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艾可的寫作講堂
內容簡介
享譽的經典小說《玫瑰的名字》是如何寫成的?
文學創作的目的是什麼?
閱讀小說時,我們又為什麼會為虛構的故事和人物哭泣?
透過艾可充滿智慧的分享,汲取當代大師創作小說的不傳之祕。
想 知道博學多聞的安伯托?艾可如何創造出《玫瑰的名字》、《傅科擺》和《昨日之島》等精采絕倫、意義深遠、令人回味無窮的小說嗎?當然不是同艾可戲謔般地回 答記者: 「從左邊寫到右邊」這樣簡單。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創作《玫瑰的名字》,這已是他寫作時間zui短的一部小說。《傅科擺》花了他八年時間,《昨日之島》則花了六 年。
一九八〇年,艾可出版他di一部小說時已年近五十歲。創作生涯至今僅三十餘年,因此他自稱是年輕的小說家,且未來五十年也將持續寫作。
本書中,艾可帶領我們走過一遍他的寫作歷程,並回憶自己如何建構他的文學世界,創造引人入勝的故事。他認為,好的非文學作品該像一本精心雕琢的偵探小說,而技藝精良的小說家則藉由「觀察」和「探索」,建立一個精準的世界。
一至三章,為艾可受邀於美國艾墨里大學「理查.艾爾曼現代文學講座」授課之講稿,第四章則追溯了「列舉名單」這種寫作手法的起源,並解釋背後的美學動機與原因。
艾可說自己是「專業學者兼業餘藝術家」,書中,以嚴謹的學術論述,深入淺出地揭示小說真真假假虛實難辨的奧祕。
他回溯自己做為一個理論家的漫長職業生涯,以及相對較短的小說家生涯,並探討這兩者之間豐富的連結性。由探索文學和非文學之間的界限開始——以一種嬉戲,嚴肅,聰明絕頂的姿態漫步在這條邊界上。
寫小說前,他會由某個特定的影像開始發想,設定年代背景、地點,和角色的發言方式,因而創造出一個能夠吸引眾多讀者的故事。艾可也延伸解析虛構故事中的角色,看到書中角色的困境我們為什麼會流淚?那些角色又是在何種情況下彷彿真實存在?
而zui令艾可訝異的則是列舉名單的樂趣。他認為一個概略的名單是具有無限延展潛能的系列,讓我們得以窺見無限性,並接近那不可言說的一切。這個「年輕小說家」是位極具智慧,且能傳授文學的藝術和文字力量的大師。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一 九三二年出生於義大利皮德蒙的亞歷山卓,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同時身為享譽國際的作家、符號語言學權wei、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 論家和美學家。其學術研究範圍廣泛,從聖托瑪斯.阿奎那到詹姆士.喬伊斯乃至於超人,知識極為淵博,個人藏書超過三萬冊。出版過一百四十多部著作,橫跨多 個領域。
艾可的di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自一九八○年 出版後,迅速贏得各界一致的推崇與好評,除榮獲義大利和法國的文學獎外,更席捲世界各地的暢銷排行榜,銷量迄今已突破一千六百萬冊,被翻譯成四十七種語 文,並改編拍成同名電影。其後出版的小說作品有《傅科擺》、《昨日之島》、《波多里諾》、《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公墓》等。
發 表過十餘本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zui的是美學研究《美的歷史》、《醜的歷史》、《無盡的名單》等。另著有《悠遊小說林》、《倒退的年代──跟著大師艾可 看世界》、《別想擺脫書》、《艾可談文學》、《艾可說故事》、《帶著鮭魚去旅行》、《誤讀》、《智慧女神的魔法袋》、《康德與鴨嘴獸》、《意外之喜:語言 與瘋狂》、《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雜文、隨筆、評論集和繪本。
《劍橋義大利文學史》將艾可譽為二十世紀後半期zui耀眼的義大利作家。
譯者簡介
顏慧儀
淡江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出版社編輯。其他譯作有《聖方濟密碼》、《月光石》(商周出版)。
詳細資料
ISBN:9789862726235
叢書系列:美學生活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翻譯文學> 其他地區
这本书的装帧和装帧细节透露出一种不妥协的匠人精神。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的切割工艺,每一个环节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尊重。我特别留意了扉页的设计,那种简约而富有力量感的布局,已经预示了接下来阅读体验的非凡。那些被精心挑选和排布的引文,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为主要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撑。在数字信息爆炸的今天,拥有一本如此有质感、能带来实体阅读愉悦感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提醒着我们,知识的传递不仅仅是通过信息流,更可以通过物质载体来承载温度和厚度。这本书的物理存在,就是对其思想价值的一种无声的肯定,让人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下,再次沉浸其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堪称一绝,它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有些章节的行文流畅得如同散文诗,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仿佛能闻到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淡淡香气。而另一些段落,则展现出惊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如同瑞士精密机械般,每一个论点都环环相扣,无懈可击。我发现自己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其表述的精准度令人赞叹。它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来故作高深,而是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主题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出来。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示范,让人不禁思考,文字究竟可以被推向何种境界。对于那些对表达艺术有追求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提供了无数可以模仿和借鉴的范例。
评分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基于一种直觉,一种对经典文化符号的本能崇拜。我一直相信,真正有分量的作品,其价值是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凸显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它不像那些追逐热点的流行读物,读完后很快就会被遗忘。它所探讨的主题具有永恒性,关乎人性的困境、时代的变迁,以及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挣扎与抗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这就像是与一位智慧的朋友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丝毫不显杂乱的功力,让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自然流露。这种厚重感,是急功近利的作品永远无法企及的。它值得被珍藏,也值得被反复摩挲和品味,每次打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精神力量。
评分这本装帧精美、纸张手感极佳的书,光是拿在手里翻阅,就让人有一种沉浸于知识殿堂的庄重感。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密密麻麻的文字造成阅读疲劳,又能保证信息的高密度输入。初翻阅时,我被其中一些看似哲学思辨,实则极其贴近日常观察的论断深深吸引。它不像某些理论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一种近乎漫不经心的语气,揭示了世界运行的一些基本规律。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了整个阅读过程。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用书中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无论是人际交往中的微妙权衡,还是艺术创作背后的驱动力,都似乎有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可以追踪。这种思维工具的赋予,远比单纯的故事叙述来得更有价值,它重塑了我的认知框架,让我对“理解”这个行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一种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上的“探险”。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带着读者进入一片广袤而未知的知识海域。一开始可能会感到有些迷失,因为航线并非总是笔直的,时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暗礁”和“漩涡”,也就是那些需要读者投入大量心力去解构和消化的复杂概念。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格外珍贵。每当我攻克一个看似难以逾越的理论堡垒时,内心涌现出的成就感是巨大的。这本书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假设。它教会我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而不是急于寻找简单的答案。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书本本身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