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坛亦江湖》系作者汪兆骞继《民国清流》之后又一力作,以清丽优美的文笔,淡定的讲述与分析,翔实的史实与依据,讲述近现代文坛藏于历史迷雾之中的真相,直面民国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和文化品格,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与卑微、复杂与多变。
2.本书所书,系近现代风流大文人相重与相轻的故事,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冯雪峰、徐志摩、林语堂、赛珍珠、周扬、丁玲、吴祖光等人的轶事。许多真相披露,去掉伟人头上的光环,去掉所谓“坏人”身上的黑色,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撰写历史。
3. 这些大文人身上体现的人性之复杂,确实令人咋舌。鲁迅耿介一生,以文以匕首抢枪,文字所过之处,所向披靡,但亦有误伤者,如误伤杨绛姑母杨荫榆,误伤小人物徐懋庸,似可见鲁迅性格中的器量之小;郭沫若才华横溢,却无文人风骨,屈从于强权,跟着风向跑,八面玲珑;周扬对于权力欲望之强,让世人瞠目,为此可以捏造罪名,落井下石,极尽陷害之能事;丁玲曾是强权之下的受害者,却在平反之后有挟嫌报复的嫌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4.文坛之中,并非平静如水;文坛中人;也并非都是温文尔雅。文坛中的争斗,以文字与计谋为武器,呈现出江湖中的刀光剑影;置身文坛中的大文人们,亦不免被时代裹挟。心志坚定者,不忘初心;意志薄弱者,难免随波逐流。时光流逝,一切不免风流云散……
zhu名作家叶辛、王跃文,文化学者张颐武鼎力推荐!
di一部关于民国大师们的集体传记!
一代民国清流,一代民族脊梁,在糜烂的时局共同擎起中国文化的苍穹!
中国近现代史上zui具盛名的文化大师们的群体雕像,生动,鲜活,立体!
编辑家、作家、原《当代》副主编汪兆骞老先生呕心沥血之作!
蔡元培、胡适、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章太炎、辜鸿铭、章士钊、蒋梦麟、李大钊、陈寅恪、傅斯年、刘师培、钱玄同、鲁迅、周作人、黄侃……
民国清流的夸父追日与飞蛾投火,写就的是中国“士”的短暂与辉煌。
他们,个性或狷介,或痴狂,或迂腐;他们,性情不失风骨、风趣和浪漫;他们,品格清风朗月、苍松劲竹。他们是近现代飘逸浪漫的士人才子,却也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演绎着中国文坛江湖的风雨激荡和恩怨纷争。
相知、相敬、相重者,莫如胡适与陈独秀,胡适与李大钊,冯雪峰与鲁迅,吴祖光与两任妻子吕恩、新凤霞;爱恨纠葛、难分难解者,莫如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交恶纠缠、怨怼一生者,莫如鲁迅与周扬,胡风与周扬,丁玲与周扬;孰是孰非实难道断者,莫如钱锺书、杨绛夫妇与鲁迅……作者用清丽文笔,将风流云散的大文人恩怨风景尽落纸上,如此真实、清晰、可感。
作者所书,不囿于既有定论,不人云亦云,而是钩稽翔实史料,重寻这些大文人之间相交与相重、分歧与相轻的是非恩怨;通过事实和细节剖析人物个性,透视世道人心,客观公正地褒贬这些大文人丰富复杂的人格与文化品格。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是di一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
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zui活跃、文化zui灿烂的局面。继承了传统“士”担当精神的一代民国清流,“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龙吟虎啸,各领风骚,折射了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雪雨阴晴。
本书di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崇高与缺陷,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ju星画卷。
汪兆骞,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常务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深受读者好评。
作家叶辛、何建明、张抗抗、王跃文,文化学者张颐武,文学评论家李建军倾情推荐!
“急先锋”与“乘势英雄”——胡适与鲁迅 / 001
当年四海说陈胡——胡适与陈独秀 / 013
“带着兰花草”与《青春》相约——胡适与李大钊 / 027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鲁迅与周作人 / 039
“看风格,要看这些地方”——刘文典与胡适 / 053
梦非梦,花非花——废名与周作人 / 065
战士和书生——闻一多与梁实秋 / 077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徐懋庸与鲁迅 / 091
讷讷向人锋敛芒??——??朱自清与叶圣陶 / 103
爱我园林想落晖??——??林语堂与鲁迅、胡适、赛珍珠 / 115
小脚与西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 127
漫将毁誉付东风——张爱玲与苏青 / 143
“姑且试试也可以”——冯雪峰与鲁迅 / 155
“跳出四条汉子”——周扬与鲁迅 / 173
“刑天”遭遇“棍子”——?胡风与周扬 / 183
“武将军”惜败“文化沙皇”——丁玲与周扬 / 199
“正直的人”,“毒辣的鬼”——冯雪峰与周扬 / 217
无法远避的政治风尘——郭沫若与沈从文 / 231
也是“一块砖头”——丁玲与沈从文 / 245
一生不愿提鲁迅——钱锺书与杨绛 / 255
马缨花发半城红——俞平伯与何其芳 / 273
双鬓终应老是非——吴祖光与吕恩、新凤霞 / 285
去年残叶太分明——汪曾祺与沈从文、老舍 / 299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是对民国文坛风云人物的简单传记汇编,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作者在叙述中,擅长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人物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既有知识性的广度,又有情感上的共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关系时,那种入木三分的洞察力,既写出了他们的相知相惜,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龃龉与竞争。这种复杂性和真实性,才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站在时代顶端的大师们,也逃不过人性的局限与情感的纠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巧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汪兆骞先生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时而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时而笔锋一转,掷地有声,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在不同的人物章节之间切换时,他总能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让读者在阅读一个故事的同时,又能隐约看到另一个故事的影子,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又精致的民国文坛群像图。这种行文的流畅度和内在的逻辑性,使得即使是对于某些人物背景不太熟悉的新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迷失或枯燥。
评分阅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汪兆骞先生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他的笔法既有大家风范的沉稳与厚重,又不失现代知识分子的灵动与犀利。他对于历史的梳理和人物的剖析,总能挖掘出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细微之处,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大师们仿佛活在了我们眼前。特别是他对时代背景的渲染,那种浓郁的民国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碰撞的年代。文字之间流淌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情缅怀,但绝不是简单的歌颂,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这种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评分坦白说,读完这套书后,我对“民国”这个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它不再仅仅是教科书上那些干巴巴的年代划分,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色彩和温度。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让人在为那些逝去的大师的才华而惊叹的同时,也为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内心的挣扎而感到唏嘘。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黄金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实态。它不仅是一套关于文人的书,更是一部关于那个特殊时代精神面貌的精彩侧写,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对这套作品的用心。硬壳的封面加上烫金的字体,瞬间就提升了整体的质感,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设计风格,它既有怀旧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沉浸式阅读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装帧上的每一个细节处理,都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逝去年代的文人风骨,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被这份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