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维迎 编
图书标签:
  • 契约理论
  • 企业
  • 企业家
  • 公司治理
  • 组织经济学
  • 激励机制
  • 信息不对称
  • 产权理论
  • 管理学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26213
商品编码:1013334068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 作者:张维迎
  • 定价:49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号:978720812621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1-01
  • 印刷时间: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37
  • 字数:247千字

编辑推荐语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由正文与附文两部分构成。正文是张维迎先生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委托权(所有权)的安排: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雇佣资本?为什么企业家监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监督企业家?为什么资本所有者选择经营者而不是工人选择经营者?什么因素决定在均衡中什么人将成为企业家?附文收录了汪丁丁先生、张春霖先生以及张曙光先生撰写的书评,以及张维迎先生对三篇书评的回复。

内容提要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的主体是经济学 家张维迎1994年在牛津大学写就的博士论文,它 探讨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到底是什么因 素决定市场经济中企业 委托权(所有权)的安排。这是作者自1995年以来发 表的几乎所有论文及 主张的理论基础。作品问世后,在中国经济学界激起 极大反响,被认为“体 现了中国经济学家在融入经济科学主流的过程中重建 自己的学术传统的重要 努力”,“为年轻一代经济学者提供了一个方法论典 范”,“可以在国有企业 改革的研究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显示出洞察力和效率 ”。
    

作者简介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企业家论坛首席经济学家。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1982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学读书,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0年获得**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当选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8年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中国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开创性贡献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其主要著作包括:《企业的企业家一契约理论》(1995)、《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2006)、《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大学的逻辑》(2004)、《论企业家》(200 4再版)、《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中国改革30年》(2008)、《市场的逻辑》(2010,2012)、《什么改变中国》(2012)、《通往市场之路》(2012)等。另有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

目录

致谢
ABSTRACT
第二版序言
前言
1 导论: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
1.1 本书内容提要
1.2 企业理论的批评性回顾
1.3 本书的结构安排
2 经营决策,生产活动,监督与委托人资格的安排
2.1 引言:企业作为一合作组织及其代理问题
2.2 模型
2.3 协作程度,相对重要性,监督技术与*优委托权安排
2.4 讨论: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合伙制企业及阿尔钦—德姆塞茨企业
2.5 风险态度与委托权安排
2.6 结论
3 经营能力,个人财富与资本雇佣劳动
3.1 引言
3.2 模型
3.3 临界经营能力与个人财富
3.4 意愿企业家的期望经营能力与个人财富
3.5 作为资本雇佣劳动的机制的利率(和工资)
3.6 市场解决办法与社会*佳
3.7 结论性评论
4 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
4.3 企业家职业选择的特征
4.4 均衡的存在性
4.5 比较静态学
4.6 讨论
4.7 能力与财富之间的合作:“职业经理”的出现
4.8 结束语:一个例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评论与回应
有恒产者有恒心——评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汪丁丁)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企业家问题——兼评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张春霖)
企业理论创新及分析方法改造——兼评张维迎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张曙光)
关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一书写作背景的说明及对三个书评的答复(张维迎)
人名索引
重要词汇索引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可能包含的契约理论或企业家理论,而是专注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书名: 《星辰之轨:深空航行的前沿与边界》 作者: (此处应为一位与该领域相关的虚构作者名,例如:艾莉森·范德堡) 出版社: (此处应为一家专注于前沿科学或太空探索的虚构出版社) --- 《星辰之轨:深空航行的前沿与边界》图书简介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太阳系之外,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星辰之轨:深空航行的前沿与边界》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实现星际旅行所需技术、理论物理学突破以及伦理挑战的综合性专著。本书摒弃了传统科幻小说的浪漫想象,以严谨的科学视角,剖析了当前人类在迈向深空征程中所面临的四大核心障碍及其前沿解决方案。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共计三十章,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推进技术到复杂生命维持系统的全景式分析。 第一部分:逃逸的引力——基础推进系统的再定义 (约 3500 字) 传统化学火箭已将人类送入近地轨道,但在浩瀚的星际空间中,其效率无异于蚍蜉撼树。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当前正在研发和理论论证中的几类革命性推进系统。 1.1 核脉冲推进(Orion Project的现代化解析): 深入剖析了利用聚变或裂变爆炸产生推力的可行性与挑战。重点讨论了如何设计能够承受极端冲击的结构材料,以及如何将高能粒子流精确转化为有效的推进力。书中详述了磁约束技术在引导等离子体射流中的作用,并对比了冷战时期设想与当前微型化反应堆技术的发展对该系统的影响。 1.2 聚变驱动与反物质引擎的理论框架: 本节着重于对实现高比冲(Specific Impulse)的终极目标——聚变推进和反物质湮灭引擎的物理基础进行推演。对于聚变推进,作者详细分析了惯性约束聚变(ICF)和磁约束聚变(MCF)在空间应用中的优劣势,特别是如何解决高能中子束对反应堆壁的损伤问题。在反物质引擎部分,本书细致阐述了反物质的有效存储(如彭宁陷阱)的技术瓶颈,以及如何实现可控且持续的反物质湮灭以获得最大推力。 1.3 突破光速的理论探索: 虽然尚未进入工程实践阶段,但本书并未回避对“曲速驱动”(Warp Drive)等概念的严谨探讨。作者引用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和广义相对论的某些特定解,探讨了对时空结构进行操作的可能性。关键在于理解负能量密度物质(或奇异物质)在产生“扭曲气泡”中的必要性,并对当前实验物理学中对负质量/负能量效应的初步观测进行了批判性评估。 第二部分:时间的尺度——相对论效应与星际通讯 (约 300 字) 星际旅行的本质是跨越巨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本部分侧重于探索航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物理效应和通讯难题。 2.1 动相对论效应与宇航员时间膨胀: 详细计算了在接近光速的巡航速度下,宇航员与地球之间的时间差异。书中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对长期任务规划、社会维系以及殖民地代际传承的深刻影响。 2.2 远距离量子纠缠通讯的潜力与局限: 分析了传统电磁波通讯在数光年尺度下面临的信号衰减和延迟问题。重点评估了利用量子纠缠实现即时信息传递的理论基础,但同时也指出了当前量子态退相干(Decoherence)对长距离、高保真信息传输构成的严峻挑战。 第三部分:庇护所的构建——深空载具的生态工程 (约 400 字) 生命离开地球引力的保护后,载具本身必须成为一个微型的、可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本部分关注于载具的生命支持、辐射防护及资源循环。 3.1 闭环生命支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探讨了实现真正的“零废物”循环系统的技术路径。这包括高级水回收技术、高效二氧化碳捕获与氧气再生的生物反应器设计(如利用藻类或合成微生物),以及如何管理土壤的长期肥力以保证食物的可持续生产。 3.2 宇宙射线防护: 深入分析了银河宇宙射线(GCRs)和太阳粒子事件(SPEs)对宇航员健康及电子设备寿命的威胁。本书对比了物质屏蔽(如水或聚乙烯)与主动电磁屏蔽技术的效果、能耗和可行性。重点讨论了利用超导磁体在载具周围构建一个“人造磁层”的工程挑战。 第四部分:导航与目标——星际环境的感知与决策 (约 300 字) 在广阔的星际空间中,精准的导航和对未知环境的实时感知是任务成功的关键。 4.1 惯性系之外的定位: 探讨了如何利用脉冲星的精确辐射信号进行深空自主导航(Pulsar Timing Arrays)。分析了如何通过测量不同脉冲星信号的时间差,实现三维空间中的绝对定位,以及这种方法的精度受限于望远镜分辨率和脉冲星自身稳定性的问题。 4.2 尘埃与微流星体的威胁管理: 分析了星际介质中微小颗粒撞击的概率和动能。重点介绍了前沿的“气动减速层”和自修复材料技术,旨在使载具外壳能够在不显著影响航速的前提下吸收或偏转高能撞击物。 结语:人类意识的扩张 (约 150 字) 《星辰之轨》的最终篇章回归于哲学和未来学层面。星际航行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终极测试。本书以审慎乐观的态度展望了在漫长星际航行中,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乃至人类定义本身将如何被重塑。它提醒读者,每一次技术上的飞跃,都伴随着深刻的伦理考量和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重新认识。 本书适合对象: 航空航天工程师、理论物理学研究者、先进材料科学家,以及所有对严肃的星际探索科学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企业家形象,他们似乎天生就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能够与各方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然而,“契约理论”这个词,对我来说,总感觉有点遥远,似乎是属于商学院的专业术语。但当它与“企业家”结合在一起时,我便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也许会深入探讨,企业家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时,如何运用契约的智慧来规避风险、优化资源配置。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关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经济学中的经典概念,而企业家正是通过精妙的契约设计,来将这些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比如某位伟大的企业家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合同谈判,获得关键的技术或市场,从而奠定企业的基业?或者,在企业内部,企业家又是如何通过劳动合同、绩效考核等契约,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企业家并非仅仅是拍脑袋做决定,而是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运用智慧和策略来构建企业的稳固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似乎是在探讨一种很“硬”的理论,但“企业家”这个词又让它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和实践感。我一直对企业家的精神充满了敬意,他们身上那种敢于挑战未知、承担风险的勇气,是我最为欣赏的品质。而“契约理论”,我模糊地知道它和法律、经济有关,但具体如何应用在企业家的实践中,我实在是没有概念。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设想着,作者会不会通过讲述一些鲜活的企业家案例,来引出契约理论的精髓?比如,那些创业初期,企业家是如何与早期投资人签订那些看似不平等,却能激励双方共同努力的契约?又比如,在企业扩张过程中,企业家是如何通过设计股权激励、期权等契约,来留住核心人才,让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让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契约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契约来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建立起公平、高效的合作关系。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本企业家实践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我期待了很久,终于捧在手里了。我一直觉得,现代企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离不开那些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们。他们就像是企业发展的引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驱动着企业不断向前。而“契约理论”这个概念,对我来说,一直带着一丝神秘感,它究竟是如何与企业家的角色联系起来的?我猜想,书中一定深入剖析了企业家在企业内部以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所扮演的各种契约角色,以及这些契约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运营效率。是不是像一个复杂的网络,将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等所有参与者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企业家正是这个网络的核心协调者?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严谨的学术论证,来揭示企业家与契约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成功的企业背后,那位睿智的企业家是如何通过精巧的契约设计,来化解风险、激励创新、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也许能帮助我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博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着实吸引了我,尤其是“契约理论”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合作、信任和风险管理的话题。我一直觉得,企业家是商业世界中最具创造力和韧性的一群人,他们身上有一种敢于突破、敢于承担的精神。然而,他们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凭着一股蛮劲,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逻辑支撑。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企业家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关系中,通过设计和执行各种契约,来构建和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能包括,他们如何与供应商签订有利的采购合同,如何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协议,以及如何在内部激励和约束员工。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关于“信号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等经济学理论,并阐述企业家是如何利用契约的语言,来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明白,伟大的企业家,不仅是商业世界的“造梦者”,更是精通“契约之道”的“设计者”,他们用契约的框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宏大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创造出巨大商业价值的企业家们充满好奇。他们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仿佛能够预见未来,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而“契约理论”,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听起来就有些抽象和难以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不禁猜测,作者是否会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契约理论在企业家实践中的应用。我期待着,书中能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企业家如何将一些模糊的口头承诺,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从而保障双方的权益?又比如,在企业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企业家是如何通过设计复杂的股权转让、资产合并等契约,来最大化交易的价值,并降低潜在的风险?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信任”与“契约”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许,信任是契约的基础,而有效的契约也能增进信任。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企业家不仅要有远大的抱负,更要有构建稳固合作关系的智慧,而这种智慧,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对契约的理解和运用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