钩稽翔实史料,重寻这些大文人之间相交与相重、分歧与相轻的是非恩怨;通过事实和细节剖析人物个性,透视世道人心,客观公正地褒贬这些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与文化品格。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是di一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 
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zui活跃、文化zui灿烂的局面。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折射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雪雨阴晴。 
本书di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崇高与缺陷,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ju星画卷。 


作者简介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常务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深受读者好评。


精彩书评

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王跃文,文化学者张颐武,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倾情推荐!


目录

“急先锋”与“乘势英雄”——胡适与鲁迅 / 001

当年四海说陈胡——胡适与陈独秀 / 013

“带着兰花草”与《青春》相约——胡适与李大钊 / 027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 / 039

“看风格,要看这些地方”——刘文典与胡适 / 053

梦非梦,花非花——废名与周作人 / 065

战士和书生——闻一多与梁实秋 / 077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徐懋庸与鲁迅 / 091

讷讷向人锋敛芒??——??朱自清与叶圣陶 / 103

爱我园林想落晖??——??林语堂与鲁迅、胡适、赛珍珠 / 115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 127

漫将毁誉付东风——张爱玲与苏青 / 143

“姑且试试也可以”——冯雪峰与鲁迅 / 155

“跳出四条汉子”——周扬与鲁迅 / 173

“刑天”遭遇“棍子”——?胡风与周扬 / 183

“武将军”惜败“文化沙皇”——丁玲与周扬 / 199

“正直的人”,“毒辣的鬼”——冯雪峰与周扬 / 217

无法远避的政治风尘——郭沫若与沈从文 / 231

也是“一块砖头”——丁玲与沈从文 / 245

一生不愿提鲁迅——钱锺书与杨绛 / 255

马缨花发半城红——俞平伯与何其芳 / 273

双鬓终应老是非——吴祖光与吕恩、新凤霞 / 285

去年残叶太分明——汪曾祺与沈从文、老舍 / 299



di一章 民国六年(1917年) / 001 
第二章 民国七年(1918年) / 063 
第三章 民国八年(1919年) / 095 
第四章 民国九年(1920年) / 141 
第五章 民国十年(1921年) / 171 
第六章 民国十一年(1922年) / 191 
第七章 民国十二年(1923年) / 223 
第八章 民国十三年(1924年) / 257 
第九章 民国十四年(1925年) / 279 
第十章 民国十五年(1926年) / 309 
第十一章 民国十六年(1927年) / 333 

 
好的,这里是两本不同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学、思想、社会变迁等多个方面,旨在呈现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与人物群像,同时又不涉及您提及的“民国清流”与“文坛江湖”的主题。 --- 图书一:《盛世的挽歌:晚清社会与思想的转型》 作者: [此处为虚构作者名,例如:陈子昂]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交织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思想巨变。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或军事史,而是着重于社会结构、文化心理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应对时代挑战的艰难探索。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动荡的酝酿 本书首先描绘了鸦片战争后,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在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时的震惊与迷茫。我们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僵化如何阻碍了社会活力的激发,以及地方乡绅力量在王朝衰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大规模农民反抗并非孤立事件,它们是中央集权衰弱与底层生存压力激化的必然结果。作者通过对地方志、私人信札的细致梳理,重构了乡村社会的生态,揭示了“治世”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第二部分:洋务运动的局限与中体西用之辩 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次大规模尝试。本书不再停留于对“船坚炮利”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其指导思想的内在矛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如何在实践中遭遇了技术引进与制度改革之间的深刻冲突?我们详细分析了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在推动工业、教育改革时所遇到的阻力——来自保守派官僚的掣肘,以及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所导致的效率低下。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的兴衰史,成为理解这种“半吊子现代化”的绝佳案例。 第三部分: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变法是清末思想界的高光时刻,也是悲剧的序幕。本书将重点放在维新思想的源流上,探讨了早期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康有为对公羊学体系的重新诠释,以及梁启超在思想启蒙方面的巨大贡献。我们考察了这些知识精英如何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的深层变革诉求。变法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挫折,随之而来的“流亡”与“转向”,为后续的革命思潮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晚清社会心理的重塑 清末的社会氛围充满了焦虑、绝望与躁动。本书特别设置一章来探讨“现代性焦虑”:传统价值体系的崩塌与新的国家认同的构建。民众对迷信、巫术的依赖,对西方科学的排斥与好奇,以及城市中新兴的市民阶层(买办、小商人)的文化取向,共同构成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景观。通过分析当时的报刊、小说中的流行语汇,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正在痛苦蜕变的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结语: 《盛世的挽歌》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晚清并非一个简单的“衰落”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挣扎、试验与痛苦融合的“转型期”。它揭示了,那些看似单一的政治事件背后,是数十年社会肌理的深刻松动与思想的剧烈碰撞。理解了晚清的这场宏大挽歌,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及其深远影响。 --- 图书二:《江南水韵:明清之际的地域文化与士绅生活》 作者: [此处为虚构作者名,例如:吴梦得] 简介: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地区,旨在描摹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内,士绅阶层如何通过地方治理、文化活动和经济参与,构建出独特的地域文明。江南,不仅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更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生活美学的集大成之地。 第一部分:富庶背后的地域分工与经济基础 江南地区经济的高度繁荣,建立在精耕细作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手工业(特别是丝绸和棉布纺织)以及成熟的商业网络之上。本书考察了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的商业资本积累,并分析了“士绅-商人”的复合型身份如何影响了地方资源配置。例如,大运河与沿海贸易的繁荣如何塑造了苏州、杭州、扬州等城市的文化品味与消费模式。我们探究了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在地方精英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园林、藏书与士绅的审美建构 江南士人的生活是精致的代名词。本书详尽分析了苏州园林艺术在明末的鼎盛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意涵——如何将自然意境融入有限的空间,以实现“避世”与“入世”的微妙平衡。同时,藏书事业的兴盛,如《四库全书》的编纂,不仅是文化保存的壮举,也是士人彰显其家族学识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我们追踪了文人雅集、书画鉴赏的流程,揭示了精英文化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得以固化和传播。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与宗族权力 在中央政府权力相对薄弱的特定历史时期,江南士绅扮演了“隐形治理者”的角色。本书细致考察了地方义仓的运作、族田的分配、宗族祠堂的司法功能,以及儒家伦理在地方社会中的实践力度。士绅通过捐助教育、修缮桥梁道路,将个人声望转化为公共权威。这种“德治”模式的有效性与潜在的排他性,构成了理解清代基层社会的重要维度。 第四部分:地域性文学与艺术的勃兴 地域文化的繁荣必然催生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本书重点讨论了昆曲在江南的普及与流变,探讨了市民阶层对传统戏曲的接受如何促使剧本创作更加世俗化和通俗化。同时,我们分析了晚明“公安派”文学思潮与江南地域文化氛围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个人情感表达的解放,如何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中找到出口。 结语: 《江南水韵》试图还原的,是一个既高度成熟又充满内在张力的地域文明样本。这里的士绅不仅是风雅的文人,更是深谙世故的管理者和敏锐的投资者。通过对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社会组织等细微之处的考察,本书旨在勾勒出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在特定地域中如何达到精致化极致的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是对民国文坛风云人物的简单传记汇编,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作者在叙述中,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既有知识性的广度,又有情感上的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关系时,那种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既写出了他们的相知相惜,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龃龉与竞争。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性,才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站在时代顶端的大师们,也逃不过人性的局限与情感的纠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巧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汪兆骞先生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时而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时而笔锋一转,掷地有声,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不同的人物章节之间切换时,他总能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让读者在阅读一个故事的同时,又能隐约看到另一个故事的影子,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精致的民国文坛群像图。这种行文的流畅度和内在的逻辑性,使得即使是对于某些人物背景不太熟悉的新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失或枯燥。

评分

阅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汪兆骞先生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的笔法既有大家风范的沉稳与厚重,又不失现代知识分子的灵动与犀利。他对于历史的梳理和人物的剖析,总能挖掘出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微之处,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仿佛活在了我们眼前。特别是他对时代背景的渲染,那种浓郁的民国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碰撞的年代。文字之间流淌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情缅怀,但绝不是简单的歌颂,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评分

坦白说,读完这套书后,我对“民国”这个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些干巴巴的年代划分,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色彩和温度。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让人在为那些逝去的大师的才华而惊叹的同时,也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内心的挣扎而感到唏嘘。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黄金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实态。它不仅是一套关于文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那个特殊时代精神面貌的精彩侧写,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这套作品的用心。硬壳的封面加上烫金的字体,瞬间就提升了整体的质感,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设计风格,它既有怀旧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装帧上的每一个细节处理,都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逝去年代的文人风骨,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被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