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

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锋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盐政
  • 盐税
  • 财政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地方志
  • 清史
  • 历史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07014
商品编码:10377351228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清代盐政与盐税( 作  者:陈锋 著作 定  价:45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7月01日 页  数:334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7107014
 清初盐业的恢复与盐务的行政管理
一、清初盐业的恢复
二、产运销诸环节的行政管理
第二章 盐产区与食盐生产
一、盐产区与盐场
二、生产方法
三、食盐种类
四、食盐产量
第三章 盐销区与食盐运销
一、盐销区划分
二、运销体制
三、盐引的分配与融销
四、川盐济楚与两淮、四川盐业
第四章 盐课的征收及其在财政中的地位
一、前期的盐课征收与税目变化
二、积习成弊的浮费与清廷的禁弛
三、后期的加价与盐厘
四、盐政的败坏与人民负担的加重
五、历朝的盐课收入及其在财政中的地位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总体上看,该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抢先发售主要依据现存档案材料,对清代盐政进行考察,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二是线索、脉络较为清晰,尽可能把复杂的盐政问题简明化。三是从财政问题着眼,对盐税的论述较为细致,对盐税与清代财政的关系,也有专门的论述。
《明清之际江南士人群像》 导言:风云变幻中的江南文脉 本书聚焦于明清易代之际,这一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时期。彼时的江南地区,不仅是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思想和政治精英最为集中的区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王朝更迭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新兴的商业力量对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冲击,共同塑造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命运与精神图景。我们试图通过对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士人的个案考察与群体性分析,勾勒出他们如何在“变局”中坚守、调适与创新,重塑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本书的重点并非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剖析士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微观选择”——他们如何处理与新朝廷的关系,如何应对商业化对传统学问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地方事务等途径,维系或重构其文化权力与社会影响力。 第一章:士人的身份重塑:从“经世”到“致用”的转向 明末清初,传统士大夫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达到了白热化。随着前朝的覆灭,许多士人面临“题主”的选择。 1. 遗民群体的精神困境: 重点分析“明遗民”的群体心态。他们如何以“不合作”或“消极抵抗”的态度,确立自身的道德高地?分析他们通过怀古、著述、甚至隐逸生活来完成的身份净化过程。例如,对特定遗民诗人群体在诗歌中寄托的亡国之痛、节操坚守的文本细读,揭示其精神世界的内在张力。 2. 顺应潮流的士人: 考察那些选择在清初继续为官或在地方上发挥影响力的士人。他们的“仕途”策略是什么?是基于对新政权的务实考量,还是他们在传统儒家“安社稷”思想指导下的主动选择?深入探讨他们如何将明代的“经世致用”思想,转化为适应清代官僚体制的“地方治理”实践。 3. 学术转向:乾嘉学派的萌芽: 探讨在政治高压下,部分士人将精力转向考据学、朴学的原因。这种学术的内向化,是主动放弃政治关怀,还是在特定环境下,考据成为一种安全的、维护知识分子主体性的方式?分析这一转向对后世学术格局的影响。 第二章:商业文明的冲击与士人的经济生活 江南的商业繁荣在明代中后期已是既成事实,但清代则将这种商业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士大夫阶层与新兴的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是理解这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关键。 1. 兼营身份的复杂性: 书中将展示,并非所有士人皆“不事生产”。通过对特定家族的财产记录和文人信札的分析,揭示一些士人如何参与到田产兼并、典当、甚至与商人合伙经营。这种“士商混合”的现象,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秩序? 2. 雅好与消费: 研究士人如何将文化品味转化为一种消费资本。从收藏古董、金石碑帖,到参与园林营造、戏曲推广,这种对“雅”的追求,背后是物质基础的支撑。探讨这种消费文化如何塑造了特定的审美标准,并成为士人区分彼此、维持阶层地位的手段。 3. 地方精英的角色: 考察士人在地方经济事务中的作用,例如主持水利工程、组织赈济、管理义仓等。这些活动既体现了儒家“济世”的责任,也反映了他们对地方资源配置权力的掌握。 第三章:文人群体的社交网络与文化共同体 明清之际的士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通过紧密的社交网络来确立自身的话语权和身份认同。 1. 书院与讲学:知识的传承与再造: 重点分析特定书院在清初的重建与变迁。书院如何成为保存前朝学术传统、培养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避难所”?考察主讲人(山长)的政治背景与学术倾向,分析他们如何通过讲学议题,实现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批判性继承。 2. 诗社与文集编纂: 详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立场的诗社活动。诗社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场所,更是政治态度的隐秘表达和社交资本的积累地。研究文集的相互题跋、序言、尺牍往来,重建士人间的相互支持体系与意识形态联盟。 3. 友朋关系的网络分析: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审视特定时期内,活跃士人的通信往来密度、地域分布和政治倾向的关联性。揭示哪些人是核心的“意见领袖”,哪些人是边缘的依附者,以及这种网络如何影响了地方舆论的形成。 第四章:士人的日常生活与心灵空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士人的日常生活细节,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对世俗生活的体验。 1. 居住环境与园林审美: 分析江南士人住宅和私家园林的建造与变迁。园林如何被设计成一个“可居、可游、可思”的精神空间?它如何承载了士人对“理想世界”的投射,以及对自然秩序的回归渴望? 2. 医养与养生观: 探讨士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从道家养生术到中医药理论的应用,士人如何构建一套应对衰老、疾病和精神压力的“身体哲学”?考察其与饮食、服饰、起居习惯的关联。 3. 情感表达与人际伦理: 通过对书札、日记的研究,考察士人对友情、师生情、甚至家庭亲情的表达方式。在礼教日益严苛的时代背景下,士人如何处理复杂的情感需求,并将其规范化、道德化?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反思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江南士人群像。他们并非铁板一块的卫道士,也不是简单的投机者,而是一群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竭力保持其文化主体性和道德完整性的复杂生命体。他们的抉择与创造,构成了清代中国社会韧性与文化深度的重要基石。他们的遗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有幸拜读了《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可谓是既深入又广博。从一开始,我就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书中对清代盐政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政策条文,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勾勒出盐政制度从建立、演变到成熟的完整轨迹。那些关于盐的产地、运销、价格管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具体管理办法,都被作者细致地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灶丁”、“引岸”这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印象深刻,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词汇,而是承载着清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元素,勾勒出当时无数普通民众的生存图景。

评分

《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盐业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将盐政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清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探讨了盐政与官僚体系、士绅阶层、甚至是民间社会的互动。书中对盐道的官员任命、盐商的社会地位、以及盐业纠纷的解决机制都有精彩的描述。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各种力量在此交织、博弈,共同塑造了清代盐业的独特形态。这种对历史肌理的挖掘,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我最深的体会是它对于理解清代国家财政运作的重要性。盐税作为清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书中对其税收制度、征收方式、税率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财政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作者不仅关注宏观的财政数字,更着眼于税收制度背后的具体操作,比如官府如何与盐商博弈,盐商如何规避风险,以及这些都如何体现在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之中。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清朝的财政体系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何盐政会成为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的关键领域。

评分

《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与温度。作者在呈现枯燥的政策和数字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参与其中的人物命运的描摹。那些在盐业体系中起伏沉浮的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他们的故事虽然零散,却共同构成了清代盐业波澜壮阔的画卷。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以及通过对一个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来理解一个时代的宏观脉络的努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清代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

评分

我一直对清代的商业史和经济制度很感兴趣,而《清代盐政与盐税(第2版)》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书中对清代不同地区盐业的差异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两淮、两浙、长芦等地的盐业格局,各自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作者通过对这些地域性差异的梳理,展现了清代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盐政改革的历程,以及这些改革在不同时期所带来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内容与我对清代经济史的已有认识进行比对,收获颇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