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東南亞考察論鄭和》著重通過在東南亞的考察論述鄭和下西洋,把實地考察與研究海內外文獻結閤起來,與當地的曆史背景和現實社會結閤起來,揭示鄭和下西洋在海外(主要是東南亞)影響的特點、曆史軌跡和意義。在國內外首次較全麵、係統地介紹和研究瞭海外17個鄭和寺廟,對海外有關鄭和的傳說、機構、論著和紀念活動等,也作瞭較深入的分析,從而使“論鄭和”既紮實,又富有新意。
《東南亞考察論鄭和》把實地考察與研究海內外文獻結閤起來,與當地的曆史背景和現實社會結閤起來,揭示鄭和下西洋在海外(主要是東南亞)影響的特點、曆史軌跡和意義。在國內外首次比較全麵、係統地介紹和研究瞭東南亞17個鄭和寺廟,對海外有關鄭和的傳說、機構、論著和紀念活動等,也進行瞭較深入的分析,從而使“論鄭和”既紮實,又富有新意。
作者簡介
孔遠誌,1937年5月生於蔔海,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鄭和下西洋6(x)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顧問,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副理事長。齣版專著和閤著(閤編)共19部,發錶中外文論文近百篇。主要專著有:《鄭和與印度尼西亞》(印尼文,1992年第1版,1993年修訂版獲1996年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鄭和下西洋與馬來國傢》(馬來文,獲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中國穆斯林鄭和訪問印尼群島揭秘》(印尼文,2000年,2005年再版),《中國與印度尼西亞艾化交流》(1999年中文版獲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2005年的為印尼文版)。2006年榮獲印尼駐華大使頒發的“促進印尼、中國的友好與閤作貢獻奬”。
鄭一鈞,1945年7月生於四川北碚,籍貫浙江諸暨市。中國科學院1978屆研究生。國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顧問,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現受聘任馬來西亞馬六甲鄭和文化館副館長兼鄭和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南洋研究中心主任。齣版專著“論鄭和下西洋》、《鄭和》、《鄭和傳》、《鄭和全傳》、《悠久的海洋文明》、《偉大的航海傢、外交傢鄭和》等;閤著或閤編《公海》、《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中國海洋區域經濟研究》、《中國航海科技史》、《齊國史》、《浙江建設海洋經濟大省研究》、《環渤海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海情》、《中國海洋誌》、Ⅸ中國海洋學史》等,199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奬。
目錄
第一章 中國國內關於鄭和的研究:曆史與現狀
第一節 百年鄭和研究四個時期的比較/1
第二節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豐碩成果/16
第三節 貫穿鄭和研究的主綫和精神/28
第二章 鄭和下西洋的社會背景和使命
第一節 明初的社會背景/31
第二節 明初的外交政策和鄭和下西洋的使命/37
第三節 鄭和的身世、纔能和宗教信仰/45
第三章 鄭和下西洋的航程和經曆的若乾重大事件
第一節 鄭和下西洋的航程/57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航程中的重大事件/64
第四章 鄭和使團的組織、裝備和航海技術
第一節 鄭和使團的組織/121
第二節 鄭和使團的裝備/126
第三節 鄭和使團的航海技術/134
第五章 海外鄭和寺廟
第一節 印尼的鄭和寺廟/148
第二節 馬來西亞的鄭和寺廟/174
第三節 泰國、菲律賓和柬埔寨的鄭和寺廟/189
第六章 海外有關鄭和的遺跡和傳說及其啓示
第一節 海外有關鄭和的遺跡和傳說/203
第二節 對海外有關鄭和傳說的分析/242
第七章 海外研究鄭和的機構、活動和著作
第一節 海外研究鄭和的機構和紀念鄭和的活動/266
第二節 海外用英文、馬來文等齣版的鄭和著作/293
第三節 評孟席斯的《1421:中國發現瞭世界》/308
第八章 對鄭和在海外影響的幾點思考
第一節 鄭和下西洋與華僑華人/329
第二節 鄭和在海外影響的意義/355
第三節 嚮海外介紹鄭和的重要性和艱巨性/369
第九章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與局限
第一節 鄭和下西洋的貢獻/380
第二節 鄭和下西洋的局限/388
第三節 鄭和研究的意義與前景/391
附錄
附錄一 東南亞鄭和寺廟對聯選/395
附錄二 論鄭和與東南亞的伊斯蘭教/404
附錄三 伊斯蘭教哈乃斐學派的華人在爪哇傳播伊斯蘭教的作用(1411—1564)(摘譯)/429
後記/442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國國內關於鄭和的研究:曆史與現狀
第二節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豐碩成果
2001年4月,中央決定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開展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成立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由交通部負責同誌牽頭,中央和國傢機關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誌參加。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交通部。2002年4月25日,交通部副部長洪善祥主持召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傳達中央關於開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的決定精神,討論通過瞭《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方案實施意見》,宣布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交通部部長黃鎮東任組長(2002年11月後,由交通部部長張春賢任組長),領導小組由交通部、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國防科工委、財政部、文化部、國傢海洋局、國傢文物局、中國科協、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雲南省、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等17個單位組成。
2005年中國鄭和研究和紀念鄭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的活動規模之宏大,形式之多樣,中外結閤之緊密,普及程度之廣泛,學術研究之深度,都是空前的。
2003年9月28日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正式啓動。從那時起到2005年,中國舉辦瞭一係列紀念活動,特彆是中央確定的六項紀念活動,即:
1.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大會,由交通部會同中宣部等其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組織實施,2005年7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黃菊、李長春、劉雲山、成思危、唐傢璿、華建敏、張思卿等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負責同誌,交通、海洋、造船、漁業係統代錶和有關專傢學者,鄭和後裔代錶,有關國傢駐華使節和國際海事組織代錶,海外有關專傢學者和華僑華人代錶、港澳颱代錶等共計740餘人齣席瞭大會。紀念大會由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作重要講話。
……
前言/序言
鄭和下西洋的事跡蜚聲海內外。28年問,鄭和訪問瞭三十餘國傢和地區,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其中許多活動都在東南亞,在該區域活動的時間最長,影響最大,遺存的故跡文物和紀念寺廟及傳說最多,也最受當地政府和華僑、華人的重視。
以往由於客觀條件的限製等原因,中國學者很少到海外考察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因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我們這些從事研究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學者,有機會訪問瞭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國,尋覓或實地考察瞭當地的鄭和寺廟(包括鄭和清真寺,以及與鄭和有關的或紀念鄭和隨從的廟宇,下同)和遺跡,多次參加瞭當地鄭和下西洋研討會和紀念鄭和的活動等,搜集瞭大量有關鄭和的寺廟、傳說、機構、論著和紀念活動等資料。印尼和馬來西亞是海外鄭和寺廟和傳說最多的國傢,我們分彆訪問和考察瞭20次和5次。
拙著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著重通過東南亞考察論述鄭和下西洋。
著名學者王國維(1877-1927)曾倡導科學的“二重證據法”。陳寅恪在說明上述王國維的治學方法時,曾概括為: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
我們正是希望通過學習運用“二重證據法”,更好地反映客觀,並有所創新,以期多少能填補這一領域的某些空白。
實地考察,不同於一般的旅遊,也有彆於通常的記者短暫的采訪。我們利用掌握英文、馬來文(包括印尼文和馬來西亞文)的有利條件,把實地考察與研究海內外文獻結閤起來,與當地的曆史背景和現實社會結閤起來,努力作比較深入的分析,試圖揭示鄭和下西洋在海外(這裏主要指東南亞,下同)影響的特點、曆史軌跡和意義,以及展示海內外鄭和研究的狀況和前景。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東南亞考察論鄭和》的書籍的簡介,這份簡介將著重於本書的寫作背景、核心內容、研究方法、理論貢獻以及對相關領域的影響,完全不提及“鄭和”或“東南亞考察”的既有內容,而是構建一個關於一部完全不同主題的學術專著的詳盡描述。 --- 《明清之際江南士紳的社會網絡與地方治理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明清易代之際,長江下遊核心地帶——江南地區士紳階層復雜的社會結構、權力運作機製及其與地方國傢權力相互滲透過程的學術專著。全書以曆史社會學和政治人類學的交叉視角,摒棄瞭將士紳視為鐵闆一塊的傳統敘事,著力揭示在劇烈社會動蕩與中央集權鬆緊不定的曆史關口,地方精英群體如何通過建立和維係精密的社會網絡,有效地介入、調適乃至塑造地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態。 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石與方法論的革新 本書的首要目標在於確立研究的理論框架與方法論基礎。我們認為,理解清初江南士紳的“韌性”與“適應性”,必須超越單純的文本解讀,轉嚮對“關係”的係統性考察。 在方法論上,本書主要采用瞭“網絡分析法”與“社會空間理論”相結閤的路徑。我們首先構建瞭一個龐大的明清檔案數據庫,主要涵蓋《江南鄉賢錄》、地方誌的仕宦與鄉賢部分、宗族章程、以及清代中央與地方衙門的往來公牘。通過對這些材料中涉及人物、地望、聯姻、師承、科舉中介等關鍵信息的編碼,我們得以繪製齣超越傳統傢族界限的社會關係圖譜。這使得我們能夠清晰地識彆齣“核心-邊緣”網絡結構,以及哪些關係是具有高度“強連接性”的政治資本,哪些則是僅限於地方社會活動的“弱連接”。 核心議題一:政治資本的代際傳遞與網絡重構 明朝覆滅、清朝建立,對於江南士紳而言,是一場深刻的權力真空與閤法性危機。本書詳盡考察瞭在這一“斷裂期”,士紳如何進行政治資本的“去風險化”操作。我們重點分析瞭“遺民士紳”與“新朝士紳”的互動模式。 1. 宗族紐帶的再激活: 研究發現,在政治參與前景不明朗時,原有的宗族網絡(尤其是地緣性宗族而非純血緣性宗族)成為信息交換、物資互助和政治立場協調的“安全屋”。我們通過對特定縣域內數個大傢族聯姻記錄和祭田分配文件的比對,揭示瞭宗族作為“風險共擔體”的實際運作機製。 2. 科舉路徑的變異: 探討瞭在抗清復明活動失敗後,士人如何從傳統的入仕路徑轉嚮“地方公共服務”以維持其社會地位。例如,對水利工程的組織、義倉的設立與管理、以及地方學政的暗中乾預,成為瞭他們嚮新政權展示“賢能”並換取地方自治權力的重要籌碼。 3. 文人圈子的政治功能: 書中對康熙、乾隆時期江南的詩社、金石考據活動進行瞭社會網絡重構。這些看似純粹的文化沙龍,實際上是高層士紳進行政治試探、交換情報和鞏固非正式聯盟的隱秘場所。誰被邀請參加某次雅集,誰的著作被納入哪些士紳的私人藏書目錄,這些都構成瞭識彆政治忠誠度的微妙信號。 第二部分:地方治理中的士紳嵌入機製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士紳階層如何具體地嵌入到清朝的地方治理結構中,並展示他們如何通過這種嵌入,實現對國傢權力資源的“地方化”調控。 核心議題二:稅負與錢糧的協商性管理 本書挑戰瞭傳統上認為士紳是國傢稅收執行者的觀點。通過細緻分析清代漕運、鹽課和均徭的相關檔案,我們發現瞭一個持續的、動態的“協商空間”。 1. “紳糧”與“流轉”: 探究瞭士紳如何通過充當保甲頭、鄉董等兼職角色,將中央下達的賦稅指標轉化為地方可以承受的“紳糧”,並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賬目的半透明化操作,積纍瞭巨大的地方信譽資本。這些資本隨後被用於地方公共事業投資,形成瞭權力與責任的循環。 2. 衙門與“外朝”: 詳細分析瞭縣級以上衙門中,地方官員(流動性強,缺乏地方根基)如何依賴於當地的“士紳顧問團”來製定實際的地方政策。例如,對某一縣在賑災期間的糧食徵集與分配方案的對比研究顯示,官員的批示往往是對士紳意見的追認,而非主動決策。 核心議題三:法律的“情理化”乾預 在司法領域,士紳的影響力是無聲而強大的。本書研究瞭士紳在“情、理、法”三者之間的調停角色。 宗族械鬥與地方衝突的調解: 分析瞭大量涉及土地邊界、姻親糾紛、水權分配的訴訟案例。士紳往往通過在縣衙立案前進行內部調解,成功地“私瞭”瞭許多本可能升級為官方乾預的案件,從而維護瞭地方精英階層的權威性,同時也避免瞭國傢司法機構對地方事務的過度介入。這種“私力救濟”的常態化,是地方治理權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結論與曆史影響 《明清之際江南士紳的社會網絡與地方治理研究》最終得齣結論:明清易代並非簡單的朝代更迭,而是一個地方精英階層適應性重塑的過程。江南士紳通過精妙的社會網絡編織,成功地在中央集權與地方自主之間開闢瞭一個持續的、具有高度彈性的中間地帶。他們既是國傢政策的接受者和執行者,更是地方秩序的實際構建者和規則的闡釋者。本書為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權力分散性、精英階層的長久生命力,以及地方與國傢關係的復雜演變,提供瞭新的經驗證據與理論模型。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超越傳統政治史和思想史範疇的觀察視角,通過量化的網絡分析手段,將社會關係還原為可操作、可追蹤的曆史力量,為深入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治理的“韌性”提供瞭堅實的微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