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霖慶,鄭玉姍,鄒浚智 著,季旭升 編
圖書標籤:
  • 上海博物館
  • 戰國楚竹書
  • 竹簡
  • 考古
  • 曆史
  • 文獻
  • 中國古代史
  • 楚文化
  • 文物
  • 古籍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48877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39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3
字數:28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讀本》以儒傢類為主,兼及道傢、兵傢、陰陽傢。其中書篇近百種,對照現今傳世者不到十種。這封先秦文化、思想、書法藝術的研究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場陸陸續續地齣現瞭一些竹簡,5月起,便陸續運到上海博物館。經科學測定與文字識讀,斷代定域為戰國時代的楚國竹簡,因而定名為“楚竹書”。“楚竹書”簡數共約1200餘支,簡上文字總數高達35000餘字,內容涵括哲學、文學、曆史、宗教、軍事、教育、政論、音樂、文字學等。

目錄

自序
凡例
(孔子詩論)譯釋
孔子詩論全文
孔子詩論分章譯釋
壹 總論之部
第一章 總論詩樂文
第二章 總論頌雅風之德,及風雅頌之用心

貳 分論之部
第三章 分論周頌
第四章 分論大雅
第五章 分論小雅
第六章 分論國風
參閤論之部閤論頌雅風之詩篇
第七章 閤論風雅
第八章 閤論風雅頌
(緇衣)譯釋
(緇衣)全文
(緇衣)分章譯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一章
第二二章
第二三章
(性情論)譯釋
(性情論)全文
(性情論)分章渾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參考書目及簡稱
(孔子詩論)隸定及摹字
(緇衣)隸定及摹字
(性情論)隸定及摹字

精彩書摘

  《郭店》“歪”字,陳偉先生以為“亟”之訛字,讀“恤”,有“禁止”、“禁忌”義。(《郭店楚簡彆釋》頁68)劉信芳先生則以為“歪”是“亙”的繁形。《說文》從“亙”之“樞”訓作“竟(境)”,因而劉先生以為今本“禁”可能是“亙”或“竟”之音訛(《郭店楚簡<緇衣>解詁》頁175)。
  浚智案:《郭店》“歪”字的確讀作“亙(恒)”。王力波《緇校》引《文選》左思{吳都賦):“樹以青槐,亙以綠水。”李善注:“亙,引也。”據此,則簡文“亙以行”意即“(君子)用行為來引導人民”,《郭店》本章重在“導民”,而非禁民,依“亙”解之即可。
  旭升案:“亙(見紐蒸部)”、“禁(見紐侵部)”,聲紐相同,韻為蒸侵對轉(參陳新雄師《古音學發微》頁1078),可以通假。疑字本作“亙”,意為“引導”(浚智說)、“規範”(《說文》訓“亙”為“竟”,通“境”,引伸可以有“規範”義),釋義較佳。今本音變為“禁”,釋義不如《郭店》本。旨丌所彷:即“稽其所蔽”。《郭店》本作“館丌所幣”,今本作“稽其所蔽”。旭升案:《郭店》“詣”左旁從“食”省、從“口”為飾符,隸定可作“熊”,字從“旨”聲,與《上博一》“旨”均應讀為“稽”,《說文》以為“稽”從“旨”聲。“蒂”,讀為“蔽”,原考釋徑作“蔽”。員穆=文王於幾義敬止:即“《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郭店》本作“《寺》員:穆:文王,於佴迴敬岩”,今本作“《詩》雲:‘慎爾齣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上博》本脫“敬”字,今依《郭店》本及今本補。
  “於”,發語詞。“幾”字下部訛近“我”形,仍應釋“幾”。
  旭升案:“幾(見紐微部)義(疑紐歌部)”,對照《郭店》本與今本《禮記。緇衣》、《毛詩。文王》,當讀為“緝(清紐緝部)熙(曉紐之部)”,“緝熙”、“幾義”二詞之聲韻雖稍有距離,但均當視為聯綿詞,應該可以允許有較大的音轡幅度。

前言/序言

  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場陸陸續續地齣現瞭一些竹簡,5月起,便陸續運到上海博物館。經科學測定與文字識讀,斷代定域為戰國時代的楚國竹簡,因而定名為“楚竹書”。“楚竹書”簡數共約1200餘支,簡上文字總數高達35000餘字,內容涵括哲學、文學、曆史、宗教、軍事、教育、政論、音樂、文字學等。以儒傢類為主,兼及道傢、兵傢、陰陽傢。其中書篇近百種,對照現今傳世者不到十種。這封先秦文化、思想、書法藝術的研究都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2001年11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1冊齣版,首先發錶的是該批文獻中字數與竹簡保存質量皆高的《孔子詩論》、《性情論》及《緇衣》3篇。《孔子詩論》內容有不少是今本《詩經》舊說所未見的;而《性情論》及《緇衣》2篇,與郭店楚簡的《性自命齣》、《緇衣》記載相仿,但某些文字又有不同,造成學界不小的轟動。
  《上博一》之《孔子詩論》雖非《詩經》全貌,然齣自戰國人親筆書寫,其時代早於《毛詩》、《魯詩》、《韓詩》、《齊詩》、《阜陽詩》,可以考見先秦《詩經》學之真實麵貌,價值不言可喻,本書經過重新排序,全文理路更為清晰。《緇衣》與《郭店·緇衣》及今本《禮記·緇衣》,《性情論》與《郭店·性自命齣》內容人部分相同,但文句、文字又有部分不同,其不同處,恰好可以作為探討文字、文義之重要參考,且有可以糾正舊說者,其價值亦不言可喻。







《荊楚風物:竹簡中的逝去時光》 這是一部以非敘事、非研究、非考證的視角,帶領讀者沉浸式體驗戰國時期荊楚大地風土人情的讀本。它不緻力於梳理竹簡的學術價值,不糾結於文字的釋讀辨析,更不企圖從這些沉睡韆年的文字中挖掘某種嚴謹的史實或精深的理論。相反,它試圖喚醒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日常,讓曾經鮮活的生命氣息,通過竹簡上散落的痕跡,重新觸碰到我們。 本書並非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而是一係列精巧的“窗口”,每一個窗口都窺見一段屬於戰國楚人的生活片段。它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這批珍貴文物中,以一種更具文學性和想象力的方式,擷取那些最能觸動人心的細節。我們不深入竹簡的背後,不去探究它的齣處、年代、作者,而是讓竹簡本身成為故事的引子,讓文字的殘缺和筆畫的痕跡,激發我們對那個遙遠時代的無限遐思。 想象一下,在一片寜靜的夜晚,你偶然翻開一本古老的竹簡。你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聲聲低語,一段段訴說,甚至是一陣陣嘆息。你感受到的不是學者的嚴謹分析,而是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命運的感嘆,對未來的期盼。本書正是以此為齣發點,試圖構建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第一章:食饗與農耕——土地的饋贈與勞作的歌謠 讓我們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開始。竹簡上記錄瞭什麼?或許是一份簡單的食材清單,或許是一則關於播種或收獲的農事提醒,又或許是一首慶祝豐收的歌謠。本書將這些零散的記錄,串聯成一幅生動的畫麵:荊楚大地肥沃的土地,農人們辛勤的身影,他們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饋贈,耕種齣生命的希望。 我們想象,那些用竹簡記錄的“黍、稷、稻、粱”,不僅僅是名詞,而是承載著無數汗水和期盼的食物。竹簡上關於“祭祀”的零星文字,讓我們窺見古人對土地神靈的敬畏,對豐收的感恩。我們或許會讀到一些關於“獵”的片段,那不僅僅是獲取食物的方式,更是人與自然搏鬥的勇氣和智慧的展現。從簡單的“取魚”、“捕鳥”到更復雜的“設阱”、“圍獵”,每一個詞匯都可能勾勒齣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和野外活動的場景。 本書不會詳細解釋這些詞匯的含義,而是讓你去感受,去想象。那“魚”的味道,那“榖”的香氣,那“酒”的醇厚,都將通過文字的意境,在你腦海中緩緩展開。我們甚至可以從一些關於“稅賦”或“貢品”的記錄中,感受到當時社會的經濟運作,以及人們對勞動的價值認知。 第二章:市井與交易——物物交換的智慧與人情味的煙火 集市,永遠是社會最生動的一麵鏡子。竹簡上可能留下瞭關於“交換”、“買賣”的痕跡。這些記錄,或許樸實無華,卻展現瞭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的萌芽,以及人們在交易中的智慧和策略。 我們想象,一個熙攘的市集,小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討價還價的聲音不絕於耳。竹簡上記錄的“布”、“帛”、“銅器”、“漆器”,不僅僅是商品,更是當時人們生活品質的體現。當一段關於“尺”、“寸”、“斤”的記載齣現時,我們就能感受到,即使在遙遠的過去,度量衡的標準化也在悄然進行,這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書將從這些片段中,提煉齣人情味的溫度。一次成功的交易,可能伴隨著一個會心的微笑;一次不愉快的爭執,或許也隻是生活中的小插麯。我們還會從中看到關於“債務”或“藉貸”的記錄,這反映瞭當時社會經濟活動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在處理金錢關係時的復雜心態。 第三章:生活與禮儀——日常的點滴與社會的脈絡 除瞭溫飽與交易,戰國時期的普通人,也有著他們豐富的生活內容和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竹簡上可能記錄著一些關於“宴飲”、“祭祀”、“喪葬”、“婚娶”的細節。 當我們讀到關於“飲食”的描寫時,我們不隻是看文字,而是去感受那份“樂”與“禮”。即使是簡單的“飲酒”,也可能伴隨著特定的禮儀和規矩。竹簡上關於“祭祀”的記載,讓我們看到古人對祖先的崇拜,對神靈的敬畏,這是一種精神寄托,也是一種社會凝聚力。 而關於“喪葬”的記錄,則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和人們對逝者的哀思。那些零散的儀式、物品的清單,都可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至於“婚娶”,那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閤,更是傢族的延續,社會的責任。 本書將從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中,勾勒齣戰國楚人的社會圖景。他們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維係傢庭,如何參與社會活動,這些都將通過竹簡的碎片,變得鮮活起來。我們或許會讀到關於“拜訪”、“問候”的詞匯,這展現瞭當時人際交往的禮儀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第四章:情感與思緒——內心的低語與生命的詠嘆 文字,往往是情感的載體。即使是簡短的竹簡,也可能流露齣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或許是一段關於“思念”的獨白,或許是一句對“人生”的感悟,又或許是一聲對“命運”的嘆息。 本書將嘗試捕捉這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當讀到一句關於“離彆”的記錄時,我們會想象那個送彆的人,那個揮手的身影,以及那份無法言說的牽掛。當讀到一句關於“希望”的期盼時,我們會感受到,即使在戰亂紛紜的年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改變。 我們還會從一些關於“規勸”、“教誨”的文字中,看到長者對晚輩的關懷,對社會責任的強調。這些文字,就像是穿越時空的耳語,提醒著我們,在那個遙遠的時代,也存在著溫暖、情感和人性的光輝。 第五章:書寫與傳承——墨跡的印記與文化的薪火 竹簡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從竹子的選取,到竹簡的削製,再到文字的書寫,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技藝。 本書不會深入講解竹簡的製作工藝,但會讓你去感受那些墨跡的生命力。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筆畫,那些或圓潤或勁挺的綫條,都是書寫者情感的宣泄,思想的流淌。每一片竹簡,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份記憶,一種文化。 我們也會從那些關於“學習”、“抄寫”、“傳閱”的記錄中,感受到古人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傳承的重視。這些看似平凡的文字,卻構成瞭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脈絡。 結語:竹簡的低語,時代的餘韻 《荊楚風物:竹簡中的逝去時光》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沉浸式的體驗。我們不糾結於“為什麼”,而是沉醉於“是什麼”。我們不追求“真”,而是感受“情”。 通過這些零散的竹簡,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逝去的時代,感知一群鮮活的生命。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智慧,都凝聚在這片片竹簡之中。這本書,就是一扇扇窗戶,讓你透過曆史的縫隙,去感受那份屬於戰國楚人的,獨特而迷人的風物。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深刻的理論,隻有最真實的,最動人的,關於生命的點點滴滴。願你在字裏行間,與那個遙遠的時代,進行一次溫柔的相遇。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本整理工作無疑是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從校勘的嚴謹程度來看,可見編纂者在文獻比對上花費瞭多少個不眠之夜。我特彆欣賞它在關鍵疑難字詞處理上的態度,沒有一味地強行“統一”解釋,而是保留瞭多種可能的解讀路徑,並在腳注中詳盡闡述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差異。這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思維空間,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古文字研究的復雜性和魅力所在。每段引文後的注釋並非簡單的詞匯釋義,更像是對該語境下文化背景的精妙勾勒,使得那些看似晦澀的古代錶達瞬間變得鮮活起來。這種深入骨髓的學術鑽研精神,是真正令人信服的地方。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的導讀部分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並沒有直接跳入艱深的文本,而是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理解戰國楚地文化、思想圖景的宏觀框架。作者的敘事筆法流暢自然,像是那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帶領我們進入一片未知的古老叢林前,先將地圖鋪展開來,指明主要的河流走嚮和山川地貌。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引導,極大地降低瞭初讀者的門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背景知識匱乏而望而卻步的讀者,也能信心滿滿地開啓探索之旅。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現代讀者與古代文獻之間的有效橋梁。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厚實的紙張和精美的封麵印刷,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翻開內頁,排版布局清晰明瞭,古籍的摹寫與現代文字的注釋穿插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初次接觸這方麵資料的讀者,也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閱讀節奏。特彆是那些插圖和圖版的質量,簡直可以用“匠心獨運”來形容,每一處細節都處理得極為考究,仿佛能透過紙張看到當年竹簡的紋理和刻痕。裝幀的整體風格兼顧瞭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舒適度,這在學術讀本中是難能可貴的。可以說,光是這外在的呈現,就已經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設定瞭一個非常高的基調,讓人充滿瞭期待,迫不及待想要深入探究竹書中的世界。

評分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為現有楚簡研究領域添上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是對已有成果的係統性匯編和梳理,更在於它可能展現瞭新的整理思路或視角,這對於推動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不同於一些僅僅停留在文獻羅列的著作,本書在論述中似乎隱約透露齣對文本背後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深層關切,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竹書文字在當時社會語境中的真正功能和意義。這種高屋建瓴的視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單純的文本釋讀,而上升到瞭對楚文化整體麵貌的再認識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索引係統做得極其細緻和人性化,這是很多學術著作常常疏忽但對深度使用者極其重要的部分。無論是按章節、按人名還是按地名建立的檢索係統,都做得非常完備,查找起來一目瞭然,效率極高。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某些高頻齣現的關鍵概念或術語,還特彆設置瞭集中索引,方便讀者快速追溯該概念在全書中的所有齣現脈絡和演變。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瞭編者對讀者使用場景的深刻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套可以隨時進行深度交叉引用的工具書,極大地提升瞭其作為研究資料的實用價值。

評分

1994年鞦鼕之際,又一批相關竹簡在香港齣現,文字內容與第一次楚竹書有關聯,香港的上博之友硃昌言、董慕節等多位香港人士齣資收購,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為第二批竹簡。這一批竹簡的特徵和第一批竹簡相同,並可相互綴閤,共計497枚。[3]

評分

來曆

評分

釋讀很到位,資料很寶貴。我查瞭一些公開的資料,但是沒見到這批楚簡原藏地的記載。

評分

很好 很強大 很好 很強大

評分

季先生和學生一起弄的書。

評分

《舉治王天下(五篇)》由濮茅左先生釋文考釋,共三十五簡,七百二十八字。本捲竹書有五篇文章連續抄寫,篇與篇之間以墨節為界。相關篇題據文意擬補。本捲先後記載瞭古公、文王與太公望有關舉治的問答,及堯、舜、禹提齣的有關治國、治民的論題,可以說為後世提供瞭一份極有價值的國治教案。

評分

1997年,上博完成瞭全部竹簡的脫水和去除汙色工整。同年夏,上博召開所藏竹簡文字內容整理和注釋分工的會議,邀請簡牘文字專傢參加。參與楚竹書整理注釋的專傢人員分彆來自上海、杭州、北京、香港等地,分彆為馬承源、濮茅左、陳佩芬、張光裕、李零、李朝遠和曹錦炎。

評分

《成王為城濮之行》由陳佩芬先生釋文考釋,凡甲、乙兩本,共存九簡,計二百〇九字,其中乙本殘損嚴重。本篇原無篇題,取其首句為篇名。本篇主要記述瞭楚成王巡視城濮之地後,子蘧受命教子玉善待兵士等相關史事,可與史籍互為參證。

評分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齣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