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手疗法图解

脊椎手疗法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苟亚博 等 著
图书标签:
  • 脊椎病
  • 手疗
  • 康复
  • 物理治疗
  • 按摩
  • 解剖学
  • 图解
  • 手法治疗
  • 疼痛管理
  • 骨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19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0950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脊椎手疗法是世界医学的一大突破,风行于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
  《脊椎手疗法图解》由国际交流医科大学校长、台湾医学博士苟亚博及其得意门生黄国松博士编著,全书7章,主要以图解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脊椎不同部位的整脊手法、注意事项。
  本书可供骨伤科医生、整脊医生、推拿科医生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黄国松,替代医学医学博士、教授,1944年出生,台湾台中市人。早年师从苟亚博教授研习脊椎神经的病理变化。因有感于病因的欠缺,遂于1990年开始将经络学说中的经筋系统结合脊椎神经一同研究。1992年又将四肢结构与生物力学一同结合研究。1993年增加人体结构工程与动态力学对脊椎神经造成的影响再评估。1995年增加血液流变学对结构工程的影响进行复合研究。1995年从大量的临床病案中总结出脏腑器官与经筋通道的互补影响,并开始以经筋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诊疗疾病。擅长以徒手治疗软组织伤病及疑难杂病,疗效显著。著有《经筋手疗法图解》、《四肢手疗法图解》等书,学生遍布美国、瑞典、新加坡、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椎体错位引起内脏的病变
椎体错位引起肌肉的反射痛
一、佛氏皮神经节简介
(一)佛氏皮神经节图的说明(前面)
(二)佛氏皮神经节图的说明(背面)
二、苟氏椎侧痛源触诊理论的由来
(一)四肢疼痛的根源
(二)苟氏椎侧痛源触诊图的说明
(三)四肢疼痛的反射表
常用姿势与手法示范图
手掌发力区域标示图
软组织舒缓区域位置标示图与名称
一、位置标示图与编号
二、编号与软组织名称对照表

第二章 枕骨
一、枕骨的检查方法
二、枕骨移位引起的神经异常
三、舒缓手法
四、枕骨矫正手法
手法-1
手法-2
手法-3
手法-4
手法-5
手法-6
手法-7
手法-8
第兰章颈椎
一、颈椎神经分布及其病症
二、颈椎矫正前的安全检查
(一)颈椎矫正的禁忌事项
(二)颈椎安全检查的手法
三、颈椎神经的异常与皮神经节的关系及症状和矫正手法
(一)第一颈椎神经(c1)的异常
第一颈椎神经的软组织舒缓区域
第一颈椎矫正法
手法-9
手法-10
手法-11
手法-12
(二)第二颈椎神经(C2)的异常
第二颈椎神经的软组织舒缓区域
第二颈椎矫正法
手法-13
手法-14
手法-15
手法-16
手法-17
(三)第三颈椎神经(C3)的异常
第三颈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域
第三颈椎矫正法
手法-18
手法-19
手法-20
手法-21
(四)第四颈椎神经(C4)的异常
第四颈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域
第四颈椎矫正法
手法-22
手法-23
手法-24
手法-25
(五)第五颈椎神经(C5)的异常
第五颈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域
第五颈椎矫正法
手法-26
手法-27
手法-28
(六)第六颈椎神经(C6)的异常
第六颈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域
第六颈椎矫正法
手法-29
手法-30
手法-31
手法-32
(七)第七颈椎神经(C7)的异常
第七颈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域
第七颈椎矫正法
手法-33
手法-34
(八)第八颈椎神经(C8)的异常
第八颈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域
第八颈椎矫正法
手法-35
手法-36
手法-37
一、胸椎神经的分布及其病症
二、胸椎神经的异常与皮神经节的关系及其症状和矫正手法
(一)高胸(T1、T2、T3、T4)神经异常
(二)高胸区胸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与反射痛区
(三)高胸区胸椎矫正法
手法-38
手法-39
手法-40
手法-4l
手法-42
手法-43
手法-44
手法-45
(四)中胸(T5、T6、T7、T8)神经异常
(五)中胸区胸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与反射痛区
(六)中胸区胸椎矫正法
手法-46
手法-47
手法-48
手法-49
手法-50
手法-51
手法-52
手法-53
手法-54
手法-55
手法-56
手法-57
手法-58
(七)低胸(T9、T10、T11、T12)神经异常
(八)低胸区胸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与反射痛区
(九)低胸区胸椎矫正法
手法-59
手法-60
手法-6l
手法-62
手法-63
手法-64
手法-65
手法-66
手法-67
手法-68
手法-69
手法-70

第五章 腰椎
一、腰椎神经的分布及其病症
二、腰椎神经异常与皮神经节的关系及病症
(一)第一腰椎神经(L1)的异常
(二)第一腰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与反射痛区
(三)第一腰椎的矫正手法
手法-71
手法-72
(四)第二腰椎神经(L2)的异常
(五)第二腰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与反射痛区
(六)第二腰椎的矫正手法
手法-73
手法-74
(七)第三腰椎神经(L3)的异常
(八)第三腰椎神经软组织的舒缓区与反射痛区
(九)第三腰椎的矫正手法
手法-75
手法-76
手法-77
……
第六章 骶椎与髂骨
第七章 臀部运动
附录

前言/序言

  脊椎手疗法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中,非常风行,很多医师改行从头学习此一震撼医学界的脊椎手疗法,亦即整脊医学,这是医学界的一大突破,也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黄国松副教授是跟随我学习脊椎手疗法多年的学生之一,是一位很执著的人,多年来,他执著于脊椎手疗法的理论,执著于脊椎手疗法的临床,也执著于脊椎疗法的写作。是一位上进的好青年,是一位负责的好老师,也是我(4000多学生中)得意的门生。
  黄国松为了表达我多年来对他的教诲,以感谢和感恩的口吻告诉我:“老师,这本书在台湾地区的发行权是您老人家的,藉此安养您的晚年……”
《脊椎的奥秘:一次深入的解剖学探索》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去探索人类身体最关键的支撑结构——脊椎。我们并非讨论任何特定的治疗手法,而是聚焦于脊椎本身错综复杂的解剖学结构,以及它在人体生理功能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第一章:脊椎的宏伟蓝图——结构与组成 本章将从宏观角度,详细介绍脊椎的整体构造。我们将逐一解析构成脊椎的各个部分: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每一段脊椎的椎骨数量、形态特征以及其在身体中的相对位置都将被清晰地描绘。读者将了解到,看似简单的骨骼排列,实则蕴含着精巧的设计,为身体的稳定和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构成脊椎的每一块椎骨的细微之处。从椎体(vertebra body)的厚度与形状,到椎弓(vertebral arch)的构成,再到棘突(spinous process)、横突(transverse process)以及关节突(articular process)的精细结构,都将被一一剖析。这些细节的理解,将帮助读者认识到脊椎各个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承受和传递力量的。 第二章:骨骼的连接艺术——椎间关节与韧带网络 脊椎并非孤立的骨骼堆砌,而是通过精密的关节和强大的韧带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富有弹性和活动能力的整体。本章将重点解读这些连接机制。 我们将详细阐述椎间关节(facet joints)的解剖学特征。这些微小的关节位于椎弓的关节突之间,它们的形态、排列以及关节囊(joint capsule)的结构,都决定了脊椎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我们会解释不同节段的椎间关节为何在活动范围上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身体整体活动的影响。 同时,韧带系统在维持脊椎稳定性和限制过度活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将逐一介绍贯穿脊椎前后的主要韧带,如前纵韧带(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和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以及连接棘突的棘间韧带(interspinous ligament)、棘上韧带(supraspinous ligament)等。我们将详细描述这些韧带的起源、止点、走行路径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揭示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道坚固的“骨骼防护网”,保护脊椎免受损伤。 第三章:生命之河的通道——椎管与脊髓的和谐共生 脊椎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脊髓(spinal cord)提供安全的保护。本章将聚焦于脊椎中央的椎管(vertebral canal)及其内部的脊髓。 我们将详细描绘椎管的内部形态,以及椎骨如何共同形成一个连续的骨性通道。读者将了解到,椎体构成了椎管的前壁,而椎弓构成了其后壁。 重头戏将放在脊髓的解剖学上。我们将介绍脊髓的整体形态,包括其在椎管内的起止点、扩大部分(cervical enlargement and lumbar enlargement),以及它的分段(颈段、胸段、腰段、骶段)。我们会深入探讨脊髓的内部构造,如灰质(gray matter)的蝶翼状结构以及白质(white matter)的神经纤维束。 此外,本章还将阐述脊髓外部的保护层——脊膜(meninges),包括硬脑膜(dura mater)、蛛网膜(arachnoid mater)和软脑膜(pia mater)。我们将解释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为脊髓提供缓冲和营养。脊髓神经(spinal nerves)从脊髓发出,穿过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支配身体各处的肌肉和感觉,这一过程也将得到清晰的介绍。 第四章:运动的精妙机器——椎间盘与脊柱的动力学 脊椎的灵活性和承受能力,离不开其独特的动力学机制,其中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s)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将深入探讨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脊柱在运动中的力学表现。 我们将详细解剖椎间盘的构造,包括其外层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和内层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我们将解释纤维环的强大韧性,以及它如何包裹和限制髓核的移位。髓核的胶状特性,使其能够在承受压力时变形,并承担主要的缓冲和减震作用。 本章还将探讨脊柱在承受不同载荷时的力学反应。我们将分析脊柱的生物力学原理,解释脊柱如何通过其曲度(cervical lordosis, thoracic kyphosis, lumbar lordosis, sacral kyphosis)来分散和传递身体的重量。读者将理解,这些自然的生理弯曲并非偶然,而是适应重力载荷和运动需求的演化结果。 我们还将简要介绍脊柱的运动学,即脊柱在不同平面上的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侧屈(lateral flexion)和旋转(rotation)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哪些结构(椎间关节、韧带、肌肉)共同促成了这些运动。 第五章:支撑生命,感知世界——脊椎的生理功能 在完成了对脊椎解剖结构的全面了解后,本章将升华到对其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生理功能的探讨。 首先,支撑与稳定是脊椎最基础的功能。它如同身体的“顶梁柱”,支撑着头颅、躯干和四肢的重量,维持人体的直立姿态。通过与骨盆和下肢的连接,脊椎为整个身体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 其次,运动的枢纽。脊椎的灵活性使得我们能够进行各种复杂的动作,从简单的行走、弯腰,到精细的手部操作,都离不开脊椎的支持和调节。脊椎的各个节段相互配合,允许身体在三维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 再次,保护中枢神经。正如前文所述,脊椎通过椎管严密地保护着脊髓,这是生命信号传输的关键通道。脊髓内的神经纤维负责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各处,并将来自身体各处的感知信息传回大脑。 最后,感受外界的信号。虽然脊髓本身是信息传递的通道,但脊椎区域的神经末梢和感觉感受器也使得我们能够感知触觉、压力、疼痛等信息,这对于我们理解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纯粹的、不带任何治疗倾向的脊椎解剖学视角,希望通过详尽的图文解析,为读者构建一个对脊椎生理结构的深刻认识。理解脊椎的精妙构造,是我们认识身体、理解健康的重要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接触过的所有医学类书籍中最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的。作者的文字,不似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真诚的分享。他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脊椎的智慧,以及如何通过手法的运用,去唤醒身体的自愈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能量流动”的阐述,虽然我并非信奉玄学,但我却能在作者的描述中,感受到一种身体的和谐与平衡。他将每一个手法都赋予了生命,仿佛在与身体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对脊椎手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对各种病症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是列出症状,而是深入剖析了病症背后的原因,并且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我曾经因为腰部的不适,而四处求医,却总是得不到根本的改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的哲学读物,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更加热爱自己的身体。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设计,简直是为我这种动手能力有限,但又渴望掌握一些实用技能的读者量身定做的。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令人赞叹的解剖插图,每一张都清晰地标注了重要的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让我这个医学领域的门外汉,也能对脊椎的构造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手法时,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而是配以大量不同角度的实操图片,将整个过程分解得细致入微。看着那些图片,我就能模仿着进行练习,感觉就像有一个隐形的导师在旁边指导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力学传导”的解释,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生物力学原理变得浅显易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手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比如,他将脊椎的受力比作“多米诺骨牌效应”,解释了当一节脊椎出现问题时,是如何影响到其他节段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脊椎的认知,从原本的“一个骨头架子”,升华到了“一个精密运行的系统”。这本书不仅仅教我如何“做”,更让我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曾经因为工作原因,长期面对电脑,颈椎和肩膀的酸痛一直困扰着我。尝试过按摩、拔罐,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手法,并且惊喜地发现,很多僵硬和酸痛的地方,在经过这些温和而精准的手法后,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我不再是那个被疼痛折磨的“低头族”,而是开始享受一种更加轻松自在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份“脊椎健康宝典”,里面的知识之丰富,手法之精妙,让我叹为观止。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本体感觉”的强调,作者通过大量的图文解释,让我们学会如何去感受身体的细微变化,如何去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信号。这种对身体的敏感度提升,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手疗,更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和照顾自己的身体。书中对各种常见脊椎问题的分析,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不仅仅是列出症状,而是深入剖析了病症背后的原因,并且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我曾经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腰部出现了持续性的疼痛,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曙光。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的“心灵鸡汤”,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健康的信心和勇气。

评分

我真的很难用言语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它就像一本穿越时空的秘籍,将失传已久的脊椎调理智慧,以一种现代人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不仅仅是用来展示手法,更像是一幅幅艺术品,将脊椎的结构美和手法的韵律美完美结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手法时,那种对“精准”的极致追求。他会告诉你,每一个触点,每一个角度,都至关重要,稍有偏差,效果便会大打折扣。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脊椎手疗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经因为长期伏案工作,而出现了肩颈酸痛,甚至引发了头痛。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听懂”身体的语言,如何去给予它最恰当的关怀。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脊椎的健康,并非遥不可及。书中将那些原本复杂晦涩的脊椎调理知识,以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些精美的插图,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指导我一步步学习。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手法力度”的描述,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恰到好处”的力度,既能达到调理效果,又不至于造成伤害。这种细腻的体贴,让我倍感安心。我曾经因为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工作,而出现了腰部僵硬,活动受限。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自我修复”的宝典,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善身体的状况,重拾健康的生活。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宝藏,里面蕴含着作者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勉强将全书浏览了一遍,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觉得收获颇丰。书中对脊椎的解剖学描述,清晰且详尽,那些精美的插图,配合文字解释,让我对脊椎的每一个细微结构都了如指掌。更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在讲解手法时,不仅仅是列出动作要领,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手法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曾经因为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站立,导致腰部经常酸痛。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差强人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曙光。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脊椎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

评分

这本《脊椎手疗法图解》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体的疼痛与健康。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那些精细入微的插图所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图画,更像是一扇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脊椎及其周边复杂而精妙的结构。作者在文字的表述上,也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他没有使用过于生涩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将深奥的手法原理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触诊”的描述,那是一种需要高度专注和敏感度的技术,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去感受骨骼的微小移动,去辨别肌肉的紧张与舒缓,仿佛能通过文字就感受到那份微妙的触感。书中对不同类型脊椎问题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简单地将问题归类,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问题的成因、表现以及最适合的手法。这种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让我在理解和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和有方向感。我曾经因为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工作,而出现了肩颈僵硬和腰部酸痛的问题,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是治标不治本。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的肌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脊椎手疗法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体奥秘的探索指南。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将古老的东方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脊椎手疗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筋膜链”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身体的连接性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身体的某一部位出现问题,会影响到其他看似无关的部位。这种整体观的视角,让我对人体的认知,有了一个全新的提升。书中对各种手法细节的描绘,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是列出动作要领,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手法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曾经因为长期保持同一个姿势工作,而出现了肩颈僵硬和腰部酸痛的问题,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总是治标不治本。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被施了魔法的图鉴,初次翻阅时,就被其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每一幅解剖图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触摸到骨骼的轮廓,感受到肌肉的纹理。文字描述也并非枯燥的学术讲解,而是充满了引导性和启发性,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理解复杂的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手法时所使用的比喻,那些形象的描述,比如将某个动作比作“拧毛巾”或是“轻柔地推开一扇门”,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脊椎调整变得易于理解和实践。我曾经因为长时间伏案工作而饱受颈部僵硬的困扰,尝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差强人意。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就被其“图解”二字勾起了兴趣。翻开书页,我便被那清晰、细腻的解剖图深深震撼,每一处骨骼、肌肉、韧带的走向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手法的讲解,并非简单地列出动作要领,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临床经验。作者旁征博引,将古老的东方医学智慧与现代解剖学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脊椎手疗体系。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的世界里,反复揣摩着那些图片,试图理解每一次按压、每一次牵引背后的原理。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声的课堂,而作者就是那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他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学识,引领我一步步探索脊椎的奥秘。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身体智慧的启蒙读物,让我对脊椎这一人体的“中枢神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其独特的风格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医学类书籍,没有冗长的理论,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将脊椎手疗法的精髓呈现出来。书中大量的插图,不仅精美,而且极具指导性,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每一个角度的调整,都通过图像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手法细节”的强调,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体会每一个动作的轻重缓急,去感受身体的细微反应。他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个角度的力量会更有效,为什么这个时机的触碰会更关键。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我曾经因为长期使用手机,而出现了“手机脖”的症状,颈部僵硬,肩膀酸痛。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开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手法,并且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身体的变化。那种原本僵硬和酸痛的感觉,在经过温和的手法疏导后,仿佛获得了生命,重新变得柔软而有弹性。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身体疼痛所束缚的人,而是重新获得了掌控自己健康的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身体的“心法”秘籍,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如何去倾听它的声音。

评分

好。。。。。。。。。。。

评分

书的内容与标题不符合

评分

很专业的一本书

评分

好。。。。。。。。。。。

评分

有很多学电脑的人认为,我有这个东西,一个礼拜可以帮你写一篇论文。而历史学家对这个看法不同,毕竟工具就是工具,不能取代人。所以为什么我尽量不去特别接触?因为还要有人没有喝醉酒,记得带大家回家。

评分

很专业的一本书

评分

买来看看,不是专业人士看不懂

评分

书是正版,价格实惠,京东的活动就是给力

评分

13年前,我们推“数位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时,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它的极大作用,是学术资源的极大公共化。这个计划光数位典藏部分,就有将近400万件,包括资料、图片以及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有一位研究上古史的学者,透过这个平台发现,原来有一件青铜器物的盖子在瑞典,器身在“中研院”。如果没有数位的方式,你要到仓库里面一个一个填单调出来,那是很困难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