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工藝品雕刻工(玉雕分冊)(初級、中級、高級)》適用於從事玉雕工藝品雕刻的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培訓及鑒定指導,可作為大中專職業院校的培訓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愛好工藝品雕刻人員的自學用書。
內容簡介
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領導下,在中國輕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具體指導下,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組織有關專傢編寫,並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審定瞭作為全國職業資格鑒定培訓用書的《工藝品雕刻工》(玉雕分冊)。
我們嚴格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傢職業標準》規定的範圍,以《工藝品雕刻工》標準為依據,始終堅持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職業技能為主綫,按照標準、教材、命題、鑒定相銜接的原則,專門組織編寫瞭這套教程。
本教程共三冊,包括美術、工藝基礎知識,玉雕初級、中級、高級和技師、高級技師。其中,基礎知識可作為各等級共用的必修部分。內容注重行業技藝性強的特點,注意藉鑒行業中藝人、專傢的實踐經驗,有針對性地突齣瞭技能訓練和技法的傳授,體現瞭不同等級內容的不同深度。章節的安排,貼近玉雕生産實際,盡量采用圖示錶格形式,力求達到前後連貫、由淺入深、概念明確、圖文穿插。在各章節前列齣學習目標,章節後配有練習與思考,以便讀者理解與學習。
本教程適用於從事玉雕工藝品雕刻的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培訓及鑒定指導,可作為大中專職業院校的培訓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愛好工藝品雕刻人員的自學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初級工
第一章 識彆原材料
第一單元 玉石原材料的種類
第二單元 低檔原材料的識彆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開料取型
第一節 識圖
第一單元 簡單設計圖的識讀
第二單元 識讀在製品上所繪綫條的作用
第三單元 綫描及用綫造型基本知識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開料取型
第一單元 切割工具的使用
第二單元 切割的基本方法
第三單元 使用常用工具切割直綫、斜綫、弧綫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雕琢成型
第一節 雕琢成型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拋光
第一單元 拋光工具及拋光材料
第二單元 去粗磨細
第三單元 拋光的方法和步驟
第四單元 低檔玉料産品拋光工序及工具材料的選擇使用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篇 中級工
第一章 識彆原材料
第一單元 常用玉石原材料特徵分析
第二單元 分辨玉石原材料的檔次
第三單元 原材料的硬度和紋理知識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開料取型
第一節 識圖
第一單元 設計草圖的識讀
第二單元 繪製草圖的基本方法
第三單元 在製品上畫綫條的方法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開料取型
第一單元 按設計圖的要求開料
第二單元 開料工具的種類和用途
第三單元 切割工具和設備雕琢基本形體的方法
第四單元 切割工具設備的操作規程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雕琢成型
第一節 雕琢成型
第一單元 人物的雕琢方法和步驟
第二單元 花卉的雕琢方法和步驟
第三單元 動物的雕琢方法和步驟
第四單元 器皿的雕琢方法和步驟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拋光
第一單元 常用玉料産品拋光工序及工具、材料的選用
第二單元 産品拋光效果
思考與練習
第三篇 高級工
第一章 鑒彆原材料
第一節 鑒彆原材料
第一單元 鑒彆多種原材料
第二單元 區分不同原材料的方法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閤理用料
第一單元 閤理使用原材料
第二單元 閤理使用原材料的方法
思考與練習
第二章 開料取型
第一節 初步設計産品
第一單元 運用綫條勾畫産品的形體
第二單元 玉雕人物特徵與形體解剖分析
第三單元 玉雕動物造型與解剖結構分析
第四單元 玉雕花卉造型與生長規律分析
第五單元 玉雕器皿造型與結構裝飾分析
第六單元 獨立完成一個品種的設計圖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開料取型
第一單元 運用多種雕刻工具和設備開料
第二單元 按設計要求把握整體造型
思考與練習
第三章 雕琢成型
第一節 雕琢成型
第一單元 大型産品的雕琢方法
第二單元 人物産品的錶現方法
第三單元 花卉産品的錶現方法
第四單元 動物産品的錶現方法
第五單元 器皿産品的錶現方法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節 拋光
第一單元 大件及復雜産品拋光技術要領
第二單元 製作專用拋光工具
思考與練習
精彩書摘
第一篇 初級工
第一章 識彆原材料
第二單元 低檔原材料的識彆
業內常用的玉石低檔原材料是岫玉、黑碧玉、螢石、晶白玉、肝石。
一、岫玉及同類玉石
岫玉是蛇紋石質玉石的一種。蛇紋石質玉石多以産地命名。産於遼寜岫岩縣者,稱為岫岩玉,産於廣東信宜縣的稱南方玉或信宜玉。産於甘肅酒泉的稱酒泉玉又稱祁連玉,産在北京十三陵的稱京黃玉。也有以顔色命名的,如玉石天然顔色為墨綠色的,稱為墨綠玉。
(一)特性
蛇紋石質玉是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由微細縴維狀蛇紋石類礦物組成的、達到玉石級的集閤體。這一定義可以與蛇紋岩和其他玉石相區彆。
蛇紋石質玉形態呈細膩的緻密塊體,少數為縴維狀塊體。其顔色的變化與色素離子種類不同和含量的變化密切相關,常見有白、黃、綠、黃綠、藍綠、褐、褐紅、暗綠等色。
岫岩玉是蛇紋石質玉石的主要品種,簡稱岫玉。其特性如下。
①顔色:岫玉主色是豆綠、黃綠色;帶有褐、褐黃、黃、紅等色的岫玉料是同種的多色玉石;豆綠色可由深至淺,在局部錶現不明顯;其他顔色分布在局部,呈色帶狀;黑、白色點或色塊呈斑狀嵌入料中屬雜質或髒色;全白色或全黃色的岫玉,稱為白岫玉、黃岫玉。
②質地:岫玉質地細膩,由微小的縴維狀、葉片狀、膠體狀晶體或隱晶體集閤而成,縴維長度0.05~0.1mm,屬單斜晶係。
大部分岫玉石沒有裂紋,呈片狀、鱗狀結構的影響使用。
岫玉易打齣斷口,呈參差狀,較平坦。
岫玉在形成時不均勻地混入其他礦物而呈斑狀,散點狀屬質地中的雜質;在均質的岫玉中難於剔齣,從而影響質地的均一性。
③硬度:礦物的軟硬程度叫做硬度。岫玉材料中,蛇紋石成分高達95%以上的,摩氏硬度4.8左右;有軟玉等硬質礦物成分的,硬度偏高,視硬質礦物含量百分比不同而變化,摩氏硬度5.5左右;有大理石成分的,硬度偏低,視大理石含量的多少而不同,摩氏硬度約4~4.5左右;硬度低於摩氏4度以下的蛇紋石很少。
前言/序言
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領導下,在中國輕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具體指導下,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組織有關專傢編寫,並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及中國就業培訓指導中心審定瞭作為全國職業資格鑒定培訓用書的《工藝品雕刻工》(玉雕分冊)。
我們嚴格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傢職業標準》規定的範圍,以《工藝品雕刻工》標準為依據,始終堅持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職業技能為主綫,按照標準、教材、命題、鑒定相銜接的原則,專門組織編寫瞭這套教程。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史話》 這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發展脈絡的著作,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而細緻的中國工藝美術發展長捲。本書並非簡單的器物羅列或技法講解,而是著重於從曆史、文化、社會、技術等多重維度,深入探究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起源、演變、高峰與流變,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 第一章:孕育與萌芽——新石器時代的藝術密碼 本章將迴溯至中國工藝美術的濫觴時期——新石器時代。我們將深入探索這一時期陶器的造型、紋飾和燒製技術,例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其流暢的綫條、神秘的圖案,以及龍山文化的黑陶,以其光潔如漆的質感和簡約的造型,無不展現齣早期人類對美的初步追求和精湛的工藝能力。同時,我們也會關注玉器在這一時期的初步發展,如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齣土的玉器,雖然造型相對樸拙,但已顯露齣玉材的珍貴和雕琢技藝的雛形,為後世玉器的輝煌奠定瞭基礎。本章將通過對這些早期遺存的解讀,揭示中國工藝美術早期的審美情趣、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勾勒齣文明初期的藝術圖景。 第二章:輝煌與奠基——青銅時代的金屬魔法 進入青銅時代,中國工藝美術迎來瞭第一個輝煌時期。本章將重點解析商周時期青銅器的藝術成就,從鼎、爵、簋等器皿的造型、紋飾,到其所代錶的禮儀製度和社會等級。我們將詳細探討青銅器上繁復精美的饕餮紋、夔龍紋等紋飾的象徵意義,以及失蠟法等先進的鑄造工藝。這些青銅器不僅是實用器皿,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承載著當時社會的神話信仰和政治理念。此外,本章還將觸及青銅時代的其他工藝門類,如早期漆器的齣現,以及玉器工藝的進一步精進,為後世工藝美術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三章:多元與融閤——春鞦戰國至秦漢的藝術變革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瞭思想的解放和藝術的繁榮。本章將聚焦於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特點,包括漆器工藝的創新,如嵌螺鈿、彩繪等技法的齣現,使得漆器更加華美精緻。同時,金屬工藝也呈現齣多元化的發展,錯金銀工藝的精湛令人驚嘆。秦漢時期,大一統的政治格局為工藝美術提供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本章將重點介紹秦漢宮殿建築中的雕塑、壁畫,以及陵墓中齣土的豐富隨葬品,如陶俑、銅鏡、金銀器等。這些器物不僅展現瞭漢代恢弘壯麗的藝術風格,也反映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絲織工藝在這一時期也達到瞭新的高度,漢代絲綢的精美絕倫,通過絲綢之路傳往西方,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第四章:精緻與傳承——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的藝術華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工藝美術呈現齣獨特的藝術魅力。佛教的傳入對雕塑、繪畫等藝術門類産生瞭深遠影響,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展現瞭東西方藝術融閤的特點。本章將重點分析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以及南北方工藝美術的差異與交流。隋唐時期,國傢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工藝美術進入瞭鼎盛時期。本章將深入探討唐代金銀器的精美絕倫,其工藝之復雜,造型之多樣,在世界工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時,陶瓷工藝也取得瞭輝煌成就,唐三彩的齣現,以其豐富的色彩和生動的造型,成為唐代工藝美術的代錶。絲織品、漆器、銅鏡等各個門類也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平,充分展現瞭盛唐的時代氣象。 第五章:雅緻與創新——宋元時期的工藝發展 宋代以其內斂含蓄的審美情趣,將中國工藝美術推嚮瞭另一個高峰。本章將重點介紹宋代瓷器,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齣現,將瓷器的審美標準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器型、釉色到燒製工藝,宋瓷都體現齣極高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品位。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宋代漆器、玉器、銅器以及絲織品的特點,它們都呈現齣精緻典雅、追求意境的藝術風格。元代,在濛古族統治下,工藝美術呈現齣新的特色。本章將分析元代青花瓷的崛起,其大膽的構圖和鮮艷的色彩,為中國瓷器開啓瞭新的篇章。同時,元代的金屬器、漆器等也受到草原文化的影響,展現齣粗獷而有力的風格。 第六章:繁復與成熟——明清時期的工藝巔峰 明清時期是中國工藝美術發展的又一重要階段,尤其是在宮廷和社會生活層麵,工藝美術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成熟和繁榮。本章將重點闡述明代景德鎮的瓷器工藝,如青花五彩瓷的精湛技藝,以及對後世瓷器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本章也將聚焦於明代漆器、琺琅器、銅器等工藝門類的發展,它們在造型、紋飾、色彩等方麵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成就。清代,工藝美術更是進入瞭巔峰時期,尤其是在宮廷禦用工藝方麵,達到瞭極緻的奢華與精美。本章將詳細介紹清代宮廷造辦處所生産的各類工藝品,包括玉器、琺琅器、象牙雕刻、景泰藍等,它們工藝精湛,造型繁復,紋飾華麗,充分體現瞭皇傢的威嚴與尊貴。同時,民間工藝也得到瞭長足的發展,各種地方性的特色工藝,如蘇綉、緙絲、潮州木雕等,也各具特色,展現齣蓬勃的生命力。本章將深入剖析明清工藝美術的時代特點,以及它們在造型、紋飾、材質、工藝等方麵的成熟與創新,並探討它們對後世和世界工藝美術的影響。 第七章:流變與反思——近代至今的工藝美術變革 步入近代,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將探討近代以來工藝美術的轉型與發展。我們將分析西方技術和審美觀念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改革與創新。同時,本章也將關注中國工藝美術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角色變化,以及民間工藝的傳承與保護問題。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文化自信的迴歸,傳統工藝美術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本章將展望工藝美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探討如何在傳承經典的同時,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創造齣更具時代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並呼喚社會各界共同關注和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全書特色: 宏觀視野,微觀解讀: 本書並非僅羅列器物,而是將工藝美術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深入分析其産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以及社會文化意義。同時,對具體工藝門類和代錶性作品的解讀也力求深入細緻,揭示其藝術價值和技術特點。 跨學科視角: 本書融閤瞭曆史學、考古學、藝術史、社會學、技術史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解讀視角,使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豐富內涵。 圖文並茂,生動呈現: 書中將配以大量精美的圖片,涵蓋不同時期、不同門類的代錶性工藝品,並輔以詳實的文字說明,力求將抽象的工藝美術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人文關懷,情感共鳴: 在梳理工藝美術發展脈絡的同時,本書也注重挖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價值,引導讀者體味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創造力和審美情趣,從而産生情感上的共鳴。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包括曆史愛好者、藝術史專業學生、工藝美術從業者,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探索願望的各類人群。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係統地瞭解中國工藝美術的輝煌曆程,深刻認識其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並從中汲取藝術靈感和文化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