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此前我見過的剪紙大都樸實厚重,極具鄉土味兒,頭一次見到這種剪紙,很小的尺寸,清新靈透;尤其陽刻的綫條,簡潔又精細,婉轉自如,充溢著流暢的美。於是,這小小的剪紙車間常常吸引我伸頭探腦地去看,直到後來纔知道,這就是曾經馳名於津門的進寶齋的花樣。顧名思義,進寶齋的剪紙主要不是那種時令風俗之物,雖亦有窗花、吊錢之類,但其強項是專門供給婦女衣裝鞋履綉花的底樣。由於天津是大城市,市井社會強大,婦女對綉花的花樣需求甚巨。昔時的衣花,除去夾額和藍印之外,再沒有其它印花手段。所以人們從身上的衣裝到日甩的織物一如鞋帽、衣裙、巾帶、手帕、肚兜,乃至枕頂、瓶口、鞭掖、扇套、腰串、荷包、門簾、
軸水等一上邊的花飾,全部依靠手綉。韆姿萬態的花樣就全依仗著剪紙藝人的不斷翻新瞭。
內容簡介
《消逝的花樣:進寶齋伊德元剪紙》將所搜集到的進寶齋花樣(伊德元剪紙)選精摘萃,分類編集,同時配以當時津城婦女舊影以及各類綉件的實物圖片,將遺存的綉品與當年的剪紙花樣相互對照起來,以呈現齣曆史的麵貌,並使《消逝的花樣:進寶齋伊德元剪紙》具有生動的曆史感。《消逝的花樣:進寶齋伊德元剪紙》還輯錄幾篇史料性文章,都是“進寶齋時代”的親身經曆者的曆史寫實。作者皆為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其資料價值十分珍貴與難得。
內頁插圖
目錄
執意的打撈(代序)
壹 憶進寶齋的花樣
貳 老城裏的特種手工藝
叁 圖版
01 清末民初天津婦女的裝束
02 清末民初天津婦女服裝各綉花部位圖示
03 綉品與綉樣
04 工具
05 從剪紙到綉花的工序
肆 追尋飛去的大鳥
附錄 津門剪紙舊聞
後記
前言/序言
對進寶齋花樣的興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那時,我所從事的摹製古畫的工作被視作“舊文化”而遭到製止,-度到一傢工藝廠做美術設計。那傢工廠裏都是60年代“公私閤營”中兼並進來的各類手工作坊。一些小作坊到瞭工廠裏就成瞭一個個小小的生産車間,其中位於南樓二層上的“剪紙車間”引起我的興趣。一間方方正正的小屋裏,四五個人,多是中年婦女,圍在一張桌案上操作。我們通常說的剪紙並不是全用剪刀來剪,也使刀來刻。這裏的剪紙就是一種刻紙。薄薄一疊紙固定在一個小蠟盤上,任由手中細長的尖頭小刀轉來轉去,花兒、草兒、蟲兒、人兒隨即就神氣活現被雕刻齣來。此前我見過的剪紙大都樸實厚重,極具鄉土味兒,頭一次見到這種剪紙,很小的尺寸,清新靈透;尤其陽刻的綫條,簡潔又精細,婉轉自如,充溢著流暢的美。於是,這小小的剪紙車間常常吸引我伸頭探腦地去看。直到後來纔知道,這就是曾經馳名於津門的進寶齋的花樣(一稱伊德元剪紙)。然而,我在這工廠裏隻工作瞭幾個月。由於打球膝部受傷,繼而又埋頭寫小說,便離開這傢工廠,遂與美妙又神奇的伊德元剪紙分手作彆,手裏卻沒留下一張這種剪紙。
80年代,一位與我同樣熱愛津門民間藝術的摯友崔錦先生,送給我一本小書。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夾在書頁中的十幾張剪紙。崔錦鄭重地告訴我:“這是進寶齋伊德元刻的。”崔錦是書畫鑒賞名傢。無論從他說話的口氣裏,還是在那些夾在書頁中平整而發黃的剪紙上,都叫我感受到一種古老的文化氣息。一時,我還想去十多年前工作過的那個工廠,尋訪一下當年進寶齋中齣名的剪紙藝人伊德元,捕捉這_過往的民間藝術的蹤影。然而,我那時身在文壇熱辣辣的漩渦裏。80年代是文學的時代。我被數不清的文壇的事件包括我自己擾起的事件纏繞其中,以緻拿不齣一點時間去顧及這種剪紙瞭。但伊氏手中種種剪刻的形象與圖案,卻如同小精靈般留在我的心裏。
直到本世紀初,我投入民間文化的全麵搶救,進寶齋剪紙纔站到我的麵前。可是再去打聽那個工廠的剪紙車間,卻早已解散。伊德元先生也早在1971年就辭世瞭。待知此情,大有人亡歌息和人去樓空之感,尤其是那傢工廠競沒有留存一件伊德元的剪紙。曆史有時有情,有時絕情,有時匆匆離去,不留下一點點可以讓人依戀的憑藉。
然而,我寫過這樣一句話:“什麼是緣份?就是在你苦苦尋找它時,它一定也苦苦尋找你。”
一天,一個年輕的朋友送我一包剪紙。沒想到居然是進寶齋的作品,竟有數百幅之多!這位朋友是有心人,曾為收集進寶齋伊德元剪紙下過很大功夫。不單各類花樣一應俱全,有些稱得上是伊氏的精品力作。特彆珍貴的是,還有一些進寶齋的藝人們當年的手稿畫樣,以及貼在綉片上尚未動手來綉的剪紙,從中可以看到當年婦女綉花的工藝程序。這些至少百年以上的藏品,有的舊黯發黃,有的曆久彌新。它們的齣現,好像是伊氏不甘心消匿於曆史而跑來求助於我們瞭。
伊德元剪紙源自天津東城內文廟附近一傢不大的剪紙鋪,店主王進福,店名叫“進寶齋花樣鋪”。顧名思義,“進寶齋”的剪紙主要不是那種時令風俗之物,雖亦有窗花、吊錢之類,但其強項是專門供給婦女衣裝鞋履綉花的底樣。由於天津是大城市,市井社會強大,婦女對綉花的花樣需求甚巨。昔時的衣花,除去夾纈和藍印之外,再沒有其它印花手段。所以人們從身上的衣裝到日用的織物(如鞋帽、衣裙、巾帶、手帕、肚兜,乃至枕頂、瓶口、鞭掖、扇套、腰串、荷包、門簾、軸水等)上邊的花飾,全部依靠手綉。韆姿萬態的花樣就全依仗著剪紙藝人的不斷翻新瞭。
伊德元,河北保定淶水人。早年入進寶齋隨師學藝,學成後兌下師傅的店鋪,店名依然沿用進寶齋。風格技藝上師承老店古風,也有個人的創造。
由於進寶齋的剪紙主要供綉花使用,所以完全不同於一般的民俗剪紙。無論在材料、構圖、結構、選材、造型還是刀法,都要適閤於衣物的裝飾與刺綉工藝。首先是多用素白的宣紙,以便貼在有色的衣料上,隻有用在淺色衣料的花樣纔用有色剪紙,這樣易於分辨,便於刺綉;其次這種剪紙必須與綉品是1:1原大,所以尺寸很小,有的小如花生,但十分精緻,當今看來,張張都是藝術品。在題材上,除去象徵多子多福的胖娃娃,很少有曆史故事和神話人物,一般多是惹人喜愛的花鳥魚蟲和吉祥圖案。在構圖上,講究有姿有態,疏密有緻,以求近看精美,遠看明快,這也都是服飾的需要。天津是大都市,服飾圖案崇尚雅緻,這種城市審美便是伊德元地域風格的成因。伊德元本人天性靈巧,頗多情趣,他剪刻的形象清新靈透,意趣盈然,頗受市井大眾尤其是婦女的喜愛。在刀法上,為方便刺綉,從不使用各地剪紙常用的“鋸齒”和“月牙”紋,而是自創一種十分細小的鏤空的紋孔,用來刻畫形象生動的細節。伊德元還善於使用連結各部分的“陽綫”,獨齣心裁地把這種功能性的綫條,變成優美流暢、婉轉自如的裝飾性的麯綫,使畫麵具有特殊的、生動的美感,綉在衣服上便分外優美和爽眼。伊氏的剪紙具有天津這種大城市的氣質,崇尚豐富又追求雅緻,特色十分鮮明,市井中人親切地稱之為“伊德元剪紙”。他的綉樣還傳入京城,對老北京紮花産生深遠影響。
應該說,伊德元剪紙是我國剪紙遺産中一枝獨特的花朵。
因之,我把它列入“中國民間美術遺産保護與研究中心”的搶救項目之一。經過中心研究人員長達半年時間努力地搜索、調查和挖掘,其現狀卻令人悲觀。由於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傢庭化的婦女綉花已然消失,作為綉樣的伊德元剪紙也隨之消失。雖然上世紀中葉,有人曾試圖變其功能,將其綉樣改為工藝品,但終因未有強勁的市場支持而很快走嚮衰亡;現今伊氏的後代中已無人傳承其藝,沒有傳人的民間藝術自然就中斷瞭。
更遺憾的是,伊德元的妹妹原是伊氏剪紙的最後一位藝人,但在此次調查前的兩年也辭世而去。倘若我們動手調查早兩年,許多珍貴資料便可保存下來。如今在書中一些文章提到的端午中鞦的伊德元剪紙世間何處能見?而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最脆弱的,因人而在也因人而去。一旦失去,頃刻間煙消雲散,連口述史調查都沒有對象瞭。
姚惜雲先生所說的伊德元獨有的刻紙刀法——築,顯然已經世無人知,化有為無。
由於社會轉型太快,轉瞬伊德元剪紙快要消失在地平綫之下瞭。多年來,我國齣版的各類曆史剪紙資料中,從來未見伊德元剪紙的蹤影。如果再不對它伸以援手,恐怕要從此絕跡於世瞭。
於是,我們要做的是一種執意的打撈,即尋找有關伊德元的一切尚存的有價值的資料。哪怕是文字性的隻言片語,一幀舊照或三兩頁材料,全要收羅到手。我們幾乎是踏破鐵鞋,把殘存於世的零星的史證一點點聚斂起來。於是,這宗幾乎消失的寶貴的遺産便重新有模有樣瞭。
本書將所搜集到的進寶齋花樣(伊德元剪紙)選精摘蘋,分類編集,同時配以當時津城婦女舊影以及各類綉件的實物圖片,將遺存的綉品與當年的剪紙花樣相互對照起來,以呈現齣曆史的麵貌,並使本書具有生動的曆史感。
本書還輯錄幾篇史料性文章,都是“進寶齋時代”的親身經曆者的曆史寫實。作者皆為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其資料價值十分珍貴與難得。
我們這項工作很像打撈一艘沉船。不是救生,而是打撈。救生是搶救生命,打撈則是打撈遺物。但打撈也是一種搶救,是最後的搶救。
我們熱愛前人留下的每一份遺産,我們的工作則是盡自己的全力去搶救、去打撈。因為我們知道,為瞭曆史就是為瞭未來。
是為序。
消逝的花樣:進寶齋伊德元剪紙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還行吧,不過,寫得很簡單。圖麵很恐怖,有點像······
評分
☆☆☆☆☆
選擇原諒,情況會循一條神奇的軌跡轉變。當我們改變瞭,彆人也會跟著變。我們改變待人的態度。在我們修訂對事物觀點的同時,彆人也會隨著我們的新期望做齣反應。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無論是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錶的道傢思想,無不以高尚的道德做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隻要我們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評分
☆☆☆☆☆
評分
☆☆☆☆☆
原諒自己或彆人,基本上是朝嚮現在而活的一個抉擇。
評分
☆☆☆☆☆
在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教師的廉潔自律意識應不斷提高,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也應不斷增強,這樣,教學質量纔能真正穩中有升。同時,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努力在教學過程的經曆中,激發學生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師生“對話”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反腐教育如春風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