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修法鬘

见修法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谈锡永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密宗
  • 修法
  • 灌顶
  • 仪轨
  • 传承
  • 金刚手
  • 上师
  • 加持
  • 藏传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47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792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页数:26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见修法鬘》讲述在见地方面,依藏密宁玛派的传统,分九乘次第来定位每一经论。这次第是印度佛家的传统,宁玛派将这传统接受过来,一直维持而至今日。整个九乘次第,涵摄小乘声闻、缘觉,大乘唯识、中观。若再细分,则中观自续派、应成派,以及“大中观”皆摄集,真是可谓包罗台尽,恰如法花宝鬘。有关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本书从观音的名号及来源,澄清了种种误解,综述观音各类应化身小典故,同时讨论了《大悲咒》正音正解,及有关修习大悲咒的发门,诚具实用价值。

目录

见修法鬟

杂阿含经
异部宗轮论
大乘成业论
解深密经
阿弥陀经
唯识三十颂
唯识二十论
小品般若经论
金刚经
心经
中论

精彩书摘

大约同时,经部(Sautrantika)则提出“种子”之说,谓有情的一切身心活动,其实都由种子引发,是故此种子便亦可以感生业果。
后来大乘空宗(中观学派Madhyamaka)的“业力”说,大乘有宗(瑜伽行派Yogacara)的八识种子说,其实都可看成是分别对这两部派说法的深入传播,由“无表色”衍为“业力”,由“种子”衍为“八识种子”。印度后期佛教,只承认有四宗部,即有部、经部、中观、瑜伽行,主要即是基于对业果问题的看法。
四宗部的见地虽有精粗之别(先出者粗,后出者较精),但原则上都不与“无我”这法印抵触,是故便受到承认,而其余诸部派,则仅因其依佛教仪注受戒而被承认为佛弟子,他们的说法,并不受到承认。
本论论主世亲论师(Vasubandhu),即是在众说纷纭的情形下,作扫荡的工作,从而建立瑜伽行派的业果学说,即所谓“阿赖耶缘起”。
在本论中,世亲先用经部的观点,来辩破余部派的观点。然后再用大乘瑜伽行派的观点,来辩破经部,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全论主旨,即在于此。是故研读本论,即能了解佛家由部派时代起,以迄瑜伽行派为止,一切对业果问题的观点,我们不妨将这些观点,视为佛之后世论师对业力因果问题处理的一个发展过程。但须注意,其“发展”实亦跟佛家思想的传播有关。一个思想传播出来,便发展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到了瑜伽行派,业果问题已解决得相当圆满,而本论则为对这问题的一大归结。为不同的生命形态,而“我”的本质则永恒不变。
然而佛家跟一切外道的分别,却正在主张“无我”(anatman)。这个观念,是“三法印”之一,亦即是用来印证分别佛法与非佛法三大观念中的一个观念,因此,实在是一个不可动摇的观念,若对此观念违背(例如说有一个永恒的灵魂,或说可以永生),则所说的一切便变成为非佛法了。
这样一来便引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用什么去做承担业力,一段一段地、一生一世地“自作自受”的个体呢?换而言之,或善或恶的身、语、意三业,到底附着在什么个体之上,作生生世世的流转?
释尊在世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
释尊寂灭以后,佛弟子便各自思索,各自提出问题的答案。
犊子部(Vatsiputtriya)提出一个“不即不离蕴我”,作为担负业力、接受果报的个体。
化地部(Mahisasaka)则提出一个“穷生死蕴”。
大众部(Mahasanghika)提出的叫做“根本识”。
说假部(Prajnaptivada)提出的则名为“有分识”。
种种建立,虽然都有一个概念,尽量将自己所建立者说为非永恒,,非自存-自成,企图不与“无我”这个法印抵触,然而实际上他们却办不到,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有漏洞。
后来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提出“无表色”,说法即较精当。所谓“无表色”,即是无形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却可以感染业力,引生果报。
……

前言/序言






《见修法鬘》并非我在此为您呈现的这部作品。此刻,我将为您描绘的是另一部独立的、蕴含着独特思想与故事的书籍。请允许我为您展开其宏大的叙事画卷,让您得以一窥其深邃的魅力。 这部新书,暂且称之为《星辰低语》,它并非一本关于宗教仪轨或修行法门的书籍。相反,它是一部以宏大宇宙为背景,探讨个体存在与命运之间深刻联系的长篇史诗。故事发端于一颗被遗忘在宇宙边缘的星球——艾瑞亚。艾瑞亚并非一个科技发达的文明,而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种族——“星语者”的家园。星语者拥有与宇宙星辰沟通的独特能力,他们相信,每一颗恒星的诞生与熄灭,每一次星系的碰撞与融合,都蕴含着宇宙的意志,以及个体生命注定的轨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拉的年轻星语者。艾拉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星辰感应天赋,然而,她的命运却并非如其他星语者那般平静。一场突如其来的宇宙灾难——“虚空裂隙”的扩张,开始吞噬艾瑞亚赖以生存的星域。星辰的低语变得混乱而痛苦,星语者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濒临崩溃。 在族人绝望之际,艾拉偶然在古老的星图碎片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虚空裂隙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一颗失落了数千年的古老文明——“创世者”的遗迹紧密相连。传说中,创世者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智慧生命,他们掌握着平衡宇宙万物的力量,而他们的遗迹中,可能隐藏着平息虚空裂隙的答案。 然而,寻找创世者遗迹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危险。艾拉必须离开艾瑞亚,穿越广袤而充满变数的星际空间。她的旅途并非孤身一人。她遇见了形形色色的宇宙居民:有游荡在星际之间的佣兵,他们身上带着战争的伤痕和对生存的渴望;有古老种族的守护者,他们守望着濒临消亡的文明,对过往的辉煌充满怀念;还有一些神秘的个体,他们似乎知晓宇宙更深层的秘密,却又隐藏着自己的目的。 在旅途中,艾拉不仅要面对来自宇宙险恶环境的挑战,更要面对内心深处的挣扎。她对星辰的感知,曾让她感到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但现在,她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渺小。她开始质疑,那些被认为是命运的星辰低语,是否真的如此不可抗拒?那些古老的预言,是否真的无法被改变? 她遇到的第一个重要角色,是一位名叫凯的机械师。凯是一个来自工业化星球的凡人,他精通各种机械和导航系统,但在宇宙的浩瀚面前,他始终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然而,他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不屈服于环境的韧性。凯被艾拉的使命所吸引,虽然他无法理解星语者的神秘能力,但他看到了艾拉身上那种对希望的执着,这触动了他内心深处被遗忘的理想。他决定加入艾拉的队伍,用他的技术为她开辟道路。 随着旅程的深入,他们遇到了另一位关键人物——一位自称“守望者”的神秘生物。守望者并非某个具体的种族,而是宇宙中一种以观察和记录为己任的存在。他们见证了无数文明的兴衰,对宇宙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守望者向艾拉透露,虚空裂隙的出现,并非是简单的宇宙灾难,而是宇宙自我调整的一种方式,它在清除那些不再适应宇宙秩序的存在,同时也在为新的生命形态腾出空间。 这个信息让艾拉陷入了巨大的困惑。如果虚空裂隙是为了清除,那么她的使命是否是在违背宇宙的意志?她与守望者的交流,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守望者并非劝阻艾拉,而是让她看到更广阔的视角。他们认为,个体的意志和选择,在宏大的宇宙进程中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能激荡出意想不到的涟漪。 在寻找创世者遗迹的过程中,艾拉逐渐发现,创世者并非是某个遥远的神祇,而是一种更为普适的宇宙法则。他们的“遗迹”,可能并非实体建筑,而是隐藏在某些特殊的宇宙现象之中,或者是某种特定的生命形态的基因编码里。她开始从对星辰“低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去理解和解读,去探索星辰低语背后的逻辑和能量流。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一个被称为“时间之涡”的星域。那里是虚空裂隙扩张最剧烈的地方,也是创世者遗迹可能存在的最危险之地。艾拉和凯在这里遭遇了强大的宇宙生物,它们是被虚空裂隙扭曲和异化的生命,它们是宇宙失衡的产物。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艾拉的星辰感知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不再仅仅听到星辰的声音,而是能够感知到它们的情感,它们的力量,以及它们与宇宙万物之间微妙的联系。 她最终领悟到,创世者的“遗迹”,并非是某种能够“修复”宇宙的工具,而是一种关于“平衡”的理解。创世者并非创造了宇宙,而是找到了让宇宙达到平衡的法则。而虚空裂隙,正是这种平衡被打破的体现。 在时间之涡的核心,艾拉没有找到任何实体遗迹,却经历了一场意识的升华。她仿佛看到了宇宙从混沌到有序,从有序到失衡,再到寻求新的平衡的漫长过程。她明白了,个体并非被命运所束缚,而是可以在理解宇宙法则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她可以不被动地接受虚空裂隙带来的毁灭,而是可以尝试去理解它,去引导它,去寻找一种新的和谐。 最终,艾拉没有“消灭”虚空裂隙,而是通过她对宇宙平衡的深刻理解,以及她与星辰之间建立的更深层次的联系,影响了虚空裂隙的发展轨迹。她并非强行改变,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塑家,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宇宙的能量流,使其朝着一个更有利于生命延续和演化的方向发展。 《星辰低语》的结局并非是简单的“拯救世界”,而是主人公在理解了宇宙的深层规律后,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并以自己的方式,为宇宙的演进贡献了力量。故事的结尾,艾拉并没有回到艾瑞亚,而是继续她的旅程,她明白,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而理解宇宙,就是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部作品,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关于存在、命运、选择以及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在故事的引导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它是一部关于希望、勇气、以及生命在浩瀚宇宙中闪耀光芒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次巨大的收获。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那些深藏在文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书中的世界观构建得极其宏大和自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但作者并未沉溺于奇观的堆砌,而是始终将叙事重心放在个体在巨大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上。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保持故事核心神秘感的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它不像很多奇幻作品那样事无巨细地解释每一个规则,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去填补空白,这种互动性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每当我以为我已经理解了故事的走向时,作者总能推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迫使我推翻之前的假设,重新审视一切。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它成为我书架上反复重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将不同的感官体验描绘得如此生动立体。比如,书中对于某种特定香料气味的描绘,那种穿透纸页直达鼻腔的错觉,至今还萦绕心头;又比如,不同场景下的光影变化,作者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那种特定的氛围,无论是阴森的古堡,还是喧嚣的集市,都仿佛伸手可触。这种超强的画面感,让我一度非常希望这本书能被改编成电影,尽管我知道任何视觉呈现都难以完全捕捉到文字中蕴含的细腻层次。这本书的语言富有张力,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大声朗读出来,去感受那些词语碰撞产生的火花。它成功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作品中常见的陈词滥调,用一种清新而又厚重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坚持与失落的故事。

评分

老实说,我抱着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作品很多都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但这本书,却展现出了令人惊喜的原创性和洞察力。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些宏大的命题,那些关于时间、存在和选择的哲学思辨,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了情节之中,丝毫不显得生硬或说教。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毫不留恋地撕开虚伪外壳的勇气,将赤裸裸的人性暴露在我们面前,那种直面现实的残酷与美丽,让人在震撼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固有看法。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如诗歌般优美,时而又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读完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思绪,这本书的后劲儿实在太大了,它在我脑海中久久不散,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绝对是近期难得一见的佳作。

评分

天哪,这本书简直让我欲罢不能!我通常不是那种会轻易沉迷于某一本特定书籍的人,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能力,着实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如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那种沉浸感,让我好几次都忘了自己是坐在舒适的沙发里,而不是身处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处理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那种微妙的情感拉扯和误解,写得真实又细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和书中的主人公们一同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深度的共鸣,是我很久没有在阅读体验中感受到的了。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深处的挣扎与光辉。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自然,节奏的把握也恰到好处,张弛有度,让人在紧张和舒缓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阅读深度和沉浸式体验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结构精巧,如同一个复杂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零件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但你又很难预料到下一个转折会是怎样的。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梳理书中错综复杂的时间线和人物关系网,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作者在铺陈背景故事时显得极其耐心和细致,毫不吝惜笔墨去描绘那个世界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使得整个故事的基石异常稳固,让人信服。虽然篇幅不短,但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拖沓感,反而因为信息的层层递进,让人更加迫切地想要知道真相。特别是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伏笔,在后半部分被一一引爆时,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无与伦比的。对于喜欢精妙布局和深度解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朋友推荐买的,谈锡永相关的书几乎都买回来了。

评分

谈锡永的书,还不错!

评分

印藏佛学学说,学佛者值的一看

评分

非常哈,毛姆做平基本没有漏掉,赞1

评分

经常读书的人会思考,知道怎么才能想出办法。他们智商比较高,能够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读书的人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会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N\N读书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对人性的认识,锻炼心胸,逐步训练感受幸福的能力,培养自信心,形成实践能力。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阅读习惯是在心灵深处装了一部发动机,一个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寂寞。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一辈子不知所措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1、摘要式读书笔记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1)索引读书笔记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2、评注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1)书头批注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2)提纲和提要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提要和提纲不同。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4)评注读书笔记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3、心得式读书笔记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几种:(1)札记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长可短。(2)心得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D%A %D%A%D%A%D%A   《见修法鬘》讲述在见地方面,依藏密宁玛派的传统,分九乘次第来定位每一经论。这次第是印度佛家的传统,宁玛派将这传统接受过来,一直维持而至今日。整个九乘次第,涵摄小乘声闻、缘觉,大乘唯识、中观。若再细分,则中观自续派、应成派,以及“大中观”皆摄集,真是可谓包罗台尽,恰如法花宝鬘。有关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本书从观音的名号及来源,澄清了种种误解,综述观音各类应化身小典故,同时讨论了《大悲咒》正音正解,及有关修习大悲咒的发门,诚具实用价值。%D%A%D%A出版时间2008-06-01共266出版社是

评分

非常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非常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大师之作,顶礼膜拜!很好很好

评分

无正见就无法修法,此书深入浅出说出很多佛理,并要求要实修实证。很不错的书,修行是真实修证的,而不是恒河沙空口无凭的文字游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