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懷素自敘帖-故宮法書新編七

唐 懷素自敘帖-故宮法書新編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傳馨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书法
  • 懷素
  • 自敘帖
  • 法書
  • 故宮
  • 書法名品
  • 書帖
  • 藝術
  • 文化
  • 墨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国立故宫博物院
ISBN:9789575626112
商品编码:10744848410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唐 懷素自敘帖-故宮法書新編七 出版社: 国立故宫博物院 出版时间:2011-08-01
作者:何傳馨 译者: 开本: 09
定价: 320.00 页数:88 印次: 1
ISBN号:9789575626112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唐 懷素自敘帖-故宮法書新編七》以外的其他相关历史、艺术或书法类书籍的详细简介。 --- 《盛唐書法高峰:從顏真卿到懷素的時代變遷與風格演繹》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盛唐至中晚唐時期中國書法的輝煌成就與轉型脈絡,特別聚焦於書法史上兩位劃時代巨匠——顏真卿與懷素——的藝術傳承與革新。不同於單純的碑帖解析,本書旨在勾勒出一個宏大的時代背景,探討社會思潮、政治氛圍如何形塑了書法藝術的走向,以及書法家們如何在傳統規範中尋求個人精神的自由表達。 第一部:初唐的奠基與楷書的確立 盛唐的書法高峰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初唐對魏晉遺風的梳理與規範化之上。本書首先回顧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在楷書領域的貢獻。這一時期,書法從自由奔放的行草,逐漸過渡到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楷書體系。我們將細緻分析虞世南的圓融溫潤、褚遂良的秀逸多姿,以及薛稷的骨力內含,論證他們如何為後來的顏真卿、柳公權奠定了穩定而廣闊的書寫基礎。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推崇,如何使得「二王」正統在宮廷中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形塑了近百年的審美標準。 第二部:顏真卿:盛唐氣象的宏偉載體 顏真卿(709-785年)是盛唐氣象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書法,以其雄渾博大、端莊渾厚的風格著稱,被後世譽為「顏體」。本書將以《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文稿》等代表作作為切入點,剖析顏體是如何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與盛唐的雄健之氣完美結合的。 顏真卿的書法藝術,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在安史之亂的動盪中,他以身殉國的忠義精神,賦予其筆墨超越純粹技法的深度。本書將著重分析顏體結字的「外拓」與「向內收緊」的辯證關係,探討其用筆的「屋漏痕」與「印捺」之法,如何使得線條既有金石的厚重感,又不失血肉的生命力。通過對比他早、中、晚期的作品,讀者將能清晰地感知到書法家在經歷時代劇變後,如何在筆端流露出的滄桑與堅韌。 第三部:從尚法到尚意:中晚唐的轉向 安史之亂不僅是政治的轉折點,也是文化藝術轉向的關鍵隘口。隨著唐朝國力由盛轉衰,書法的審美重心開始從追求「法度」和「典範」轉向追求「個性」與「性情」的表達。 3.1 懷素的藝術爆發與草書的解放 (註:雖然本書不直接探討《懷素自敘帖》,但會將懷素置於時代背景中進行分析。) 懷素(約737-799年)的出現,標誌著唐代草書藝術達到了另一個高峰。他繼承了張旭「狂草」的傳統,但將其推向了更加自由、奔放、充滿音樂感的境地。本書將論述懷素如何從「顛張醉素」的傳奇中汲取養分,並通過對比唐代早期的章草(如鍾繇的小楷草化)與張旭的連綿大草,解析懷素的獨創性,例如其「瘦硬奔騰」的線條質感,以及結構的打破與重組。他的狂草,是對僵化禮教和沉悶氣氛的一種精神突圍。 3.2 晚唐書家的承繼與創新 在顏真卿的影響下,中晚唐時期湧現了眾多傑出的書法家。本書會深入分析柳公權(778-865年)如何集顏、歐之大成,以其骨力遒勁、結構嚴謹的「柳體」楷書,成為晚唐書法的標竿。柳公權的書法強調骨力,被視為對盛唐規範的一種「復興」與「總結」。同時,我們也會討論如楊凝式等後續人物,他們如何在唐末的混亂中,繼續探索書法書寫的個人化道路,為五代乃至宋代的書風轉變埋下了伏筆。 第四部:書法史的時代精神解讀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試圖超越對單一作品的技術分析,從更宏觀的歷史哲學角度解讀書法。盛唐的書法,是「禮樂制度」下集體精神的體現;而中晚唐的書法,則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在社會動盪中尋求個體精神庇護的趨勢。書法不再僅僅是書寫文字的工具,而是承載歷史記憶、個人操守和藝術理想的載體。 本書特色 全景式敘事: 不僅限於少數幾位巨匠,而是構建了一個清晰的時代書法演變圖景。 跨學科視野: 結合歷史學、美學理論,深入剖析書法風格背後的社會動因。 圖版豐富: 內含大量高清的經典法帖拓本與宋元人臨摹圖,輔以詳細的筆法技法圖解。 《盛唐書法高峰》是一部集學術性與藝術鑑賞性於一體的專著,旨在為書法愛好者、藝術史學者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唐代書法藝術巔峰的深度視窗。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对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研究,这本书里关于书写材料和书房陈设的侧面描写,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那些关于特定纸张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墨迹保存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文人对于笔锋选择的偏好,都让我对“格物致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其中穿插了几篇关于古代藏书家对于拓本的鉴别与保护的笔记摘录,那份对艺术品的敬畏与审慎,和我们现在快餐式的欣赏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闻到旧纸张上淡淡的樟脑味,感受到前人指尖摩挲过拓片时留下的温度。它拓宽了我对书法“载体”的理解,明白艺术的生命力,除了创作者的才情,更离不开一代代守护者的悉心呵护。这种对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尊重,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评分

这部作品集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装帧精美,纸张质感上乘,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对于那些痴迷于笔墨韵味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些原拓影印的细节就足够让人沉醉良久。尤其是那些关于早期书风演变和不同地域书法流派交织的论述部分,作者的考据功夫着实令人叹服,很多细微之处的观察,比如墨色的浓淡变化如何反映书写时的心境,或者某一笔触的提按顿挫中蕴含的地域性特征,都给予了非常深入的剖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起自己的笔,试着去模仿那些难以捉摸的“气韵生动”,虽然难以企及原作的高度,但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瞻仰的法帖集,更像是一本言传身教的修行手册,引导着我们去理解书法背后的精神世界,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

评分

初看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翻开之后才发现,其中穿插了许多关于古代书家生平逸事的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极为传神,将冰冷的墨迹赋予了鲜活的血肉。例如,关于某位书法家在遭遇挫折后,如何将满腔愤懑融入到楷书中,使其笔画刚劲有力,读来令人唏嘘。这些小故事,有效地调和了学术的严肃性,使得阅读体验轻松而富有代入感。它不仅仅是一本让你学习“如何写”的书,更是一本让你体会“为何而写”的书。它让我明白了,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是创作者人生经历与技法锤炼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技术是骨架,而生命体验才是赋予其灵魂的血肉。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主体文字或图像,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文献时的注释系统,详尽而又不喧宾夺主,让你在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阅读时,能够随时回溯到原始出处,进行交叉验证。对于研究艺术史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套极其严谨的工具书。它并没有试图去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去拔高某些作品的地位,而是用一种近乎科学的冷静和严谨,去剖析每一件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坐标系。我发现作者在论证某一风格的源流时,会非常巧妙地引入同时期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或金石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佐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学术专著那样线性推进,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时不时地停下来,指给你看墙上的一幅壁画,然后又迅速转移到下一个转角,给你留下回味的空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意在笔先”的探讨,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罗列了多位名家在创作时的心境描述,从极度的狂放不羁到内敛的沉思,展示了书法的多元精神光谱。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好书法”,其实是多重主观能动性碰撞出的火花,而非一个固定的审美靶子。这种开放性的引导,鼓励读者自己去构建与作品的情感连接,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评价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